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永德
[摘 要] 新課標下的學生語文素養教育,不只是單純地培養學生語言技能及習慣,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通過語文學習提高語文素養,幫助他們有效融入社會,實現自我全面發展。
[關鍵詞] 素質教育;高中語文;影響因素;教學策略
在應試教育下,學生的語文素養教育趨向淡化、弱化及邊緣化,學生的整體語文素養呈下降之勢。對于語文學科而言,其基本特點決定了教育教學的人文性,通過加強學生素養教育來培養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
從當前國內高中生整體語文素養水平來看并不理想,素養教育令人擔憂,其問題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1.應試教育下的學生語文素養教育效果不佳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應試教育問題日漸凸現,其主要是基于考試成績來衡量學生的學習狀況,單純地將學科分數視為評價學生的主要標準,可以說應試教育對國民素質的整體提升產生了嚴重影響。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化,雖然傳統應試教育的不利影響范圍在逐漸削弱,但是高中階段的語文課程教學依然無法走出應試的藩籬。
2.語文教育本身存在的問題
語文課程的基本屬性有兩個,一是工具性,二是人文性,二者相互統一,相輔相成。語文教育主觀性較強,而且感情色彩濃厚,很多地區的高中學校科學量化體系缺乏,以至于教學目標模糊。換言之,基于語文這門學科的特點,難以用量化對其進行評價,而在傳統教學模式下,無論是教學內容還是方法都非常陳舊。雖然高中語文在新一輪課改推進下教學策略和方法有所改進,在學生體驗及其對話方面有所考慮,但是卻嚴重忽略了評價指導作用。事實上,這些問題與教師的語文素養關系密切,而且與一些教師不能準確把握新課程標準對學生語文素養教育的基本要求和語文課程特點有關。
3.音像文化使學生的期待視界變得平面化
白紙黑字的文本具有圖式化及穩定性特征,給人們留下了充足的時間去思考,而且留有較為廣闊的闡釋空間。在當今時代背景下,雖然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提高了,而且物質需求也在不斷地提升,但是卻嚴重忽視了個人精神生活的豐富,尤其是閱讀逐漸被新媒體娛樂所替代。從整體來看,社會讀書氛圍非常淡薄,而且未受到良好環境氛圍熏陶,處于青少年時代的高中生對經典書籍的閱讀興趣也因此而淡化。
基于以上對現階段高中語文素質教育過程中的影響因素分析,筆者認為新時代背景下應當保持與時俱進的語文素養教育。
1.以課堂教學為基礎加強學生語文素養教育
根據教育教學理論,我們可以先對學習結果進行合理分類,主要是因為不同的學習結果的學習條件和過程也存在差異。為此,素養教育教學過程中應當不斷改進和創新教學方式和方法,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和條件,這與“因材施教”教育理論有異曲同工之妙。在高中生語文素養培養過程中,主要是學生對傳統漢語言文化進行內化的過程,并且在學生身上實現新價值和達到新水平。
2.學生語文素養教育延伸
學生對文本的解讀實際上是逐漸敞開個人胸懷的過程,當學生將個人的體驗融入文本時,實際上就是在與人進行情感交流。在高中生語文素養教育教學過程中,應當以審美鑒賞及創造能力培養為目標,積極開展多元化的教學活動。在此過程中,應根據教材內容進行適當延伸,按照時代審美觀念、趣味和理想,借助課本文學教材,對學生進行美的影響,從而達到陶冶學生性情及塑造學生美好心靈的目的。新課標指出,學生審美情緒及積極態度的培養,應當融入幫助學生掌握方法及提高語文能力中,不能僅僅將其作為一種附加。
3.加強學生表達及交流能力的培養
交際能力是高中生語文素養的重要內容,在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同時更應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在此過程中應注意學生兩種能力的培養,一是閱讀能力,二是寫作能力。通過閱讀,學生可以切身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及描寫的情景。然而,在傳統的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時存在嚴重的重記憶而輕聯想的現象。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主要是利用語言文字進行書面表達,同時這也是學生認識世界及創造表述的動態過程,更是語文素養提高的有效途徑。
總而言之,高中生的語文素養培養,應當包括情感、品質及趣味等,而這些都是難以量化的。在教學實踐中,最重要的還是要立足于實際,激發學生的語文興趣與學習熱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廖勛勛.芻議新課標背景下高中語文素養的提高教育策略[J].教育,2016(8):186.
[2]李新.高中語文核心素養背景下的語言文字教學研究[D].揚州大學,2017.
(責任編輯:呂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