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學刻印始于幼年,當時看同學拿了一枚親戚幫他刻的印,非常喜歡,于是便自己摸索著刻自己的姓名,用廢棄的麻將和削鉛筆的刀刻了一個星期才刻了一個楷書“俞”字。起初,我并不知道何謂篆刻,僅是刻字而已,現在想來那時也的確有耐心。直到上了大學后,我在圖書館以及舊書店接觸到有關篆刻的資料,才漸漸明白什么是篆刻。
從買石頭、查篆書、寫印稿上石開始學習篆刻,當時也是胡亂地刻,僅僅是將篆字復制到印石刻出來。后來,我請教一些老師才知道篆刻要從臨摹秦漢印開始,刻印先要習篆。如此,寫篆摹印便是全部的大學業余生活。如此學習亦不得法,自娛自樂而已。
工作以后有了互聯網,我便開始學習一些篆刻理論的知識,如“印從書出”“印外求印”“明清篆刻流派”等,才知道篆刻世界浩如煙海,可謂門類繁雜、風格多樣。一時之間,我也不知如何選擇,只是跟著感覺走,看到喜歡的風格就刻上一陣子。為此留下了不少陋習,至今也難以糾正。
最近幾年由于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我獲取篆刻知識更加便捷,獲取的信息也比較多,才慢慢地確定了自己的發展方向—小寫意古璽印。這也跟我的性格有關。過于工整的印刻不了,大寫意的印也玩不來,這大抵跟我的工作有關。我刻印大多利用業余時間,都是碎片化時間。因此,小寫意的印比較適合我,印稿確定后短時間內就可以完成。這也是偷懶走捷徑而已。
我習印純是自己摸索,沒有跟過老師,學習之路可謂艱辛。加之都是利用碎片化時間學習,我往往是隨心所欲,看到什么喜歡的就刻幾下,不能專注一路,屬于野路子,所以往往是事倍功半。借用徐正濂先生的話“一個篆刻作者藝術風格的演變和形成,是一個探索的、模糊的、走一步算一步的、今天不知道明天的過程”,聊以自慰吧。
我的篆刻之路就是一個模糊的過程,也是不斷探索的過程。我就是那種走一步算一步的人,篆刻之于我來說就是一個自娛自樂的過程。“人到中年兩不堪,情不由己事事艱。萬般不及且自嘆,唯有雕蟲可得閑。”借此打油詩自況再合適不過了。
我也是一個沒有多大追求的人,近兩年才開始投一些書法篆刻展賽,雖然偶有入展或獲獎,然再審視所刊之印,多有詬病,不足為觀。唯有一點收獲就是每次投展都是一種自我提高的過程,投完之后才發現可以提升的空間還很大。所以,以展賽促進自我學習是一個很好的過程。今后還須不斷努力提高自我,繼續在篆刻的世界里自我陶醉。

俞賢寬 隔江山寺聞鐘2.5cm×2.5cm2019

俞賢寬 道心在唯微2.1cm×1.6cm2019

俞賢寬 攻書安可不通文2.6cm×2.5cm2019

俞賢寬 禮之用 和為貴2.5cm×2.3cm2019

俞賢寬 一事能狂便少年3.1cm×3.1cm2019

俞賢寬 弄花香滿衣2cm×1.5cm2019

俞賢寬 能飲一杯無4cm×4cm2019

俞賢寬 牛郎織女4cm×4cm2019

俞賢寬 玉壘浮云變古今5cm×5cm2019

俞賢寬 夕陽無語燕歸愁4cm×3.7cm2019

俞賢寬 閑來覓句忙始休5cm×5cm2019

俞賢寬 長樂無極老復丁5.4cm×2cm2019

俞賢寬 撫琴聽者知音4.2cm×2cm2019

俞賢寬 都門帳飲無緒2.5cm×2.3cm2019

俞賢寬 見賢思齊2.6cm×1.3cm2019

俞賢寬 南望鳴鐘處2.5cm×2.5cm2019

俞賢寬 不義而富且貴 于我如浮云2.9cm×2.8cm2019

俞賢寬 克己復禮為仁2.6cm×2cm2019

俞賢寬 紅旗漫卷西風2.6cm×2.4cm2019

俞賢寬 富貴于我如浮云3.4cm×1.8cm2019

俞賢寬 致虛極 守靜篤2.4cm×2.4cm2019

俞賢寬 不畏浮云遮望眼5cm×5cm2019

俞賢寬 此心安處是吾鄉4cm×4cm2019

俞賢寬 門前學種先生柳5cm×5cm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