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燦
(中國氣象局氣象干部培訓學院,北京 100081)
SCI數據庫的數據顯示,2007—2016年中國在氣候變化領域的論文比例迅速上升:從之前的4%升至10%以上,2016年,中國在氣候變化領域的研究論文產出已躍居全球第二位,高被引論文數量也排名第五[1]。
為了快速、準確把握全球氣候變化研究領域的頂尖學者分布,明確我國在該領域頂尖學者的分布現狀和短板。本文基于文獻計量學方法,對2009—2018年氣候變化研究的科技文獻進行數據統計與分析,從中遴選出氣候變化研究領域的頂尖學者,通過對這一群體的分析,以期窺探氣候變化研究頂尖學者的分布及發展趨勢。
基于Web of Science平臺的SCI(科學引文索引)和SSCI(社會科學引文索引)數據庫為數據源進行檢索,以TS=("climate change" or "climate-change" or"global climate warming" or "global warming" or "global climate cooling" or "global cooling" or "global change"or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or "global-change"or "global-environmental-change")為檢索式并限定在article、review兩種文獻類型,檢索年代為2009—2018年,共檢索得到152961篇文獻(檢索時間為2019年4月27日)。
尹志欣等[2-4]和高志等[5]在其研究中提到,頂尖科學人才是指科學成就進入全球同行前1%的科學家,并建議據此將科學人才進行定量分類(可借用論文被引指數等指標)。基于上述定義,本文首先從檢索獲得的152961篇文獻中提取高被引論文(即發表的論文為所屬領域中前1%的高引用論文,共4086篇)作為分析的原始數據集。
基于前述得到的原始數據集,利用InCites數據庫對作者數據做必要的清洗,將作者按總被引頻次排序,從中篩選出總被引頻次最高且發表高被引論文篇數不少于7篇的前150名作者,作為氣候變化研究領域頂尖學者群,進而開展數據統計分析。
以氣候變化領域的高被引論文數“10篇”為一個分類數,對氣候變化研究頂尖學者的論文規模分布情況進行分析(圖1)。2009—2018年,高被引論文發表數在30篇以上的有2人,占1.3%;發表20~30篇的有9人,占6%;發表10~19篇的有49人,占32.7%;高被引論文發表數量少于10篇的有90人,占60%。其中,高被引論文發表數最多的兩位作者的研究方向均為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和反饋。高被引論文發表數在20~30篇的氣候變化研究頂尖學者大部分從事生態系統領域研究。

圖1 頂尖學者的論文規模分布Fig. 1 Distribution of the number of papers by top scholars
氣候變化研究領域150位頂尖學者分別來自18個國家和地區,排名前3位的分別是美國(47人)、英國(22人)和德國(17人)。中國入選4人,與瑞典并列第十一位。
按照IPCC第五次評估時3個工作組報告的章節設置,對檢索到的4086篇高被引論文進行了分類,解析出18個研究方向(表1)。頂尖學者數量占比超過10%的研究方向有:陸地、淡水生態系統及其服務(25人),農林業和其他土地利用(20人),未來全球氣候:基于情景的預估和近期信息(17人),以及海洋及沿海生態系統及其服務(15人)。頂尖學者數量占比在5%~10%的研究方向有: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和反饋(13人),生物多樣性(12人),氣候變化風險、脆弱性評估及可持續發展(12人),以及水和水循環(8人)。上述這些研究方向可以說是英美等國目前發力且占據主導優勢的研究方向。

表1 各研究方向頂尖學者分布Table 1 Distribution of top scholars in each field
在這些研究方向中,我國僅在農林業和其他土地利用,未來全球氣候:基于情景的預估和近期信息,以及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和反饋3個研究方向上分別有1位學者入選頂尖學者隊伍。
統計發現,各國在18個研究方向上的影響力水平表現不一(表2)。總體而言,美國和歐洲在氣候變化研究領域的各個研究方向上均處于領跑地位。其中,美國的表現最為突出,在13個研究方向上均處于領跑地位,且在陸地、淡水生態系統及其服務,未來全球氣候:基于情景的預估和近期信息,氣候變化風險、脆弱性評估及可持續發展,以及水和水循環這4個研究方向上,其頂尖學者占同研究方向全球頂尖學者的比例均超過了40%,影響力遠超其他國家。中國在冰凍圈和海平面變化這一研究方向上,雖然僅有1位學者入選,但由于該研究方向入選全球頂尖學者的總人數較少,使得我國的頂尖學者占比也達到了15%以上,從而在冰凍圈和海平面變化這一研究方向上占有一席之地。

表2 各研究方向上處于領跑水平的國家分布Table 2 Countries in the leading position in each field
我國入選氣候變化研究領域頂尖學者群的4位學者(表3),分布于冰凍圈、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等研究方向。中國要在更多的領域培養頂級學者,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此外,有3位華人學者進入頂尖學者群,他們分別來自美國、澳大利亞和加拿大(表4)。這些學者都具有明顯的國際流動特征。

表3 氣候變化領域中國頂尖學者研究方向分布Table 3 Distribution of research directions of top scholars of China

表4 入選氣候變化領域頂尖學者的海外華人學者Table 4 Overseas Chinese scholars selected as top scholars in climate change
我國在氣候變化研究領域的頂尖人才數量與美、英、德等國仍有較大差距,這與我國在氣候變化領域的科研投入極不相稱。目前,我國氣候變化領域的頂級學者僅集中在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冰凍圈等少數研究方向上,而在陸地、淡水生態系統及其服務,未來全球氣候:基于情景的預估和近期信息,海洋及沿海生態系統及其服務,生物多樣性,氣候變化風險、脆弱性評估及可持續發展,水和水循環等占據主導地位的研究方向上為空白。這種人才短板會對我國增強應對氣候變化的“話語權”形成嚴重制約。
通過中美文獻對比發現,我國在平均篇均被引頻次和平均總被引頻次這2項指標上有明顯差距,而這2項指標通常可以反映出在某一研究領域里,各國學科帶頭人的學術影響力水平,說明我國氣候變化研究領域的學科領軍人才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水平和知名度有待進一步提升。
Advances in Meteor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9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