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美娟
[摘 要] 國學經典是人們精神成長的食糧,國學經典的傳承引起了社會的極大關注。因此,國學經典閱讀應該從小抓起,廣大教育工作者在思考如何讓國學經典幫助兒童健康成長。本文著眼于兒童對國學經典閱讀的實踐活動和思索,論述了國學文化經典對兒童的健康成長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 國學文化;經典;兒童成長
國學是什么,為何稱之為經典?我們國家對此的研究可以說是博大精深的,有著悠久的歷史。經過幾千年的積沙成塔式的積累,形成了“經、史、子、集”四章,學術界在談到中國的經典作品,無一不提到《四書五經》《楚辭》《老莊》《唐詩》等。國學經典凝聚的是文化的精髓,匯聚著人們的聰明才智。因而其生命力的頑強是不言而喻的。國學經典對兒童健康成長的影響是積極和明顯的,讓兒童從小接受國學經典教育,促進兒童健康成長顯得尤為重要。
古詩元素可強化兒童體驗審美和引發學習傳統文化之興致。詩中的意象可以說是包羅萬象的,有思鄉和人間的月亮,有一片漸漸遠去而黯淡的夕陽,有奇特的柳樹,有自由舒適的鵝,有朦朧的希望雨,有開放而快樂的東風,有生命的短暫。詩歌中的色彩也是豐富的。就駱賓王的“鵝”而言,有許多顏色,如藍色、白色、紅色和綠色。這些鮮艷的色彩將給孩子們直觀的感覺,并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感受、體驗和表達美的能力。兒童的認知發展速度就像海綿吸水機一樣,教育者需要為兒童提供足夠的環境“營養”,這種“營養”不僅要充分,而且要有趣,這樣才能從熟悉的環境中吸收營養,促進兒童的合理發展。中國傳統文化的許多因素具有動態性和趣味性,具備了豐富而特殊的營養,激發了兒童強烈的認知興趣和求知欲,激發了兒童對傳統文化探索的興趣。
在我國古典文學研究中,我們可以看到,融洽的主題一直是主旋律。在國學經典研究中,“融洽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這是如何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最經典的論述。國學經典可以培養兒童開朗、活躍的性格。在國學的經典作品中,對我們講求的融洽交際氛圍的確定,對我們今天要求的對“四有”青年的培育,都能找到相關的語段。中國自古以來是禮儀之邦,傳統的美德在國學經典中隨處可看。“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等,這些國學教育能促成兒童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這對兒童的健康成長具有寶貴和永恒的意義。
當前,面對網絡文化中的“流行文化”這個美麗的名字,部分孩子對是非的明辨能力正逐漸淡化,存在迷失自我、缺乏文化素養的缺陷。出現不誠實、性格穩定性差等狀況。國學經典教育能夠有效地使兒童在優秀文化的熏陶下提升自身的道德素養。在國學經典的學習中,不僅僅是國學水平,還使他們的語言表達技能得到有效地提升,進而表現在學習中就是積極聽課、認真閱讀和思考的縝密。在國學的學習中,就文化的內涵來看,《詩經》《論語》和《三字經》積極向上和張揚著正能量,這一文化財富應當引起教師的重視和積極發掘。
民族精神和國學經典是緊密相連的,在國學的學習中可以汲取豐富的民族精神養分。一個人的童年對其一生來說是重要和關鍵的,其情操的接受陶冶是十分重要的。兒童對國學經典學習、閱讀和理解,發展的是他們的智慧,挖掘的是他們的潛能,目的是使他們健全人格。倡導人文關懷和德育培育不能只是放在口頭上,需要有意識的引導兒童對優秀文學作品的接觸,以使他們所受到的影響呈現出潛移默化的狀態,才能確立正確的價值觀,呈現道德情操的高尚和人格的健全。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是一種較高層次的生活態度,對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當會起著關鍵性作用。
總之,國學研究是經典,經典的學習是恒久不變的。兒童的人格塑造和素質訓練也是潛移默化的,隨著年齡的增長,傳統文化學習的深入,經典的智慧將閃耀著真理的光輝,繼續提升兒童的自我修養,促進其健康地成長。
參考文獻:
[1]孫志華.弘揚國學文化經典助力兒童健康成長[J].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16(32).
[2]李靜媛.潤物細無聲國學潛童心——繼承優良傳統美德,弘揚中華傳統文化[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8(2).
(責任編輯:姜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