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佰成



摘 ? 要:大豆是我國主要農作物之一,東北地區又是我國大豆的主產地區,近年來該區大豆播種面積367萬~400萬 hm2,占全國總面積50%左右,其中黑龍江省大豆面積占全國大豆的30%~35%,掌握著我國大豆的生產命脈。然而在大豆的生產過程中蟲害及重迎茬一再影響,導致大豆的質量越來越下降。為了減少因病蟲害和重迎茬影響大豆質量,針對大豆病蟲害及重迎茬用綠色專用肥加藥劑的防治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大豆;病蟲害;重迎茬;專用肥加藥劑
1 ? 大豆病蟲害及重迎茬的簡介
東北地區是我國大豆的主要產區和重要的大豆出口基地,大豆播種面積占全區大豆面積的64%,產量占全區的62.5%。進入21世紀之后,大豆的發展越來越國際化,種植面積也越來越大,然而因為大豆病蟲害的發生影響著大豆的產量與品質,尤其是近幾年病蟲害越來越嚴重,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豆的產量、因此,需要將推廣運用大豆病蟲害防治提到日程上來。
大豆病害種類約20余種,主要有大豆根腐病;大豆胞囊線蟲病;大豆灰斑病、褐紋病;大豆霜霉病、細菌斑點病;大豆菌核病;灰星病、褐斑病、輪紋病、細菌葉燒病、羞萎病等。大豆害蟲種類約有30余種,主要有大豆潛根蠅地下害蟲、大豆蚜蟲、薊馬、大豆二條葉甲、大豆四星葉甲、圓跳蟲以及多種鱗翅目害蟲、大豆食心蟲等。
大豆整體的防治策略思想就是從生態系統總體觀點出發,根據大豆生育期間的主要病蟲害發生危害情況進行全面治理,治理工作依照“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首先應全面掌握東北地區大豆病蟲害種類及其發生、消長、危害規律,對主要的病害、蟲害依據較準確的預測預報為防治前提,以農業防治為基礎,強化農業技術措施,合理運用化學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諸項技術措施,達到主次兼顧、病蟲害兼治,經濟、安全有效地防治病蟲害的目的。
增施綠色專用肥料,合理施用化肥,N、P、K配用比例要適當,避免單純過多施用N肥,防止貪青徒長、倒伏以及晚熟,以提高大豆抗病蟲能力,使大豆整個生育期間均能健壯發育。應根據當地發生的病、蟲種類與危害程度,采取不同藥劑量大小進行拌肥,以達到經濟、安全、有效的目的。
2 ? 試驗目的與方法
病蟲害嚴重是重迎茬減產嚴重原因之一,因此有效防治大豆病蟲害是提高大豆產量的重要措施。本試驗是在以往篩選的防治大豆重迎茬病蟲害藥劑配方基礎上,篩選生產上有一定防效、生產成本較低、投入產出比高的適用劑量,為生產提供依據。
2.1 ? 劑量
試驗所需藥劑的劑量分別為400g/hm2、600g/hm2、800g/hm2、1000g/hm2、1200g/hm2。
2.2 ? 處理方法
按300kg/hm2化肥,加入所需藥劑混拌均勻,于播種時一次施入。
2.3 ? 調查項目
于8月初調查株高、莖粗、葉色、根瘤菌數、根腐病級、孢囊線蟲數、根潛蠅數、地上和地下干鮮重。
于秋收時調查株高、莖粗、莢數、粒數、百粒重,實測小區產量。
2.4 ? 試驗結果
于8月上旬調查各區株高、莖粗、葉色、根瘤菌數、根腐病級、孢囊線蟲數、根潛蠅數、地上和地下鮮干重。結果見表1、表2。
由表1可看出,使用農藥400g/hm2、600g/hm2、800g/hm2、1000g/hm2、1200g/hm2,無苗對照區株高分別為83.1cm、83.5cm、83.3cm、83.4cm、83.4cm、82.0cm,即各處理均較無苗對照區稍高。莖粗分別為0.62cm、0.63cm、0.64cm、0.63cm、0.64cm、0.62cm,即除用農藥200g/hm2莖粗與處理相同外,其他各處理均高于對照區。各處理葉色均較對照區濃綠。根腐病級分別為2.67、2.0、1.67、1.67、1.0、5.0,即各處理區均較對照區根腐病發病輕。每株孢囊線蟲個數分別為14.7、13.3、12.8、11.6、9.7、25.3,即各處理區對孢囊線蟲有明顯防治效果,并隨著劑量的增加防治效果增高。每株根潛蠅個數分別為3.57、2.0、2.67、1.60、1.10、12.3,即各處理區對根潛蠅均有顯著防效。與孢囊線蟲防治相同,也是隨著劑量的增高,防效增加。總體看對根潛蠅的防治效果高于對孢囊線蟲防治效果。
由表2看出,10株地上鮮重分別為288.2g、299.1g、303.2g、310.3g、328.3g、276.1g,即處理區鮮重均高于對照區。10株地下鮮重分別為17.2g、18.2g、18.9g、19.3g、20.9g、16.7g。10株地上干重分別為63.2g、64.0g、65.1g、66.0g、67.0g、60.0g。地下干重分別為2.30g、2.38g、2.36g、2.47g、2.70g、2.30g。單株根瘤數分別為29.8、30.1、30.1、32.0、34.1、26.7。結果表明,處理區不論藥物劑量高低對大豆生育、防治病蟲均有明顯效果,為增加產量創造了有利條件。
由表3看出,使用農藥400g/hm2、600g/hm2、800g/hm2、1000g/hm2、1200g/hm2,無藥對照株高分別為87.8cm、88.5cm、88.6cm、88.9cm、88.7cm、87.5cm;莖粗分別為0.626cm、0.63cm、0.637cm、0.633cm、0.643cm、0.623cm。
由表4看出,地上10株鮮重分別為314g、316g、314.7g、315.8g、320.4g、306.7g;地下10株鮮重分別為17.7g、18.7g、18.9g、19.4g、21.1g、17.3g;地上10株干重分別為64.2g、64.3g、66.3g、66.4g、67.4g、60.1g;地下10株干重分別為2.68g、2.67g、2.67g、2.78g、2.73g、2.53g。
由表5看出,單株莢數分別為43.1、43.5、44.7、45.5、46.7、41.5;單株成熟粒數分別為94.4、95.6、102.7、104.7、110.6、86.9;單株秕粒數分別為10.9、10.1、9.9、9.3、9.5、24;秕粒率分別為10.3%、9.51%、8.81%、8.16%、7.93%、21.61%。
由表6看出,大豆產量分別為2077.3kg/hm2、2096.2kg/hm2、2100.2kg/hm2、2226.1kg/hm2、2257.0kg/hm2、1951.4kg/hm2。處理區比對照區分別增產5.73%、7.4%、7.6%、14.0%、15.6%。
3 ? 結語
結果表明,加藥處理區不論劑量高低對大豆生育和產量都有明顯作用,表現在株高增高、莖粗加粗、地上地下干鮮重增加,莢數、粒數增多、秕粒率降低,產量增加。但這些作用隨著劑量增加而增強。
分析增產原因認為,由于藥劑對根腐病、孢囊線蟲、根潛蠅能有效防治,根系發育良好,根瘤增多,結莢多,粒數多,秕粒減少,產量增加。另根據整個生育期調查。無一出現苗害,說明此苗對大豆安全。根據凈效益、農民對產品價格接受能力和盡量少用農藥的原則,建議生產上采用農藥劑量為400g/hm2。
(收稿日期:2019-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