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蜜蜜
【摘? 要】目的:觀察總結傷寒患者的臨床護理經驗。方法:將我院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期間來我院接受治療的傷寒患者30例入組,回顧性分析50例患者的臨床資料,觀察傷寒患者的病情,總結護理經驗。結果:給予傷寒患者病情觀察、發熱護理、心理指導、飲食護理以及并發癥護理,可有效提高治療效率,預防并發癥發生。結論:傷寒患者治療期間密切觀察患者病情,給予有效的護理干預,可提高治療效果,預防相關并發癥發生,促進患者早日痊愈康復。
【關鍵詞】傷寒;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7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3783(2019)03-0168-02
傷寒是由于傷寒桿菌感染,侵染消化道所致的一種急性腸道傳染病。傷寒患者的主要病理改變為全身性網狀內皮系統出現增生性反應,其中回腸末段淋巴組織病變最為危險,對患者的生命安全存在極大威脅[1]。給予傷寒患者有效的觀察與護理,可促進患者早日痊愈康復。因此,我院選取30例傷寒患者入組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我院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期間來我院接受治療的傷寒患者30例入組,患者均知情自愿參與研究,其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齡16~67歲,平均年齡(46.81±5.67)歲;納入30例患者均經血培養、骨髓培養檢出傷寒桿菌確診。
1.2 方法
所有傷寒患者均給予氧氟沙星或諾氟沙星等藥物治療,治療期間給予觀察與護理,具體方法如下:
1.2.1 療效觀察
患者服藥后密切監視患者的血壓、體溫、脈搏、心率等生命體征變化情況,同時觀察記錄患者嘔吐、排泄情況,對是否存在腹痛、腸穿孔等指征進行確定。給予喹諾酮類藥物治療期間,藥物濃度較高,無禁忌癥者可適當增加糖皮質激素使中毒癥狀有效緩解[2]。護理人員也需密切觀察患者服藥后是否存在毒副作用,以便協助醫師給予及時有效處理,提高治療效果。
1.2.2 發熱護理
傷寒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發熱,體溫波動較大,臨床護理時可根據熱型,科學選擇降溫措施,針對張弛性發熱且體溫<39℃患者可給予補充水分、溫水擦浴、冰枕等物理降溫,針對體溫>39℃患者應給予酒精擦浴、冷敷等物理降溫方式,慎用退熱藥。患者退熱時,護理人員需要及時擦干患者汗液,更換潮濕衣服與被褥,同時注重口腔清潔、皮膚清潔,預防肺部感染、壓瘡等并發癥發生。護理人員需要密切關注患者是否存在體溫波動、病情變化情況,避免患者出現虛脫、體溫驟降等變化。降溫過程中也需及時為患者補充電解質與水分。
1.2.3 心理指導
傷寒患者入院后多按照腸道傳染病進行處理,入院后進行常規消毒,家屬不能在旁陪伴,使得患者易出現低落、焦慮情緒,加之患者對傷寒疾病相關知識缺乏正確認知,使得患者易出現恐懼心理[2]。因此,針對患者的心理特點,護理人員在患者進入科室后,向患者以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傷寒相關知識,告知消毒與隔離目的,幫助患者消除恐懼感,積極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提高患者的配合度與依從性,創造良好的醫療環境,促進患者早日痊愈。
1.2.4 飲食護理
傷寒患者恢復期間要重視飲食護理,住院治療期間要以富含維生素、營養豐富且易消化的流質飲食為主;發熱期間應及時清潔口腔,增強食欲,以防口腔感染。傷寒患者高熱期間也需給予高熱量、易消化且不產氣的流體食物,少食多餐。退熱一周后可進食少纖維素、高熱量的半流質飲食,禁止使用多渣、堅硬類食物,以免腸出血、腸穿孔等并發癥發生[3]。恢復期應逐漸恢復正常飲食,合理控制每日飲食量。
1.2.5 并發癥護理
傷寒患者發病后易出現腸出血、腸穿孔等并發癥,針對出現腸出血患者應給予臥床休息,保持安靜,密切觀察患者的血壓、脈搏等生命體征變化,記錄患者每次大便顏色與量,選用止血藥或者輸入新鮮全血治療,禁忌灌腸治療。腸穿孔患者確診后應立即給予手術治療,不滿足手術條件時,可給予抗菌藥物進行保守治療,預防腹膜炎。密切觀察患者是否出現腹痛、腹脹等情況,對患者的血壓、脈搏、呼吸等進行密切監測,給予靜脈輸液支持。針對中毒性心肌炎患者,應囑咐患者絕對臥床休息,保持安靜,給予間歇或持續吸氧,低鹽無渣飲食,以保持大便通暢[4]。心力不全患者應慎用洋地黃制劑,應用此藥治療時也應控制給藥量。
2 結果
經藥物治療與密切觀察與護理后,所有患者的發熱及其他正在均得到有效控制,3~8d內體溫逐漸恢復正常,住院時間5~14d,平均住院時間為(6.68±1.67)d,出院后隨訪4周均未見復發病例。
3 討論
傷寒是一種急性腸道傳染性疾病,主要致病菌是傷寒桿菌,若未給予及時有效治療,也會威脅患者的身心健康,嚴重時也會導致死亡。隨著醫療科技水平提升,醫療衛生條件不斷改善,傷寒病例有所減少,患者發病后給予有效治療與護理,幫助患者養成良好的飲食與衛生習慣,保持積極樂觀情況,可使患者早日痊愈康復[5]。通過對50例傷寒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可知,給予傷寒患者有效的觀察與護理后,可使患者的發熱癥狀快速得到控制,體溫逐漸恢復正常,同時對于腸出血、腸穿孔、腹脹等并發癥可有效改善,促進患者早日痊愈康復。
臨床護理在傷寒患者治療中最為重要,患者病情變化是個動態發展過程,不同個體在不同時期的臨床表現也存在較大差異,因此,在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需通過細致觀察、準確記錄,為傷寒患者的早期診斷以及并發癥預防提供準確依據,給予心理護理可使患者的不良心理有效消除,給予飲食護理、發熱護理以及并發癥護理可有效預防相關并發癥,提高護理質量,為患者提供強而有力的護理保障。
綜上所述,密切觀察傷寒患者的臨床表現與病情變化,給予針對性護理干預,可改善預后,避免傷寒復發。
參考文獻
[1]????? 卓婭. 卵巢囊腫合并傷寒的護理[J]. 當代醫學, 2016, 22(6):116-117.
[2]????? 龐燦. 《傷寒論》關節疼痛的護理[J]. 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 2018, v.16;No.288(16):55-56.
[3]????? 王中華, 劉濤, 于君. 淺析仲景護理思想[J]. 中醫藥導報, 2017(20):124-125.
[4]????? 馬元旭, 張業聰. 《傷寒雜病論》中“護胃保中”思想的探討[J]. 現代養生, 2017:293.
[5]????? 李海燕, 閉志友, 潘利花, et al. 南寧市2005—2016年傷寒副傷寒流行特征分析[J]. 中國熱帶醫學, 2017(11):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