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娟
[摘 要] 簡便計算是一種解題思想,對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具有重要意義。面對簡便計算題,小學生對數的理解、認知不熟悉,在教學中對“簡便”方法把握不好,錯漏百出。對此,從“湊整”“求同”“拆整”三方面來紓困。
[關鍵詞] 小學數學;簡便計算;紓解方法
“湊整”法,簡單地說就是結合題目中的數字,來湊成整數,以便快速解題。“湊整”法在教學時,教師要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在面對簡便計算題時,能夠找到“湊整”的方法。如“13+14+26+7”,多個數字相加,學生在觀察時,就要通過已有知識,找到正確的“湊整”計算順序,來簡化運算。如果說加法運算中的“湊整”方法相對簡單的話,那對于“43-16+7-14”來說,加減混合計算題中,對“湊整”法的運用就需要認真分析和梳理。面對該題,很多學生找不到“湊整”的思路,原因在于加減混合時,需要運用括號,來整體把握解題方法。對于“16與14”,可以結合在一起,但需要加括號,還要變減法為加法,使得“湊整”法的運用變得復雜,如果學生無法快速找到“湊整”思路,則計算起來比較費勁,還容易出錯。對于“湊整”法的運用,我們可以歸納如下:一是注重對數字順序的調整,看能否通過調整順序來達到簡便計算的目的;二是注重對整個計算式子的觀察,把握計算的關鍵點,對不同題型的整體觀察,強化學生對數學算理的理解,做到有條不紊,保證計算正確性和效率。
所謂的“求同”法,就是通過觀察數學題目中的數字,找出相同數字,并以相同數字為突破口,找到簡便計算的方法。如某題中“4+4+4+5+5+5”,該題從題型上屬于加法題,但由于式子中的數字有相同,如3個“4”,3個“5”,我們可以將加法題轉變為乘法題,從而簡化運算過程,即“4×3+5×3=12+15=27”。同樣,在某題中有“3×6+4×6+5×6”,該題中每一項都有一個因數“6”,則我們可以簡化為“(3+4+5)×6=72”。從該題的簡便計算方法來看,對相同數字“6”進行求同,簡化計算過程。可見,對于“求同”法的運用,除了觀察題型中是否存在相同數字,還要關注算理、定律的運用,通過讓學生對一些常見題型的訓練,來增強“求同”法的敏感度,更好地運用“求同”法來簡便計算。
從小學數學運算定律來看,四則混合運算中和、差、積、商等,知識點多,涉及的計算方法、算理復雜,很多學生掌握起來感到吃力。“拆整”法,主要是結合計算題目,對其中的數字進行拆分,使其包含有整數的計算形式,并運用相關定律、性質來簡化計算。在四年級學習“一百以內整數加減法”時,除了四則混合運算,還要運用乘法分配率等。但對于學生,“拆整”法相對較難,因為拆分的數字比較隱蔽,有些方法學生難以發現,教師在進行講解時,要結合實例,進行針對性探討,讓學生明白“拆整”的原理,掌握簡化運算方法。如“27×4”,該題在簡化時,就需要用到“拆整”法,可以將“27”拆解為“25+2”,因為“25×4=100”,可以讓整個計算簡便。同樣,在“18+6+6+6”中,對于該題中的“18”,可以轉換為“3×6”,再加上后面的3個“6”,整體簡化為“6×6=36”,大大簡化計算量。可見,對于“拆整”法,重點是讓學生了解“拆整”法的意義,結合所學數學知識和經驗,來簡化計算步驟。不過,“拆整”法本身不宜理解,如果學生對一些計算方法不熟悉,則很難找到“拆整”法的思路。如“356-199”,該題在分析時,我們觀察到“199”可以看成“200-1”,但在“356-199”中,不能直接替換成“200-1”,而是“356-200+1”,因為要將199看成整體,需要引入括號,去括號時將“-”號變為“+”號,否則計算結果將出錯。很多學生在面對相對復雜的簡便計算題時,對數字不敏感,對數學定律、性質不熟悉,影響“拆整”法的運用。教師要鼓勵學生多練習,結合具體例題來展開求解,對不同的算理、算法進行呈現,讓學生自主選擇簡便方法。
總之,數學簡便運算方法教學,要以學生能夠接受、易于理解的思路來挖掘簡便運算方法,給予學生更多的分析與演練時間,尊重學生差異性,提高學生的計算準確性和效率。
參考文獻:
[1]陳琳.例談小學數學簡便計算的教學策略[J].教書育人,2018(25):49.
(責任編輯:呂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