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7日,廣東省書法評論家協會主席王世國先生在《新快報》發文說道:“當今嶺南書法已走進新時代。由于許多‘新客家’書法家的加入,嶺南書法特別是書法評論和書學研究已走在全國前列。”鄭榮明無疑是嶺南“新客家”書法家的中堅力量,同時超越了嶺南書家的視域而立于當代書法的前沿。
20世紀90年代“中原書風”裹挾書壇,鄭榮明從自身創作實踐入道,深入王鐸書法思想探頤,并以《王鐸書法的總體風格》《王鐸書法的形式語言》《王鐸書法對“實用文化”“書齋文化”的超越》《中原書家與王鐸的“對話”》《進入王鐸與走出王鐸》等為題在《書法導報》連載文章。自此,研創融合,鄭榮明順理成章地完成了他草書創作的第一個奠基,蒼茫大氣、郁勃沉雄的線條給人奮發、砥礪之感。

1.鄭榮明 洪邁《容齋隨筆》選抄39cm×54cm2016

2.鄭榮明 孟郊《寓言》163cm×36cm2018
自內地跨入嶺南,鄭榮明開啟了“對傳統書學—從懷疑到深入,對嶺南書法—從選擇到構建,對當代書壇—從反思到求真”的全方位探索之路。他以諧音取筆名為“龍鳴”,并因之又署齋號為“思淵居”“一鳴堂”,正是希冀“潛龍”之厚積、涵泳,而后躍鳴于書嶼。
在先后擔綱南海康有為書學院、康有為書法研究院的運作期間,鄭榮明將書法工作的視野轉換至“碑帖融合”,他策劃并發起了“碑學的盛宴—‘康有為杯’全國書法家作品展暨碑學與康有為學術研討會”和系列“康有為獎”學術活動,這些成為嶺南當代書法發展的標志性事件。隨著對碑學研究的深入,鄭榮明善于審思的優勢又讓他發出了“隸變的遺憾”之學術宏論:“隸變在走向成熟、規范的過程中,不斷地‘清理’著簡帛書寫系統的諸多充滿天趣、野逸、放達、雄健的優秀機質,實在是留下了太大的遺憾!”他將目光落在了簡牘帛書的取法之上,其《龍鳴書漢簡千字文》由中國出版集團、世界圖書出版公司正式出版。翻開作品集,嫻熟的漢簡書寫技法躍然紙上,并融入他對明清草書的理解,整個作品顯得大氣靈動,率意放達。
鄭榮明跟一般書法家僅立足于自身學術積淀及修為迥別,其更以書法批評家的睿智和擔當,甚至以“螳臂當車”的勇氣去攪動嶺南書家“單打獨斗”、嶺南書展“不成氣候”、嶺南書學“不溫不火”的現狀。他出版的四卷本《思逐風云》第二卷第一篇文章的題目是“對嶺南書法傳統的若干認識”,為此,鄭榮明開始在嶺南大地開展了一場艱辛而意義深遠的“重構”運動—“為書家搭平臺、為書展造條件、為書學建體系”。2007—2008年間,鄭榮明成為“第九屆全國書法篆刻展覽”策劃工作的核心成員,由他執筆的厚厚一本《第九屆全國書法篆刻作品展覽方案》,成為國展珍貴的文本檔案。在20多年的時間里,鄭榮明先后創建廣東書法園,成立嶺南書法院,創辦《中國書法評鑒》《嶺南書法通訊》《書鏡》等雜志,在全國率先與同人發起并成立全國獨有的廣東省書法評論家協會,策劃每年一屆的“嶺南霞光”系列書法展及嶺南書法教育論壇,成功舉辦首屆中國書壇批評人才高級研修班,為近百位嶺南青年書法家撰寫評論……在宏闊的場景中極大地推動了嶺南書學的繁榮和發展。試問,當代書壇的耕耘者,有幾人能有這樣的熱忱、精力和睿智?其胸懷和擔當,書界能不感佩?
與一系列的書法活動同步,鄭榮明的書學之路一樣走得踏實而開闊,積數十年之力,其文章在國內幾乎所有的書法主流媒體都“占據”過版面,有百萬字之數,廣涉書法學術的各個領域。其代表作《解讀康有為書法的帖學面目—從〈康有為手跡〉看真實的康有為》可謂為當代學術界研究康有為書學思想找到了另一把鑰匙,并因此而獲全國第八屆文藝評論獎。對當代書壇的現狀,鄭榮明秉持其“仗義執言”及“謙謙君子”之風,堅持“在反思中求真”,從解剖國展開始,廣泛參與當代書法學術研討活動。2018年,其在《書法》雜志連載《當代書壇十批評書》,從“二王還魂”到“國展創作的價值反思”“書法的江湖”再到“工匠精神”“還原古法”“龐大的導師隊伍”的批評,熱切呼喚“國學底蘊”,呼喚“地域書風”,呼喚“正大氣象”和“廟堂氣息”,并暢想“當代書法的詩和遠方”。鄭榮明“筆鋒的犀利,思想的前瞻,可謂給‘靜水一潭’的當代書法投下了一塊‘批評的巨石’”。因為這些系列文章,《人民日報》美術版編輯也“盯”上了他,約其撰寫書法時評,其中一篇還選入《學習強國》app,足見鄭榮明作為“書法評論家”的力度和高度!

3.鄭榮明 王勃《春莊》60cm×34cm2019

4.鄭榮明 惲格《曉起》60cm×34cm2019
鄭榮明現階段的書法創作,因其視野和學養的不凡,格局也自然不凡。其作品將“書法閱歷”入書,小行草在精研孫過庭《書譜》的美學范式后,以浸潤漢簡帛書、章草創作實踐為根基,融入傅山“四寧四毋”的創作理念,充分吸收楊維楨“不衫不履”的書風,形成渾然天成之小行草格調。其大草以深入王鐸研究為根底,強調濃淡、枯潤的墨色對比,充分吸收懷素《千字文》驚蛇入草、飛鳥出林之激越,融會黃庭堅草書奇崛多姿的空間節奏及雄強逸蕩的線質,發揚祝允明書寫情緒的古雅開張、汪洋恣肆,充分展現出鄭榮明獨抒胸臆、天趣自然的大草創作境界。朱中原先生在《多維視野中的當代書法批評》一文中有言:“批評家是一個社會和民族賴以存在的精神拯救者和價值闡釋者。”鄭榮明集“創作、策劃、批評”三重智慧于一身,隨著年歲的增長,其書風將更加成熟而穩定,書學研究的視域將更加寬闊。在“引領者”鄭榮明的影響下,因之受益的嶺南中青年書家群體也將不斷擴大,推動嶺南書法的繁榮發展。
我們堅信,鄭榮明這一潛龍,必將躍鳴于書嶼!

5.鄭榮明 潘天壽題《百丈崖古松圖》68cm×34cm2018

6.鄭榮明 陳子昂《春日登金華觀》163cm×36cm2019

7.鄭榮明 祖逖《宿云門寺閣》163cm×36cm2019

8.鄭榮明 于良史《春山夜月》163cm×36cm2019

9.鄭榮明 杜甫《苦竹》163cm×36cm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