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敏

【摘? 要】目的:探討小兒護理工作中肢體語言溝通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本院2017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收治的162例患兒進行研究,其中81例患兒使用常規護理(對照組),另81例患兒增加肢體語言溝通(觀察組),對比護理效果。結果:經護理,觀察組患兒接受率明顯高于對照組(95.06% vs. 74.07%)。結論:在護理工作中加入肢體語言溝通,對小兒護理具有更好的效果,值得推廣。
【關鍵詞】小兒護理;肢體語言溝通;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3.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19)03-0200-01
在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需要與他人進行溝通與交流,這是構成我們人類社會所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其中,溝通的主要方式有語言、文字和動作等[1]。肢體語言是一種重要的溝通方式,美國心理學家曾經提出,信息=7%的語言+48%的聲音+55%的表情,可見肢體語言的重要性[2]。兒童作為一種特殊的群體,他們的表達能力尚未完全成熟,各方面的承受能力較差,當面臨負面情緒時,往往難以在第一時間排解出來,這樣為醫護人員與患兒的溝通帶來了相當大的困難。但也正因為如此,護理人員與患兒的有效溝通就顯得更為重要,因此,有必要讓護理人員更加注重患兒的肢體語言,這是一種有效的評估患兒心理情況的手段。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7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收治的162例患兒進行研究,其中81例患兒使用常規護理(對照組),另81例患兒增加肢體語言溝通(觀察組),兩組患兒一般資料無統計學差異。
1.2方法
在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應當著重注意患兒的情緒,在工作中盡量做到快、準、穩,以減少對于患兒的干擾,緩解患兒的緊張與恐懼的情緒,與此同時,在護理過程中要注意語言和表情上的情切,使患兒可以在一個盡量放松的神態下進行治療,可以通過口頭上的表揚,或是與患兒進行親密的接觸來緩解患兒的焦慮不安,給予心理上的撫慰。一般情況下,患兒的不良情緒往往從面部的表情上首先流露出來,這就要求護理人員要時刻注意患兒的神態變化,對于患兒的表情與動作有著準確的判斷,并及時進行處理。眼神的交流同樣可以起到穩定患兒情緒的作用。例如,在進行靜脈注射的時候,可以首選對患兒進行適當的鼓勵,提高患兒治療的積極性,打消患兒的恐懼與害怕的情緒,進一步,可以通過一些肢體動作,鼓勵患兒,提高患兒的安全感,最后完成之后,可以對患兒進行表揚,這樣可以進一步提高患兒的積極性。在平時的護理工作中,護理人員需要注重自己的儀容儀表,樹立良好的形象。對于小兒的護理工作而言,是一項具有針對性的工作,不僅需要扎實的專業技能,同時也需要更好的耐心與愛心。在常規的護理工作中,需要更加注重與患兒的肢體語言上的溝通,這樣可以有效的彌補患兒在語言溝通上的弱勢,與此同時,也需要做好與患兒家屬的溝通。作為家長,小孩生病的情況下,負面情緒也會隨之產生,家長的緊張與不安的情緒同樣會對患兒造成不良的影響,因此適當的與患兒家屬的溝通可以進一步幫助治療順利展開。
1.3觀察指標
記錄兩組患兒的醫囑依從情況。
1.4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19.0進行統計學分析,以P<0.05為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經護理,觀察組患兒接受率明顯高于對照組(95.06% vs. 74.07%),見表1。
3 討論
護理技術操作是護理的核心,通過熟練的護理操作可以提高患者的滿意度。在對患兒的護理過程中,需要注意動作的輕柔與親切,護理人員舉止要大方得體,減少不必要的動作。提高護理人員的自身素養,建立起一個和諧有序的治療環境。肢體溝通語言被稱為第二語言,一般是指人們通過自己的身體動作或是表情與姿勢進行溝通與交流的手段。盡管肢體語言沒有聲音,但是同樣可以傳遞出準確而可靠的信息。對于小兒患者而言,語言交流不便,肢體上的溝通成為了了解患兒心理想法的最快的、最為準確的方式。醫務工作者應當極力發揚自身的優良作風,在患兒最需要呵護的時候,為患兒帶來天使般的撫慰,在取得患兒信任的同時,積極的展開治療,從而提高治療的效率。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兒接受率明顯高于對照組(95.06% vs. 74.07%),表明在護理中增加肢體語言溝通,能夠提高患兒依從度,護理效果佳。
參考文獻
[1]????? 郭平,李朗,龔長慧,等.小兒肺炎護理工作中實施肢體語言溝通的臨床效果觀察[J].中國醫療設備,2017(s2).
[2]????? 佚名.肢體語言溝通聯合個性化護理在小兒護理工作中實施的效果分析[J].中國婦幼健康研究,2017,28(S4):179-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