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業娜
成語典故“濫竽充數”,講的是南郭先生不懂裝懂、欺世盜名,最終落得個逃之夭夭、遺人笑柄的故事。而在日常教研活動中,卻是經常出現了個別教師“懂裝不懂”的怪現象,對一些問題,他們心知肚明,卻揣著明白裝糊涂,“吾知,吾不言”,這種風氣同樣令人詬病。
自然界有這樣一種現象:當一株植物單獨生長時,顯得矮小、單調,而與眾多同類植物一起生長時,則根深葉茂,生機盎然。人們把植物界中這種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現象,稱之為“共生效應”。
庭院里跑不出千里馬,教師的成長同樣需要“共生效應”。教師間良好的合作既有利于保持教師間和諧的人際關系,也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學效益,還能彌補各自的短板,積蓄能量,更有利于教師個人事業的成功,還能增加工作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教學管理中,學校要求每周備課組或教研組的教師都要進行集體備課、聽評課、教育論壇等活動,這是教師智慧共享,取長補短,專業發展的最好時機與平臺,大家都應該積極參加,大膽發言,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相互啟發,多贏共長。然而,個別教師卻“懂裝不懂”,是怕說出真話,指出同事的不足或錯誤,傷了“面子”,影響和氣;還有個別教師“懂裝不懂”,是自私保守,怕把自己的智慧共享了,自己班級成績就落后了,因而噤若寒蟬,少說為佳;另外當某教師在教學中遇到問題向其尋求解答時,即使知道該問題如何解答,也不會立即解答,而是用一句“讓我想想”的柔性語言,虛與委蛇,婉言推脫了之。
在猶太經典《塔木德》中,有一句名言:和狼生活在一起,你只能學會嗥叫;和那些優秀的人接觸,你就會受到良好的影響。因此,多與優秀的人交往,多受他們的影響,能讓你變得更優秀。如果你已經很優秀了,再與優秀的人交往,那么你們就能產生共生效應,取得了不起的成就。“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一所學校、一個備課組的力量,遠遠超過各個部分孤立機械相加的水平。而“懂裝不懂”的教研風氣不可小視:一是敗壞了良好的教研生態,影響教師專業提升,也影響了課堂效益和教學質量;二是教師的“言傳身教”也一定程度上涉及學生,長此以往,學生就學會了口是心非,學會了揣摩他人心思,不僅讓誠信教育大打折扣,也嚴重破壞了教育生態。總之,“懂裝不懂”不僅是在作假,也會對教育產生誤導。
破除教師“懂裝不懂”難題,關鍵在于錨定病根,靶向發力。一是建立正向評價機制。在教師年度考核評職晉級中,注重多元評價、過程評價和發展性評價,既重視教師個人業績,更不忽視備課組捆綁量化的作用,引導全組教師團結合作,共同努力。二是優化教研管理。增強教師對教研的認同感,教研從“要我做”轉變為“我要做”,幫助教師克服教研“可望不可即”的神秘感和恐懼感,尊重教師在教研活動中的個體差異,使每次活動中老中青教師都有所得。三是強化擔當意識。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師要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堅持懂就是懂,不懂就不懂,既不當濫竽充數的南郭先生,也不當故弄玄虛的“假明白人”。面對同事提出的問題,懂就與他人分享,不懂就虛心向他人請教,以嚴謹的態度對待“懂”與“不懂”。大家在智慧碰撞中,在明辨是非中,收獲成長。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過:“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懂了的就努力創造條件去做,不懂的就要抓緊學習研究弄懂,來不得半點含糊”。作為教師,我們既要反對“不懂裝懂”,增強危機意識,加快知識更新,增強育人本領;也要反對“懂裝不懂”,敢于擔當,勇于進取,胸懷坦蕩,爭做“四有”好老師。
(責任編輯:文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