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麗
近年來,“真語文”之說以其“真教、真學、真評”的標榜推向全國,引發社會關注和媒體聚焦。由此,引起了語文界的“真假語文”之爭,值得教育人深思。
首先,從起源看,語文是一種現象。“語文”作為一種現象,始自人類有意義的發聲,“杭育杭育派”(魯迅語)的誕生,龜甲獸骨上的文字,一直到今天街頭小販的爭吵,莫言的獲獎作品,可以設想,未來只要人類存在,語文不可能消失。“語文”作為一門課程,始自1904年清廷頒布“癸卯學制”,稱作“國語”“國文”“中國文學”等,1949年,葉圣陶先生主持草擬《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及《中學語文課程標準》時,第一次使用“語文”作為學科課程的名稱。按照葉圣陶先生的觀點,說出來的是語言,寫出來的是文章,文章依據語言,“語”和“文”是分不開的,是一種現象的存在,怎么會有真假問題?
其次,從學科教育看,語文學科有自身規律。《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信息載體,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按照這一理念,學習語文,既要強化語文的語言文字屬性,即:感知文本的語言形式,進行聽說讀寫訓練;也要重視語文的文化功能,感悟文本所凝聚的作者靈感、激情,與作者進行心靈對話。進而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情感、情趣和情操,積淀成為他們終身受益的語文核心素養。任何非此即彼的說法,都是不科學的。多年來,“工具說”與“人文說”之爭,關鍵在于教學實踐問題,或者過分重視人文因素,把語文課上成了思想品德課、情感培養課,或者過分重視工具因素,上成文化知識課、言語結構解析課。真正的“語文”應該是二者的統一,割裂了人文性和工具性關系的“語文”才是“假語文”。抓住教學實踐討論“真假語文”是隔空打牛,無異于“白馬非馬”論。
語文沒有真假之分,真正需要討論的也不是語文的真假問題,而是“我們需要什么樣的語文”。“真語文”是一個假命題。
(責任編輯:文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