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五年制高職學生在校學習的時間為五年,這部分學生在讀完兩年中職后就可以直接升入高職學習。五年制高職的學生大多為初中畢業生,與三年制高職學生相比,這部分學生在校時間長、跨度大,需要教育者指導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然而五年制高職學生大多為未成年人,對職業生涯規劃了解不多,也不夠重視,不清楚職業生涯規劃的促進作用是什么,因此十分需要教育者指導做好五年職業生涯規劃。
關鍵詞:如何指導;五年制高職;職業生涯規劃
中圖分類號:G64?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28-0012-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28.007
五年制高職學生由于心智不夠成熟,基礎相對較為薄弱,在想問題、做事情方面還有待提高。正是因為這樣,他們對自身的學習、成長,以及職業生涯規劃方面比較含糊,往往無從下手,迫切需要教育者對他們進行職業生涯方面的指導。本文從五年制高職學生的心理特點出發提出以下方法策略,以提高這類學生參考。
五年制高職學生在校就讀時間長、跨度大,如果學生對自身職業生涯沒有詳細的計劃,明確的目標,就會在整個學習生涯中表現出不知所措、無從下手、動力較低等跡象。五年制高職學生的教育者首先應該在學生開學之初召開職業生涯規劃主題班會,講解職業生涯規劃的定義以及重要性,讓學生認識職業生涯規劃的目的。并告知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對人的促進作用,確定每一位學生在校的職業生涯目標,以及通過建立職業生涯規劃目標達到的效果,全方位提高學生對職業生涯規劃的認知。其次,召開座談會,充分挖掘每一位學生的職業生涯理想,讓學生各抒己見,相互點評,互相促進,為做好科學有效的職業生涯規劃作鋪墊。最后,教育者根據以上兩種形式做好對學生的點評,根據每位學生的特點與實際,對每位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提出可行性建議,幫助學生提高職業生涯規劃的認識,同時做出符合自身特點的職業生涯規劃。
職業生涯規劃作為一門公共課,很多學校都開設了這門課程,但是經過調查了解,有部分學校、部分教師對該門課程的重視程度還不夠,具體表現為:
1.由于職業生涯課程為公共課程而不是專業課程,因此很多學校對該門課程的開設以及監管不夠嚴格,沒有根據學生特點制訂有效的教學任務、教學目標以及教學研討內容。在教材選用方面沒有立足于五年制高職學生的特點。在考核方面,有部分學校甚至沒有把該門課程列入期末考試當中。
2.部分學校在職業生涯這門課程的教師選用方面較為寬松,基本上每一位教師都可以上該門課程,但是大多數教師對職業生涯這門課程缺乏專業培訓和專業指導,自身對該門課程的了解不夠,大多是照本宣科。部分授課教師來自不同學科不同專業,在教學方法、教學手段上較為單一,不能讓學生深層次了解職業生涯規劃的內涵。
1.在時間方面可指導學生進行三個時期的職業生涯規劃。按照學生在校五年制的特點,在職業生涯的規劃中可以制訂短期規劃為在校的前兩年,中期規劃為在校的二至四年,長期規劃則為五年后的規劃。比如在一年級學生開學時,教育者就可以根據學生特點設定三個不同時期的目標。在短期規劃中首先要指導學生轉變思維,快速融入到新的學習環境中,培養學生對專業學科的興趣;在中期規劃中則指導學生深入了解、掌握專業知識,設定學期成績達到的目標,規劃在校期間拿到何種獎項,獲得何種榮譽;在長期規劃中更多體現的是自身積累達到一定程度上,樹立全新的擇業觀念或繼續升學深造等。
2.在目標設定方面可根據學生的特點、興趣、愛好、期望值等指導學生進行科學性的職業生涯目標設定。五年制高職學生大多因為中考成績不理想,文化課較弱,所以他們就讀高職的目的是為了掌握一門精湛的技術,為自身的就業增添籌碼。在這個過程中,教育者可根據學生的類型、個性給出有效的職業生涯規劃。比如有的學生性格比較外向,動手能力強,但理論水平基礎差,作為教育者、指導者在給出職業生涯規劃時需要考慮這一特性,充分利用學生動手能力強這一特點,制訂科學有效的目標規劃,讓學生在自己擅長的領域發揮所長。
3.定期檢查規劃目標完成情況,將職業生涯規劃貫穿于學生的五年學習當中,定期檢查職業生涯規劃的實施情況。對達不到預期目標的學生,教育者應與學生共同查找原因,總結分析,為落實目標以及下一步的方向奠定基礎。
總而言之,五年制高職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不僅僅有以上的表現及解決措施,也需要各方面力量共同解決。學校應該高度重視這門課程的開設,選擇有針對性的教材,為授課教師提供相關保障。教育者應該讀透教材,探索教材內容,鉆研課程的教學目標和方法,改變以往傳統且簡單的教育模式。學生應該了解職業生涯對自身的促進作用,重視建立和修訂個人職業生涯規劃,只有這樣我們五年制高職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才能得到有效實施。
參考文獻:
[1]閆天杰.職業生涯與發展規劃[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0.
[2]蔣乃平.職業生涯規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責任編輯 李 媛]
作者簡介: 鐘全(1991.7— ),男,漢族,廣西靈山人,助教,研究方向: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