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曉英 劉述頤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二十九研究所
對于采購管理的概念界定,大多數情況下涉及狹義和廣義兩個范圍的界定。站在廣義的角度而言,大多數電子制造企業都將采購認定為是一種為了獲取某種商品以及服務的過程,整個采購的流程會涉及到企業內部以及外部的多個部門。因此相關的采供管理協會就將采購定義為能夠維持企業最佳狀態而從外部獲取信息、服務以及商品等各種經營要素的必要手段。還有相關的學者對采購管理進行了自己的定義,對這些定義進行總結可以將采購管理理解為,企業為了滿足自身的經營計劃,對各種基本要素的合理性進行深入的分析,挑選出更加適合自己的供應商來購買生產經營所需物資的綜合性活動。
站在供應鏈的角度而言,其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采購,采購是客戶與供給形成的一個重要的橋梁。采購管理由于供應鏈管理概念的提出而受到了顛覆性的改變,傳統的采購方式得到了創新與優化,將電子制造企業的采購過程當做是一個管理對象,把采購成本與采購效率當做是整個采購管理的最終目標,統籌管理采購過程中的物品流向、資本以及信息等要素。采購模式由傳統的庫存驅動向訂單驅動轉變;采購管理被外部資源管理取代;一般的買賣關系被發展戰略性伙伴關系替代;傳統采購模式向著電子化轉變。
20 世紀90 年代,美國著名的教師發表了一篇研究,將一種全新的管理理念注入到管理學界,社會上馬上掀起了一股關于業務管理的浪潮。這種業務管理理念存在很強的多元性,且不談對于企業業務的再定位、再組織以及再審計等工作,單單針對于業務流程優化的定義就有很多。經過相關學者的不斷摸索,業務流程優化現在已經轉變為企業管理工作中的核心理念,也就是業務流程的優化應當全面把握客戶的切實需求變化,進而讓業務流程具備良好的適應能力以及調節能力。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某位學者提出:應當從源頭來控制企業的風險,企業要實現漸進式的重組優化還需要以預防為主。
但是我們不能忽視內部流程的強勁驅動力,這是企業進行管理過程中應當注重的,企業的管控效果在很大程度上都直接受流程的科學性程度影響。同時,調整適配日常管理也相當重要,近些年來,市場環境不斷變化,眾多電子企業開始從采購流程的優化工作入手以望能夠尋找新的發展突破口。電子制造企業通過對采購流程涉及到的對象群體開展調查,深入分析企業實際的采購業務運行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并且對采購流程優化可行性進行審核以及進行模擬,進而制定出合理的優化方案。
筆者以X 公司為例,列舉出電子制造企業采購管理流程精細化管理的建議,以望能夠對我國電子制造企業采購管理水平的提升做出貢獻,進而促進我國電子制造企業的可持續性發展。

圖一、X 公司采購工作各崗位職責
X 公司的采購部門主要有一名副總作為總負責人,分管副總則負責總體把控和審批每個月的采購計劃。對x 公司的采購部門進行細化可以將其分為技術部、品質部以及采購部三個部門,采購部門要依據公司的整體戰略導向以及年度生產計劃和相關原材料供應商的綜合評價,詳細的制定出公司年度采購計劃以及供應商名明錄。隨后技術部門站在技術的層面對采購部門定制的采購計劃進行審核,對于一些不符合技術要求的采購計劃以及供應商,技術部門會責令采購部門及時進行整改。最后當采購工作完成之后,還需要品質部對采購部門采購的物質進行嚴密的質量檢測與控制。X 公司采購工作中各個崗位職責圖一所示。
當下,X 公司的采購流程基本上還是采用傳統的采購方式,也就是提出要求、制定相關采購計劃、確定尋找相關的供應商、簽訂采購合同、追蹤采購品質、支付采購資金。如圖二所示。

圖二、X 公司的采供流程
首先,要確定目標績效的增值性。不僅要確保業務流程的總體績效實現增值,還要確保采購流程每一個環節的績效增值。也就是說要對部分流程進行精簡進而實現投入與產出的效益變化,這可能影響到采購流程的所有因素,因此要對采購流程的每一個環節進行深入的考量。
其次,流程簡化的可行性。在對采購流程進行優化的過程中除了要考慮到績效的增長,還要切實保障流程環節經過優化之后的可行性。可以適當考慮刪減存在冗余或者是低效的部分環節,或者是對這些環節的功能進行合并,進而使電子制造企業的采購管理流程更加靈活和簡便,使操作人員快速準確地掌握和適應現代化的采購管理工作,并且能夠有應急調整采購管理流程的能力,進而更加適應當下的市場環境以及企業的實際情況。
最后,采購管理流程的信息化升級。對于現代化的先進技術應當積極的應用于企業采購管理流程優化的過程中,確保企業采購管理流程的準確性、實效性以及穩定性。
市場經濟的發展導致電子制造企業獲得了長足的發展,而面對當下激烈的市場競爭,電子制造企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對于電子制造企業而言,不得不思考怎樣通過對管理模式的優化來提升管理效率,同時提升自身在市場中的核心競爭力,在市場中贏得更好的發展機遇。采購管理以及整個供應鏈管理的核心就是流程優化,對采購管理業務流程的優化能夠有效簡化業務流程提高效率并降低企業的運營成本,進而使電子制造企業獲得更好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