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部分農村地區學校的班容量出現明顯萎縮,一個班幾個學生屢見不鮮,小班額被動出現。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要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在小班化教學中發揮因材施教的特點,提高教學的實效性。同時,運用多媒體教學強化課堂環節活動,從而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關鍵詞:小班額;小學語文課堂;實效性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28-0118-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28.113
(一)相對可以顯現教育公平
大班額有其優勢,但小班額不失其優點,學生數量少,吵吵鬧鬧,擁擠不堪等大班額存在的困擾,就不會出現,容易管理,容易關心到每個學生,也更有利于教師及時地發現問題,也容易解決問題。教師結合學生的接受程度,可以及時反思,隨時靈活調整課堂教學,教師可以做到有的放矢,靈活開展教學工作,課堂上學生的一言一行及表情變化都在教師的視野里,學生間的相互影響及干擾就會相對較小,教師可以放更多精力到課堂知識的講解上,學生可以更加專心地聽講,這也就更有利于展開良好的教學互動,從而提升教學的切實效果。
(二)可以極大地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
小班額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實際情況,積極引導,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鼓勵學生,信任學生,盡可能地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和積極性,大膽地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鼓勵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學習。作為一名充滿智慧的語文教師,要分清課堂的輕重緩急,課堂上重在引導提示,講課要啰唆話盡量少一些,方法盡量巧一些,內容盡量精一些,不要低估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感悟能力,學生有時候表現得比我們想象的要優秀得多。在學習重難點部分的知識內容時,學生學起來有點吃力和費勁,這時候教師就可以多花點時間和精力來幫學生重點學習,甚至要不厭其煩地多講幾次,從而解決他們的難點和疑惑。在課堂上,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課堂的主人,教師要充分發揮課堂上學生的主動性,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從而提升課堂的教學時效性。
(一)在小班化教學中教師要因材施教,提高教學實效性
一個班級中學生之間的智力、非智力因素發展水平不同,因此學習能力也會有所不同。教師要充分認識學生的差異,在這個基礎上,要有足夠的耐心,靈活地開展富有成效的教學,正因為班上學生少,恰恰為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可以使教學更加細節化,讓自己的愛心盡量溫暖照顧到每個學生。小班教學時,因為學生人數少,教師的精力也可以完全照顧到,教師要和每個學生做朋友,要交心,給他們一一制訂學習計劃、目標和具體的實施方法。教師要讓每個學生相信,只要經過差異化的教和學,每個學生都會有所收獲,都會提升綜合能力的,都會變得越來越優秀。在求學的過程中,面對遇到的難點,不能放棄,學生要充滿信心。教師要充分愛護和關心學生,使其用于面對和克服困難,彌補學習上的不足,這樣成績才會越來越好,也才會從整體上提高課堂的教學時效性。
(二)運用多媒體教學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隨著我縣“全面改善薄弱學校辦學條件”和“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項目的大力實施,我縣的每個農村學校教室都配備了多媒體觸控一體機,并加入了班班通,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引導和開拓學生認知世界的窗口,給學生展現一個不一樣的美好眼界。在上課的過程中,應適時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農村中小學每個學校各個教室幾乎都有多媒體教學設備。作為教師,要結合班上學生的學習實際情況,巧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進行教學,體現現代教育教學手段所展現的新穎、課堂容量大、知識結構新等有效手段和優勢。
(三)強化課堂環節活動,提升課堂教學實效性
一節課,一般為開始階段、課中、課尾,每個環節,各有各的效果,彼此相互聯系。上課開始教師應精心設計導語,把學生的學習動機、知識基礎、思維活動激活,使學生盡快集中注意力,用積極的心理狀態投入課堂,從而產生學習興趣、激起學生對問題的探索,讓學生的心思盡快進入課堂。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思維開始疲勞,注意力有所下降,有的學生會出現走神現象。這個時候教師就要適時地幫助學生進行調整,比如通過設計提問的環節,就可以把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從而使學生充滿激情,集中注意力聽講。課堂最后幾分鐘是教師最容易忽略的,往往這最后的幾分鐘是重新喚起學生對本課內容學習的好機會,我們決不能忽視。教師可以再設計一些游戲環節,加深學生對整堂課的記憶,從而提升課堂的教學時效性。
參考文獻:
[1]馬娟.農村學校小班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實踐研究[J].學周刊,2016(13).
[2]王麗梅.立足農村小班額教學優勢,打造小學語文生態課堂[J].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學研究(下),2016(4).
[3]于玉霞.淺析農村小學小班額背景下語文高效課堂教學模式[J]. 新課程(上), 2018(4).
[4]龍統均.探索新課改背景下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J]. 教育現代化:電子版,2017(1).
[責任編輯 薛曉靜]
作者簡介: 劉海邦(1983.5— ),男,漢族,甘肅天祝人,二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