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迎春
摘 ?要:生態審計共識是世界生態共識的重要組成部分,經濟新常態下更應全面準確地理解其內涵和價值。基于我國審計工作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長期實踐經驗,當代中國生態審計共識在生態文明建設實踐中具有有效監管生態文明建設實踐的全過程、及時預警生態文明建設實踐中存在的問題、指明生態文明建設實踐中存在問題的糾偏和修復方向的價值。
關鍵詞:生態審計共識;生態文明建設;價值
2010年我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后,經濟高速增長的勢頭逐漸下滑,增速由高向中高換擋的趨勢越發明顯,經濟下行壓力持續顯現。2014年中央將這一現象定性為經濟新常態;與此伴隨的是多地爆發的各種環境污染事件席卷全球,使得世界各國不再把生態建設等同于簡單的環境保護。人類生態意識空前高漲,必須加快全面系統的生態建設成為世界共識。2012年11月,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代表大會上,中央明確指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依據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總布局是五位一體,總任務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1]”從此,生態文明建設被納入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布局之中,成為我國必須努力踐行的“五位之一”;因而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之路注定成為必須加以考慮和重視的問題。形成共識是當今世界各國為減緩摩擦、增進理解、解決沖突而普遍采用的辦法,深得大眾認可,并以及快的速度滲透到經濟、政治、外交、國防等領域,逐步彰顯著共識蘊含的價值。生態審計共識作為世界生態共識的重要組成部分,被認為是我國踐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路徑而贏得學界的高度關注。如何理解生態審計共識?生態審計共識在生態文明建設實踐中的價值何在?成為兩個值得研究的關聯議題。
一、科學認識生態審計共識
生態審計(eco-audit)由美國特里管理咨詢公司于1977年提出,是將生態風險作為基本評價內容,對人與自然環境相互作用實施生態風險評價的一種雙向監督和控制機制[2]。共識是一個建構關系的過程,是一個心理學概念,表現為主體與客體的一種關系,具化為主體對客體的肯定性研判[3]。生態審計共識則是中國共產黨、政府、社會、人民群眾等多個主體與生態審計這一特定客體,就必須實施生態審計的事宜達成一致意見和相同看法的過程。
達成生態審計共識至少要經歷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主體之間共同認可生態審計的本質和內涵。即對生態審計“是什么”形成統一認識。第二階段,主體之間就生態審計的必要性和緊迫性達成一致意見。即對“為什么”要開展生態審計形成統一認識。第三階段,主體之間一致贊同生態審計的價值。即共同認為生態審計是我國踐行生態文明建設的路徑之一。
二、生態審計共識在生態文明建設實踐中的價值
(一)有效監管生態文明建設實踐的全過程
生態審計共識首先能夠提高工作人員監管生態文明建設的責任意識,助力形成全方位、網狀式的監管模式,從而實現對生態文明建設實踐全過程的有效監管。生態審計工作就是隨時收集、整理和傳遞生態文明建設實踐相關信息的過程,該過程獲得的信息和數據均是原始材料,而且都通過了審計人員的驗證與核實,真實性與可靠性較高。各級審計機關同時擁有對相應地方政府、企事業單位和部門進行生態審計的權利,由此獲得信息和數據匯總至國家審計署后必然具有較為客觀和準確的綜合性和全面性,為相關審計部門的政策制定和修改提供有效數據支持。
此外,充分發揮生態審計對生態文明建設實踐監管價值和作用是有效發揮其它價值的基礎,因而我們在監管生態環境保護和自然資源開發的同時必須對相關責任人的履職狀況進行監督和評價。長期以來,“一把手負責制”使得各地、各部門主要領導的行為能夠直接左右政府受托責任關系的實施,過去一味追求GDP高速增長的發展模式致使許多領導干部形成了片面追求經濟體量的扭曲政績觀,進而忽視了經濟效益與生態保護協同發展的客觀性。在生態審計的具體過程中,應充分利用法律賦予審計工作人員的監管和評價權力,將生態資源消耗與經濟增長進行對比,根據對比結果客觀公正地對領導干部的履職狀況進行綜合評價,從而引導各級領導干部加強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視,不斷發揮生態審計在現代國家治理中的“免疫系統”功能。
(二)及時預警生態文明建設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生態審計共識還能夠提高工作人員預防和警惕潛在風險的意識,助力形成精準判斷、精準反饋的預警模式,進而及時預警生態文明建設實踐中存在的問題。生態審計需要對生態文明建設實踐的每一個階段進行監督,對生態現狀、自然環境進行觀察和測評,對生態審計獲得的信息和數據進行及時歸納、總結和分析,并將發現的潛在問題反饋給決策部門,為其調整宏觀決策提供參考依據。同時需要對偶發的異常現象進行推測和研判,及時把具有顛覆性和隱蔽性的風險告知相關部門,責成其采取必要的預防和處理措施,達到將風險遏制在萌芽階段、避免產生損失的目的。
此外,生態審計作為現代國家治理的“免疫系統”,比其它部門更有能力和更有責任在生態文明建設實踐中發現風險、預防風險、化解風險,或提出化解風險解決問題的建議,或推動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的建立和完善。這就需要生態審計工作人員轉變審計理念,將對待生態審計工作的態度由事后治理前移至之前預防,建構起前瞻性的風險識別意識,不斷增強責任意識、服務意識和大局意識,重視并有效提升生態審計的預警價值。
三、結束語
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布局建設的任務之一,就預示著總布局建設事業必須緊緊圍繞生態文明的時代要求,依托現有資源走出一條綠色發展之路。這條路不能光靠黨和政府獨行,需要億萬人民群眾加入其中,需要社會各階層加入其中,整合最大限度的建設力量和最為廣泛的認知視閾。經濟新常態下完成這一歷史使命必定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和方法,生態審計就是其中至關重要的一種;它既能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更好地融入總布局建設之中,又能推動總布局的整體協同發展;它不但能監管生態文明建設的運行,還能為總布局其它“四位”的建設提供有益經驗和啟示。要全面彰顯生態審計共識在生態文明建設實踐中的價值,就必須首先建構和形成生態審計共識。因而,綜合全文所述,我們可以得出以下基本結論:第一,生態審計是全面完成生態文明建設必須盡快開展的工作;第二,生態審計共識可以通過一定的方法和途徑加以建構和形成(另文探討);第三,認識生態審計共識的價值不能僅僅停留在審計領域,應該上升到生態文明建設領域綜合分析和運用。
參考文獻:
[1]胡錦濤,2012-11-19: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
[2]王蕓、黃艷嘉,2014:中外生態審計制度與實踐的比較研究[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P71-76。
[3]張榮華、陶磊,2016:論生態文明建設的民眾共識[J],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學報(4),P4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