張明 王津平 榮石平
長治市上黨區地處山西省東南部,太行山脈中段西麓,居上黨盆地腹地。這里的山巍峨秀麗、充滿靈性;這里的水柔美飄逸、生生不息。這里物華天寶,人杰地靈;這里歷史厚重,文化繁榮。古往今來,多少風流人物在這里馳騁縱橫,創出英雄偉業,寫下不朽篇章。上黨戰役金戈鐵馬、驚天動地。抗日英雄保家衛國、前仆后繼、血戰沙場,譜寫了中國戰爭史上的光輝篇章。
如今,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中,這片神奇的土地上又催生出一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農村——長治市上黨區振興小鎮。在產業振興上,打好鄉村旅游這張牌;在生態振興上,唱好綠水青山這首歌;在組織振興上,辦好為民服務這件事,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得以充分踐行;以“特”為先、以“文”為魂、以“旅”為徑,以企帶村、以工帶農、以商帶戶的三“帶”并舉抓產業,融入生產、便利生活、注重生態,三“生”同步建新村;轉民風、治家風、養村風,三“風”共育促文明;黨委抓大事、支部辦實事、黨員做好事,三級齊抓固黨建;旅農相融、旅工結合、旅商互促,三旅融合共致富。走出了一條生產生活生態“三生同步”,一、二、三產業“三產融合”,休閑農業文化旅游“三位一體”的興村富民的跨越發展之路,創造出一個光耀太行的鄉村振興典范。
艱苦奮斗開辟新天地
1984年,面對山高石頭多、出門就爬坡、祖祖輩輩行路難、世世代代吃水難、磕磕絆絆上學難的窮村子,牛扎根挺身而出接過了村委主任、支部書記的重擔。
看慣了這里的一草一木,看慣了這里的水流不息,鄉村振興這個夢想、理想和追求,一直流淌在牛扎根的血液里,奮斗活力開始盡情綻放。睿智穩健的牛扎根上任伊始,緊緊以黨的建設為中心,審時度勢,全盤運籌,開始了艱難的創業路程。他熟悉這里,首先帶領村民解決三難,即修路、打井、建學校。從骨子里就流淌著艱苦奮斗精神的振興人,終于找到了主心骨,大家一呼百應,在牛扎根的帶領下眾志成城、大干快上,短短幾年,就把昔日的河沙灘建成了平坦的砂石路;讓孩子們從透風漏雨的關帝廟搬進了窗明幾凈的新學校;打了機井,讓村民吃上了純凈的自來水。
高瞻遠矚的牛扎根憑著對黨的基層工作的實踐經驗,憑著對改革開放精神的深刻理解,帶領“兩委”班子和全體村民,以黨建為引領,拓思路、找出路,毅然提出和實施了“以煤為基、循環發展”戰略,繼以堅韌不拔的開拓精神,在做強企業總體實力上下功夫,不斷提高企業的競爭能力,在公司向集團化轉型的基礎上,依托集團優勢,對郜則掌村、關家村、向陽村進行了整體整合搬遷,新建別墅式住宅和單元樓569套、新修4條街9條路355300米、改河165000米、遷墳396座、挖山填溝156萬立方米、整合傳統文化古跡6處,迅速促進了集體經濟的長足發展,并以經濟發展推動新農村建設,很快使全體村民家家戶戶住上了漂亮的別墅,開始過上幸福的生活。
振興桑梓描繪新畫卷
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進入新世紀,振興人的改革大手筆頻出。短短十幾年,振興不斷升級轉型,一座小煤礦歷經了爆發式的演進。振興的領導班子時刻胸懷為民,始終以黨的建設統領經濟發展,以經濟發展推動城鄉一體化建設,一步一個腳印,一年一個變化,先后將集團升級為城鄉統籌試驗區,并發展為集教育培訓、醫療康養、旅游產業為一體,多產業鏈環環相扣、鏈鏈相接、優勢凸顯的開放型、多元化、立體式的美麗新農村。廣大村民不斷分享著產業轉型、小康富民的滾滾紅利,振興小鎮成為聞名遐邇的旅游名鎮、經濟重鎮、人才強鎮、農業大鎮。
他們下決心促轉型、猛投入、興產業,由地下轉地上,將黑色變綠色,融合三產催生休閑經濟,依托集團投資5.8億元,實施了新農村建設、新農業改造、新農民教育和鄉村旅游建設;組建起農民專業合作社,流轉土地6331畝,使中藥材種植、核桃經濟林、油葵種植初具規模;綠化荒山3000畝,植樹335萬株;建成了紅色收藏館、孝廉公園、紅色廣場、槐蔭寺、百家姓文化展示館、中國名村文化展示館;由商業名吃步行街、非物質文化遺產體驗街、農耕文化民俗村三部分組成上黨印象體驗區等19個旅游景點;新建完善了上黨印象步行街,66家商戶正式入駐營業;上黨戰役展覽館、紅色書屋精彩亮相,對外免費開放,旅游產業迅速發展成為鄉村旅游的一張靚麗名片。“萬年大雄山,千年都城隍,百年紅色村,十年振興路”也成為旅游的龍頭品牌。“春有百花秋望月,夏沐溪水冬聽雪”,集民俗體驗、農藝博覽、旅游開發、農業觀光、生態采摘、產品營銷、會務策劃、食品加工、餐飲客棧、精品民宿、健康養生為一體的鄉村旅游度假勝地驚艷了三晉大地。隨著春節嘉年華等活動的連續舉辦,以及拓展訓練的夏令營、冬令營、冰雪世界等新項目的完成,振興小鎮游客量不斷攀升,3年累計接待游客人數300萬人,綜合收入達到8000萬元。2018年12月29日,振興小鎮正式獲批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
他們先后解決轄區內及周邊村剩余勞動力3000余人,村民人均收入由2007年的6500元增長近5倍,達到30000余元;由原來的1個小山村,規劃了5個行政村,實際整合了3個村,流轉土地4個村;人口由原來的865人發展到8900人;職工由原來的300人達到3000人;職工人均收入增長15倍,達到56900元。這里已成為集五個公司和一個專業合作社為一體的現代化、綜合型集團化企業,固定資產近30億元,工農業生產總值達到10億元。
他們投資6000萬元,建成了集鄉村振興理論研究、實踐研學及人才培養三位一體的太行鄉村振興人才學院,“全國保障化、服務功能化、就業均等化”的超前教學理念,使其成為一座華北一流的學院,培養了一大批能適應新時代發展的擁有現代化管理實踐能力的人才,不僅為振興的發展注入了活力,也為推動美麗新農村建設注入了新的力量。有了人才的集聚、人才的“振興”,才能轉換成全鎮事業的振興。
集團實施的“堅持高標準,實現生產體系基礎堅實;堅持大融合,實現產業體系特色突出;堅持強龍頭,實現經營體系創新發展;堅持可持續,實現生態體系綠色共享;堅持優服務,實現服務體系功能完善的五大舉措,使新型現代化農業不斷完善,基本實現了現代化、水利化、專業化、梯田化、生態化的“五化目標”。“五個就地”舉措成為強鎮富民的特色效應,依托集團,以企興村,興企建村,并村建區,農民離土不離鄉,實施“就地入城、就地就業、就地入學、就地就醫、就地養老”的城鎮化新路子,讓振興人走在了振興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康莊大道上。綠樹灰墻紅花,小橋流水人家,振興人過上了更加美好的生活。
這些傳奇式的發展,之所以能夠成為事實,是因為振興人自始至終貫穿著“振興”的堅定信念和責任,使振興小鎮能一如既往地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不斷開拓、轉型、創新。
奮發有為譜寫新篇章
不僅如此,這種事實還在變得更加生動,因為振興人的“振興”信念恒如太行。
改革創新珍惜當下,奮發有為妙筆生花;曉風拂面不忘初心,喜雨潤物牢記使命。帶領全鎮干部群眾取得累累碩果的振興“火車頭”們,卻絲毫不敢停歇,繼續用堅韌的氣概,帶領著意氣風發的干部群眾隊伍,鑄造了超越困難、永遠向上的“振興”精神。尤其在揮筆轉型跨越中,崛起于“自古天下脊”的上黨振興小鎮一班人,嘔心瀝血,疾書不止,創出一條“黨委抓大事,決策出實招;支部辦實事,民生下功夫;黨員做好事,本色不動搖”的建設美麗鄉村新路子。
旅農相融提品質。為了使農業能更好地服務于旅游發展,振興小鎮采用“公司+農業+農戶”的形式,統一規劃、分片承包、自主經營。目前,已建設特色化農莊6處,規模化種植基地3處,農藝博覽園3處,拓寬了農民的增收渠道。推出了馬刨泉礦泉水、上黨振興村酒、振興村老陳醋、小雜糧、葵花油、核桃等產品,年產值達到2000余萬元。
旅工結合上臺階。鄉村旅游的發展,集聚了大量人流、信息流和資金流,使更多城市的目光開始關注鄉村。借助這個平臺,積極推進農產品加工制造業和小景點、酒莊。核心景區的秋千園、拓展訓練基地、跑馬場、民俗酒店全部由企業投資建設。同時,可容納160余家商戶的上黨印象商貿一條街全部營業。
旅商互促增效益。振興小鎮推出了吃農家菜、住農家屋、購農產品、體驗農事活動等旅游項目,形成了全村互動抓旅游、家家戶戶都賺錢的大好局面。在自家小院上做文章,在小攤小吃上下功夫,逐步把小吃街變成了小吃村,實現了資源變資本、村民變股民的轉變,鼓勵農民建設農家樂170余戶,民俗酒店6處,民俗養生9處,可容納600人就餐的生態酒店一處。所有餐飲住宿全部以純綠色、原生態的菜品制作,吸引了廣大游客。
振興小鎮走過了一條不尋常的道路,留下來一行行奮斗的足跡,采摘了一串串勝利的果實,譜寫了一曲曲鄉村振興的壯麗篇章。小鎮先后榮獲“全國文明村鎮”“國家4A級景區”“國家五星級企業園區”“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等27項國家級榮譽稱號。
時代的大潮浩浩蕩蕩,一波又一波轉型跨越浪潮爭相簇擁;發展的畫卷生生不息,一幅又一幅美麗藍圖變為現實。振興人“想百姓、愛百姓、為百姓”的“振興”之路將越走越寬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