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婷婷



[摘要]20世紀80年代以來,是中國鋼琴協奏曲的民族化風格逐漸形成的時期。在此期間產生了不少融合民族民間音樂元素的優秀現代音樂作品,作曲家張朝創作的鋼琴協奏曲《哀牢狂想》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該作品對鋼琴協奏曲創作技法進行“民族化”處理,在創作素材、旋律特征、結構布局等方面有著創新的應用和突破,營造出極具民族韻味的音樂場景,極大地豐富了作品的表現力。
[關鍵詞]張朝;哀牢狂想;民族性;鋼琴協奏曲
[中圖分類號]J61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19)10-0116-04
自19世紀末以來,受西方文化的沖擊和影響,中國音樂的民族化問題成為近現代中國音樂發展的焦點性話題。如何在立足民族傳統的基礎上,融匯中西音樂文化,實現對中國音樂民族化發展的積極探索和實踐,成為中國音樂從傳統向現代發展的重要標志。中國鋼琴協奏曲民族化風格的形成正是其中極具代表意義的重要體現。中國的作曲家們不斷研究創新,借鑒西方鋼琴協奏曲的一些基本形式加以創作,嘗試在協奏曲中融入中國特有的民族元素。特別是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經過對現代音樂的不斷吸收和消化,中國音樂文化無論在觀念上還是在形式上都得到了較大的更新。中國的作曲家們對于音樂創作的情感表達、民族音樂元素的運用等方面都有了更為深入的認識和理解,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在此期間產生了不少融合民族民間音樂元素的優秀現代音樂作品,本文要探討的張朝的鋼琴協奏曲《哀牢狂想》就是一部與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音樂相關的現代鋼琴曲。這部作品創作于1996年,2008年被收入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當代作曲家曲庫》交響樂叢書,該作品立足傳統,注重民族性,包含濃郁的地域和民族風格,又能結合運用各種現代作曲技法,體現出中國鋼琴曲對中國傳統民族音樂元素的運用和發揚,具有令人耳目一新的創新因素。[1]
本文將從創作素材、旋律特征、結構布局等方面來探討該作品的音樂風格與藝術價值。
一、極富民族音樂特征的創作素材
張朝在音樂創作中非常注重對民族音樂元素的運用,在保持作品具備鮮活時代氣息的基礎上,充分挖掘和提煉民族音樂素材。張朝自幼生活在哀牢山地區,有深厚的故土情結,積累了豐富的音樂素材和人文資料。哀牢山海拔 3166 米,位于云南省中部,為云嶺向南延伸的一條山脈。相傳哈尼族的祖先,從遙遠的北方往南遷徙今哀牢山等地。曾飽受戰爭之苦的他們崇尚和平,不喜武斗,居住在山上生活不便,就像困在了一個牢獄里一樣,故稱之為哀牢,但他們的理想是向往自由、和平,并努力去改造他們的生存環境,沖出牢籠,即為狂想。[2]
該作品音樂素材源自于滇南哈尼族古老的歌謠及特有的五聲民族調式,作曲家根據哈尼族民間音樂的調式特點,使用五聲性的降Ⅱ、降Ⅵ級音的f徵調式,其獨特的音樂風格馬上凸顯出來,見譜例1:
這是一種基于少數民族本體出發進行音樂創作的思路,通過降Ⅱ和降Ⅵ級音的運用,改變了傳統五聲徵調式的內涵,使其具有一種低沉陰郁的調式特征,這種使用方式更好地呈現出哀牢山當地人民身處逆境、不屈不撓進行抗爭的精神風貌。見譜例2:
與此同時,素材中的特征音程根據哈尼族傳統音樂的特點進行了各種相應的移位,大大增強了創作的拓展空間。見譜例3:
再現部的第二次的展開過程中,作曲家充分利用民族音樂特色內涵,借助對答、疊置、交替等現代創作手法,結合哈尼族音階的特點,提煉出作品的主題動機,以富有動力的花彝鼓舞節奏作為音樂材料進行創編,表現出一種令人激動、催人奮進的精神狀態。見譜例4:
本曲還引用了古蘭經的素材。在展開部的華彩段中使用了中世紀古老圣歌《末日經》(格里高利圣詠安魂曲第三樂章,即死亡主題)的音樂材料。此處樂曲的演奏使人感受到死亡氣息的逼近,作者力圖表現人類在各種貪欲誘惑下所做出的各種破壞性行為。到了華彩的中段,象征光明希望的旋律漸漸占據上風,使積極向上的態度成為主流,逐步推向輝煌大氣的再現部。見譜例5:
二、剛柔相濟、陰陽相合的旋律特征
人類的幸福是通過長期不懈的努力而逐步得到的,這其中要經歷各種苦難,在與苦難抗爭的同時,人性的光芒也會愈加鮮明。就像哀牢山當地人民的發展歷程,身處自然條件極為惡劣的大自然環境仍然堅持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并一代代地發展傳承下去。本曲所要表達的不僅僅是呈現載歌載舞的場面,更希望通過音樂體現出積極向上、氣勢磅礴的精神追求。因此,主題鮮明且和諧流暢的旋律表達、多樣化音色的管弦樂隊與音響的有機結合,自然成為本曲創作的主要著力點,具體到作品中,作者在主奏樂器鋼琴聲部的旋律織體寫作上,以剛性旋律和柔性旋律的形式表現剛柔相濟、陰陽相合的創作理念。[3]
(一)作品中剛性旋律部分
呈示部一開始由三小節樂隊的引子推出聲音嘹亮、激越四方的主部主題旋律,由主奏樂器鋼琴演奏引入,見譜例6:
第4-13小節的主部主題旋律既跌宕起伏又剛勁有力,就像是哀牢山高聳入云所帶來的磅礴氣勢,形象地表達了大山連綿不絕、不見邊際的遼闊景象。
從103-111小節展開部,由鋼琴主奏,進行了充分發展,以三連音的形式,對主部的材料進行充分地展開,以不和諧的音響給音樂增加了緊張感和矛盾感。戲劇性沖突不斷加強。
再現部第209-276小節,富有動力的托卡塔與連續的三連音節奏型,彈奏快速且強勁有力,充滿張力十足的競技色彩,有很強的節奏感,塑造出堅定有力、一往無前的陽剛氣勢。見譜例7:
(二)作品中柔性旋律部分
呈示部副部主題第41-55小節,鋼琴深情地演奏出廣袤悠揚、濃郁深邃的旋律,展現出一番溫暖的陽光灑向大地,四周一片祥和的景象,從樂曲中可以聽出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向往之情。同譜例3。
緊接著,在副部主題結束部第83-94小節,是對副部主題的回顧,大提琴演奏出似詠似嘆,優美凝重的旋律,悅耳動聽的音樂猶如清泉緩緩淌入心靈,令人無限遐想和陶醉。見譜例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