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武娟 高文川 石曉昀 王 釗 劉明慧
(寶雞市農業科學研究院,陜西岐山 722499)
甘薯分布于世界上100多個國家,我國是甘薯生產大國,種植總面積和總產量分別占全球的45%、75%左右[1]。甘薯營養豐富且全面,含有人體所需的多種維生素和氨基酸,另外還含有鈣、磷、鐵、鉀等礦物質。近年來,隨著全民保健意識的增強,人們對其保健作用越來越重視。據國際衛生組織研究,甘薯的防癌保健作用名列所有作物之首,甘薯中含有防癌、抗癌作用的蛋白,其對腫瘤細胞的增殖、侵襲及轉移均具有顯著的抑制作用[2]。同時,甘薯中的蛋白質可預防和治療肥胖及其并發癥。
陜西省是西北地區唯一大面積種植甘薯的省份,因種植效益好,甘薯已成為農民脫貧致富的主要農作物之一,在新農村建設發展“一村一品”產業發展、休閑農業等項目中占有重要地位。隨著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的不斷推進,“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已成為當前農業發展的必由之路。為了篩選出適宜陜西省大面積推廣種植的優質高產甘薯新品種,本試驗通過對寶雞市農業科學研究院選育的甘薯新品系在豐產性、穩定性、適應性及抗逆性等方面進行比較,對參試品系作出客觀、公正的評價,為新品系參加省、國家區域試驗提供科學依據。
1.1 試驗地概況本試驗在寶雞市農業科學研究院試驗基地進行。屬暖溫帶半濕潤氣候,黃淮流域春夏薯區。氣候溫和,全年無霜期190~220d,年降雨量550~750mm。早春干旱,夏季高溫多雨,秋季晝夜溫差大。試驗時間為2018年3—10月。試驗地為嶁土,地勢平坦,肥力中等,分布均勻。
1.2 試驗材料供試品種有7個,分別為12-10-11、12-18-28、12-20-11、13-1-1、13-3-4、13-Q4-14、14-2-22,以當地主栽甘薯品種秦薯5號為對照(CK)。
1.3 試驗設計選擇地勢平坦、土壤肥力中等的試驗地塊進行試驗,起壟覆膜種植。試驗采用隨機區組排列,試驗小區為4行區,行長4m,壟距1m,株距0.25m,小區面積16m2,3次重復。
1.4 田間管理2018年4月5日,試驗地經深犁后整地、施肥、劃區,施用尿素150kg/hm2,硫酸鉀750kg/hm2,過磷酸鈣600kg/hm2。4月10日機械起壟覆膜,鋪滴灌帶,起壟前試驗地噴施30%辛硫磷微膠囊。5月5日人工帶水栽植,栽前充分滴灌,確保墑情良好,栽插密度45000株/hm2。5月12日查苗補缺。分別于5月29日、6月23日、7月20日、8月27日人工除草4次;5月22日、6月20日、7月30日滴灌3次;7月20日防治病蟲1次。10月19日收獲,生育期162d。
1.5 統計分析在甘薯生育期間,分別選取各品系10株,對其植物學特征、生物學特性、商品性狀、經濟性狀等進行調查統計。在收獲季節,以小區為單位實收計產。收獲后對各品種進行室內蒸煮,然后進行適口性品嘗評價。分別采用Excel 2003軟件和DPS數據處理系統進行統計分析。
2.1 主要生物學性狀由表1、2可知,不同甘薯品系的葉形、葉色、頂葉形、頂葉色、葉脈色、莖色、莖粗、莖蔓類型、葉片大小及株型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1)葉形:12-10-11葉形為掌形,12-18-28葉形為心帶齒,12-20-11和14-2-22為深缺,其余品系及對照均為心形。(2)葉色:12-18-28和13-1-1葉色為深綠,其余品系及對照均為綠色。頂葉形:各個品系的頂葉形與葉形一致。(3)頂葉色:12-18-28頂葉色為綠色,其余品系及對照均為淡綠色。葉脈色:12-10-11、12-20-11、13-1-1和14-2-22葉脈色均為紫色,12-18-28和13-Q4-14主葉脈為紫色,13-3-4葉脈綠色,基部為紫色,秦薯5號(CK)葉脈綠色、基部淡紫。(4)莖色:12-10-11莖色綠帶紫,13-1-1莖色紫色,14-2-22莖色褐色,其余品系及對照均為綠色。(5)莖粗:13-1-1和14-2-22為粗莖,其余品系及秦薯5號(CK)為中莖。(6)葉片大小:12-18-28和13-3-4為大葉片,其余品系及秦薯5號(CK)為中等葉片。(7)株型:13-Q4-14和14-2-22為半直立,其余品系及秦薯5號(CK)為匍匐。

表1 各參試品系主要生物學性狀
2.2 主要經濟性狀由表2可知,(1)單株分枝數:13-Q4-14和14-2-22的單株分枝數高于秦薯5號(CK),13-Q4-14最多,高達16.4個。其余品系均低于秦薯5號(CK),12-18-28最少,為4.6個。(2)單株結薯數:12-18-28和13-1-1略高于秦薯5號(CK),12-18-28最多,為5.7個,其余品系均低于秦薯5號(CK),12-10-11最少,為3.2個。(3)大中薯率:12-18-28、13-1-1、13-3-4和14-2-22均高于秦薯5號(CK),其中以13-3-4的最高,達94.3%,比秦薯5號(CK)高3.6個百分點,其余品系均低于秦薯5號(CK),13-Q4-14最低,為87.5%。(4)蔓長:14-2-22和秦薯5號(CK)為短蔓類型,12-10-11、12-20-11和13-Q4-14為中蔓類型,12-18-28、13-1-1和13-3-4為長蔓類型。

表2 各參試品系主要農藝經濟性狀
2.3 外觀和內在品質由表3可知,不同甘薯品系在薯形、薯皮色、薯肉色和口感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12-10-11薯形為上膨形,其余品系及秦薯5號(CK)為紡錘形。12-10-11和12-20-11的薯皮色為紫色,其余品系及秦薯5號(CK)為紅色。12-10-11和12-20-11的薯肉色為紫色,13-1-1薯肉色為白色帶桔心。其余品系及秦薯5號(CK)為黃色。通過室內蒸煮品質鑒定,12-20-11的口感細膩、軟糯甜香,為紫色甘薯,富含花青素,13-Q4-14的香甜棉沙、口感極佳,秦薯5號(CK)號的干面香甜、適口性好,以上品種口感均為優級。其余品種適口性良好。

表3 各參試品種外觀和內在品質
2.4 產量由表4可知,7個參試品系中,有5個品系的產量高于秦薯5號(CK)。其中,12-18-28位居第1位,折合產量為69978.75kg/hm2,較秦薯5號(CK)增產42.2%;13-1-1居第2位,折合產量為68603.10kg/hm2,較秦薯5號(CK)增產39.4%;14-2-22位居第3位,折合產量61218.00kg/hm2,較秦薯5號(CK)增產24.4%;13-3-4位居第4位,折合產量為59248.35kg/hm2,較秦薯5號(CK)增產20.4%;12-20-11位居第5位,折合產量為56346.90kg/hm2,較秦薯5號(CK)增產14.5%。有2個品系產量較秦薯5號(CK)的低,分別是12-10-11、13-Q4-14,減產率分別為5.0%、9.4%。對小區產量進行方差分析可知,重復間產量差異不顯著,品種間產量差異達極顯著水平。進一步進行新復極差(LSR法)多重比較分析可知,12-18-28、13-1-1與秦薯5號(CK)產量間差異達極顯著水平;14-2-22與秦薯5號(CK)產量間差異達顯著水平;13-3-4、12-20-11、12-10-11、13-Q4-14與秦薯5號(CK)產量間差異不顯著。

表4 各參試品系的產量分析
綜合考慮各參試品系的主要農藝性狀、外觀、口感和產量因素,12-18-28和13-1-1的產量居參試品系第1位和第2位,折合產量分別為69978.75kg/hm2、68603.10kg/hm2,較秦薯5號(CK)分別增產42.2%、39.4%,且兩者的適口性良好,適宜作兼用型品種示范推廣,建議參加國家品種區域試驗。12-20-11為紫薯,口感細膩、軟糯甜香,適口性極佳,產量居參試品系第5位,折合產量為56346.90kg/hm2,較秦薯5號(CK)增產14.5%,且富含花青素,市場潛力大,適宜作保健型鮮食紫薯品種示范推廣,建議參加國家品種區域試驗。13-Q4-14香甜棉沙、口感極佳,但其產量居參試品系最后1位,折合產量為44785.05kg/hm2,較秦薯5號(CK)減產9.4%,建議提升其產量,進下進行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