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立
摘要:自然美是美學上重要概念,它和社會美、藝術美、科學技術美共同構成了美的存在方式。自然美無處不在,我們如何能夠透過姹紫嫣紅的自然現象直達美的本質?如何用美學的觀點欣賞自然?這是一個難題。
關鍵詞:自然美;鑒賞;境界
自然美無處不在。不管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壯闊,還是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豁達,抑或是小橋流水人家的平淡,更或者是艷妝濃抹總相宜的和諧,自然總是以迷人的身姿,向我們張開擁抱的翅膀。自然美無處不在,我們為什么要從美學角度欣賞自然?我們如何能夠透過姹紫嫣紅的自然現象直達美的本質?
一、自然審美的意義
自然是迷人的。山川河流花草樹木詮釋著自然的鬼斧神工。當我們暢游于祖國的名山大川,我們更感到了對祖國壯麗山河的無限熱愛,油然而生一種滿溢的自豪與驕傲。方志敏烈士在《可愛的中國》中寫到:“我們的中國是無地不美,到處皆景”,艾青用飽蘸情感的筆墨激蕩著“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大地愛得深沉!”面對祖國的大好河山,面對一花一木,作為青年一代,我們能夠吸取到一種蓬勃的力量,更能夠在這股力量之上形成對于文化的認同,并身體力行去實踐。
自然審美可以豐富我們的生活,有益于我們的身心健康。自然美寧靜而純潔,在生活、工作快節奏的今天,利用閑暇,回歸自然,會使我們暫時忘掉都市中的喧囂,工作中的緊張與壓力,使疲憊的身心得以恢復,有益于我們的健康。
自然審美可以使我們更深入感悟人生。自然之美,博大、精深,我們置身其中,靜臥林間草地,觀看噴薄欲出的紅日,面對青山綠水,親臨波浪洶涌的大海……在純凈優美的自然環境中,在壯闊的自然景物前,我們會想到什么?是大自然的磅礴力量,是人生的珍貴,是人性的美好,是一切蘊含著強大的審美的推動力量……
二、鑒賞自然之美
自然美不勝收,我們需要從姹紫嫣紅的自然現象中探求美的本質,尋找美的力量,注入我們的心靈,獲得超越的審美感受。
(一)從自然特性入手,獲得初步的審美感受
自然美偏重形式美,因此我們在欣賞自然時要注意從自然的形式入手,觀其形、聽其聲、聞其味、看其色,從整體上把握自然之美。
欣賞自然美,可以從自然形狀入手。日月山川、江河湖泊都具有自己的形體之美。即便同是山川,北方的山和南方的山也不一樣。北方的山雄偉蓬勃,南方的山秀麗柔美。我們要善于從自然不同的形體中感受自然美。
欣賞自然美,可以從視覺、聽覺、味覺入手。中國的文人,最能將自然的形式納入筆端。自居易在《問六十九》中說“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這“綠酒”、“紅爐”是一種色彩鮮艷的色彩之美。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說“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這里的“稻花香”,“蛙聲響”是一種聲味相融的聲音之美。李白在《望廬山瀑布》中指出“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干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不僅寫出了香爐峰的形貌美,還寫出了香爐峰聲色的動態美。
美在形式,形式美是自然界中最直觀的存在。以形式美所代表的形象美,便于審美主體進行感官的捕捉,便于審美主體迅速沉浸在美的意境之中,收到一種賞心悅目、樂在其中的審美效果。
(二)聯系人文歷史,體悟自然背后的文化意蘊
自然美是人類改造自然、認識自然的本質力量的感性顯現。它與人類的歷史文化聯系緊密。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自然美和人文歷史相存共生。我們常說的梅蘭竹菊“四君子”,植物的自然狀態與人的高潔品行相結合,形成了文化品格。
面對雍容大氣的牡丹,很多人會想起牡丹的民間傳說:武則天在一個大雪紛飛的日子飲酒作詩,命百花齊放。百花懾于此命,一夜齊放,唯有牡丹抗旨不開,被武則天貶至洛陽并用火焚燒,但剛強不屈的牡丹卻在第二年春天開得更加繁盛艷麗。在審美情緒的感染下,審美主體不僅會沉醉于牡丹綽約的風姿,更會為它不屈的風姿所深深折服。
聯系人文歷史欣賞自然美,需要審美主體具備相應的文化知識素養和一定的思維分析能力。
(三)關注生命,體悟自然所蘊含的人生哲理
柳宗元說:“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深入鑒賞自然美的人,往往會恰到好處地把自然物的某些特征和人的情操、品德、氣質聯系起來,同人生哲理聯系起來,從更深層次去體驗自然所包容的意蘊。
從生命的角度來觀賞自然,自然就成了獨特的審美意象,成為和人的心靈默契忻合的統一體。中國古人最能關注自然生命,并從中尋找人生哲理。當王維看到深澗中獨自開放的芙蓉花時,他想到的是花朵自然天成的生命過程:不依賴于時代,不依賴于人事,獨自享受生命的完整。享受生命,享受現下,這是自然給予我們的偉大的力量,讓我們在充滿喧囂和浮躁的人世,尋找到心靈的寧靜。從生命的角度去欣賞自然,自然美就成為“呈于吾心”而見于自然物、自然現象的審美意象。只有用心去體悟,才能夠獲得。
三、結論
自然美對人生的啟迪,是通過審美體驗完成的。只要我們熱愛大自然,并置身其中,不僅可以陶冶我們的情操,凈化我們的靈魂,還可以使我們悟出人生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