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笑 宋紅霞
摘 ? 要:凈度分析、發芽試驗、水分測定作為農作物種子檢驗常規檢測的3個主要項目,是評價種子質量的重要依據,任何檢測結果的不合格都可直接認定為劣質種子。因此,種子的質量與生產經營者和使用者的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筆者通過分析常規三項檢測中誤差存在的原因,提出一些減少誤差的方法措施,為正確評價種子質量、提高檢測能力提供保障。
關鍵詞:常規檢測;誤差;原因;措施
農作物種子常規三項檢測包括凈度分析、發芽試驗和水分測定,是檢測種子質量的主要依據。在常規檢測中,無論設備如何精密、方法如何正確,所得的檢測結果中或多或少總有誤差。誤差是客觀存在不可避免的,誤差越小,檢測結果的準確度越高。作為種子檢測人員,應客觀、公正、準確地對種子質量作出檢測,減少誤差影響,給出真實的評價結果。
1 ? 種子常規三項檢驗存在的誤差
1.1 ? 取樣誤差
扦樣是得到送驗樣品重要的一道工序,扦取有代表性的樣品是減少檢驗誤差、確保檢測結果準確性的關鍵步驟。影響扦樣誤差的主要因素有兩個:一是種子批本身不均勻,二是扦樣員對種子批預估不足,未按規定程序和方法進行扦樣。分樣是從送驗樣品中分出得到的試驗樣品,由于送驗樣品的不均勻性,用分取樣品的測量結果推斷送驗樣品,必然會引起誤差。取樣誤差是總誤差的一部分,可分為系統誤差和隨機誤差。取樣的隨機誤差是由取樣過程中無法控制的隨機因素所引起。而取樣的系統誤差是由于取樣方案不完善、取樣設備存在缺陷、操作不規范等因素引起。
1.2 ? 方法誤差
方法誤差是由于對送驗樣品采取的檢測方法本身存在細微缺陷而引起的。凈度分析可對送驗樣品進行全部檢驗,也可從送驗樣品中分取不小于凈度分析樣品最小重量的試驗樣品,對同一樣品可采用半試樣分析或全試樣分析。水分測定中,對種子預判是否是高水分種子,是否需要預先烘干,是否需要磨碎及細度不同對結果都有影響。發芽試驗中不同發芽床溫度和處理的差別,都會導致不同程度的誤差。
1.3 ? 儀器誤差
常規檢測中由于儀器設備精密度不夠容易引起誤差。凈度分析中主要用到的儀器設備有分樣器和電子天平。分樣器產生誤差主要是由操作不當、分樣盒內種子分布不均、分樣器結構等原因造成的。電子天平的誤差主要由于選擇精確度不符合要求的天平、使用未調平天平或者數值未穩定時讀取等原因造成。發芽試驗中主要設備是發芽箱,它是為種子發芽提供所需溫濕度、光照的設備,其性能的好壞直接影響發芽試驗準確性[1]。水分測定用到的設備有粉碎機、烘箱和天平。粉碎機使用前是否清理干凈,烘箱內部溫度均勻性或者天平是否調平校準都是造成誤差的原因所在。粉碎機如果長時間工作機體發熱,粉碎期間會造成過多的水分散失,也會對結果造成影響。
1.4 ? 操作誤差
由檢測人員操作不當或不規范引起的誤差為操作誤差。凈度分析中分取試驗樣品特別是小粒種子或雜質時沒有采用分樣器,或者分樣器使用中依照個人習慣進行操作,造成分樣不均,檢測過程中分解或吸附了某些少量雜質,或者種皮、稃殼的脫落,都會產生誤差影響分析結果。檢驗人員在發芽試驗中分取發芽試樣時不隨機選擇,而是挑揀大粒、飽粒,不要小粒、癟粒,造成試驗結果偏高[2]。不檢凈度直接測定發芽,導致發芽率結果不一致或者同一樣品的4次重復不是由同一人操作和判定引起超差。水分測定中鋁盒沒有洗凈且烘干至恒重、粉碎機粉樣后清潔不到位、在磨碎前磨碎后沒有攪勻、粉樣長時間接觸空氣、烘后蓋蓋沒有在烘箱內進行、不佩戴手套操作等,都會產生誤差。
1.5 ? 判定誤差
凈種子、重型混雜物、其他植物種子、雜質等成分的概念不清,不能有效界定,造成各成分重量不同。在幼苗鑒定環節,正常幼苗、不正常幼苗、硬實、新鮮不發芽種子不能夠準確地把握和判定,初生感染與次生感染的辨別標準不同,導致發芽結果有誤差。
2 ? 降低誤差的措施
2.1 ? 提升檢驗人員素質
從事農作物種子檢測人員必須經過培訓合格后方可上崗,嚴格按照《農作物種子檢驗規程》操作,做好繼續教育培訓,不斷提高檢測技能。凈度分析中抓住種子所屬種的歸屬,充分理解凈種子的定義,包括有無胚乳、種皮是否脫落、損傷程度等情況的區分。發芽試驗中通過仔細觀察分析,區別不正常幼苗的類型,對真菌或細菌的初次感染做出正確的判定。
2.2 ? 落實環境設備要求
將實驗室環境條件控制在規程要求以內,特別是溫度和濕度要求。儀器設備做定期檢定,增加期間核查和日常清潔維護次數。
2.3 ? 強化操作技能水平
檢驗人員分樣前要對送驗樣品充分混合,分樣時選擇格數較多的分樣器,對分樣器采取措施防止種子飛濺。發芽試驗中做好種子篩選工作,避免挑肥揀瘦。重量測定時選擇與規程規定要求一致的電子天平,調平后讀數穩定后讀取數值。發芽箱內不宜過多放置發芽盒,防止氣體循環不暢導致溫度不均勻。水分測定時粉碎機不宜長時間工作,烘箱可打開鼓風裝置。
2.4 ? 采用不同方法比對
發芽試驗中選擇不同的符合要求的發芽床重復試驗。凈度分析時選擇合適的分析方法,當送驗樣品量超過規定要求較少時,可對樣品進行全部檢驗;當送驗樣品量較多時,可采用半試樣分析。也可采取人員比對、儀器設備比對和降低誤差。
總之,影響農作物種子檢驗結果的因素很多,在日常工作中,應注意觀察分析,從嚴要求,將各種誤差控制在允許范圍內,最大限度降低誤差對結果的影響。作為農作物種子檢驗人員,只有嚴格按照《農作物種子檢驗規程》操作,熟練操作過程,掌握鑒定標準,充分了解和認識各種分析誤差的產生、來源和消減方法,使其得到有效控制,才能有力地保證檢測數據的科學性、準確性和可靠性。
參考文獻:
[ 1 ] 馮彩麗,牛艷萍.種子發芽試驗誤差的成因與控制[J].種子科技,2010(7):31-32.
[ 2 ] 趙建剛.同一批種子不同發芽試驗結果的成因分析及控制[J].中國種業,2011(9):30-31.
(收稿日期:2019-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