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雅堃
摘要:高等院校作為不同國家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在國際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高校校名是展現高校辦學特色的重要標志,因此,在對高校校名進行英譯時,其準確性和實用性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從實用性和局限性兩個方面對高校校名采用漢語拼音翻譯進行了辯證分析,論證了利用漢語拼音進行高校校名翻譯的必要性,同時也指出了一些局限性。通過探宄,發現一些高校校名翻譯中存在的問題,并相應地提出一些建議。
關鍵詞:漢語拼音;高校校名;英譯;實用性
一、引言
伴隨著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中國與世界各國在文化領域建立了越來越緊密的聯系。高校校名作為展現學校身份的名片,不僅體現了高校自身的辦學特色,同時還傳遞著學校在社會公眾視野中的形象,因此,在對高校校名進行翻譯時,要綜合考慮譯文的準確性和實用性。針對中國高校校名英譯的現實狀況,筆者將從實用性及局限性兩個層面對高校校名采用漢語拼音翻譯進行分析論證,一方面指出利用漢語拼音對高校校名進行英譯的可行性,同時也提出這一做法的局限性,以期對高校校名的翻譯工作起到一定借鑒和幫助作用。
二、漢語拼音在高校校名翻譯中的實用性
眾所周知,我國高校校名的命名方式大致可分為三類:1.地名+學校性質類別,如:北京大學(PekingUniversity);2.地名+學科專業+學校性質類別,如:中國礦業大學(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3.人名+學校性質類別,如:中山大學(Sun Yat-sen University)。[1]第一類和第三類校名由于包含地名和人名,因此校名在翻譯的過程中直接采用了“威妥瑪式拼音”的方法加以命名,這種命名方式簡潔而直觀,實用價值無可爭議。而第二類命名方式在我國高校名稱當中占據絕大多數,由于國內高校名稱英譯沒有統一的規范可循,因此各高校在對校名進行英譯的過程中有著較大的自主性。
據統計,除去校名翻譯譯文中包含漢語拼音地名和“威妥瑪式拼音”的高校外,在高校校名翻譯中涉及其他漢語拼音名稱的教育部直屬高校有:中國人民大學(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華中科技大學(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北京交通大學(Beijing Jiaotong Univeristy),中央民族大學(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西安交通大學(Xi'an JiaotongUniversity),中南財經政法大學(Zhongnan University ofEconomics and Law),華中農業大學(Huazhong AgiculturalUniversity),西南交通大學(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以上所列舉的高校名稱均具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在英文當中無法找到完全對應的翻譯,并帶有顯著中國特色的詞匯,選擇用漢語拼音音譯來加以說明。這里選取“Minzu”、“Jiaotong”兩例來對其實用性加以分析說明。
(一)“Minzu”一詞的實用性
以中央民族大學為例。該校官網顯示,校名英譯為“Minzu UniversiW of China”。相關報道稱:自2008年起,中央民族大學英文校名將“民族”一詞由原來的“Nationalities”改為“Minzu”。對于這一改動,學者們對其看法不一。[2]對校名進行如此改動是否合理?筆者就這一問題進行了如下思考。
要探究“Minzu”一詞是否適用,不妨先分析一下在校名翻譯更改之前所使用的“Nationality”一詞是否合理。“nationality”一詞在朗文英漢辭典中有如下解釋:第一個含義是指國家、國籍,這一解釋明顯與我國境內所指的民族一詞不符。此外,英漢大辭典中對于該詞的解釋,除了國籍、國家外,還有獨立國、民族風格、民族性的含義。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如果把中華民族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翻譯,那么“nationality”是可以使用的。然而如果用它指代各個民族的時候,新牛津英語大辭典中給出的解釋為“an ethnic group forming a part of one or morepolitical nations”。在這里,“nationality”更多的是指具有高度自治的民族、單一民族所構成的國家。[3]西方人類學家郝瑞在其發表的文章中指出“nationality”僅僅與英漢詞典中的第一種含義對等,因此中華民族整體可用“nationality”,但是具體到56個民族當中的某一個民族,如回族,蒙古族等,他們不能用nationality來指代,“nationality”更多的指的是一個獨立的國家,并且有獨立的政權,所以他認為將56個民族中的某一個民族譯為“nationality”是不正確的。
此外,校方之所以選擇“Minzu”這一音譯詞匯.一方面是考慮到“nationality”一詞的不準確性,同時也體現出一種“文化心理”。隨著中國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提升,一些帶有中國特色的詞匯也在不斷出現在國際舞臺之上并被國際社會所認可和接受,如:氣功(Qigong)、旗袍(Qipao)這類僅僅在中國才會出現詞匯如今已經用漢語拼音的方式被收錄到了《牛津英語詞典》當中,這一現象在彰顯中國文化世界影響力的同時,也增強了中國人對于中華文明、中國文化的認同感。同樣,“Minzu”一詞的使用也展現了校方渴望將民族類高校 我國高校辦學的一大特色,展現給國際社會,這有助于更好地提升我國高校在國際社會中的影響力,提升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JiaoTong”一詞的實用性
以北京交通大學為例。據該校官網顯示,其校名英譯為“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4]在現代漢語中,我們經常使用到的“交通”一詞是指:各種運輸和郵電事業的總稱。從這一意義出發,不難在英文當中找到與之相對應的詞匯“transportation”或者“commumcation”,但該校校名的英譯未選取這一譯法,通過考證,筆者相繼找到以下幾點原因:
1.詞義涵蓋范圍不同。據校史記載,交通大學前身可以追溯到中華民國交通部所屬的三所學校,分別為:南洋公學、山海關北洋鐵路官學堂、鐵路管理傳習所,在1921年,這三所學校合并為交通大學(Chiao TungUniversity)。校名當中的“交通”二字最初來源于三所學校的主管部門:中華民國交通部(Ministry of Transportationand Communications)。校名之所以選擇用拼音音譯而沒有沿用交通部的“Transportation and Commumcations”一詞,在史料中并無準確記載。但有一種認可度比較高的說法是:當初的中華民國交通部涵蓋了運輸、氣象、觀光、通信這四大領域,這里所指代的“交通”已經遠遠超出了狹義的“交通運輸”(Transportation)領域。
2.從學校后期的發展來看,交通大學也在逐漸向綜合性大學的方向邁進,其專業學科設置不僅僅局限于狹義的“交通”或“運輸”相關學科中。
三、漢語拼音在高校校名翻譯中的局限性
盡管漢語拼音在高校校名翻譯時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這并不意味著這一翻譯方案適用于任何情況。眾所周知,翻譯是指將一種語言信息準確、通順地轉化為另外一種語言信息的過程,其目的在于溝通交流。因此,評判翻譯質量的好壞,要看譯入語的受眾是否能夠準確地明白譯文所傳遞的內容。就我國高校校名英譯譯文來看,其受眾多為以英語為母語或其他以英語為交流工具的人,這些人大多缺乏對中國文化、國情的深入了解,因此某些用漢語拼音音譯的校名會對其認知造成困擾。筆者將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Beihang University),西安電子科技大學(Xidian University)為例,對漢語拼音在高校校名翻譯中的局限性加以說明。
在漢語語境中,為了簡便,我們通常會將日常生活中比較長的名稱進行簡化,使用其縮略形式。同樣,在提及國內大學名稱時,我們通常也會使用它們的簡稱,如:北大(北京大學)、華師(華東師范大學)。但使用簡稱的前提是:這些名稱在國內已經有了一定知名度和品牌效應,對于沒有中國文化背景或之前從未接觸過中國國情的國外人士而言,校名的簡稱必然會對其造成一定困擾。因此,如果高校校名直接按照中文簡稱來對應地進行翻譯,那么在國際交流的過程中就難免會造成一定的誤會。
據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及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校官網顯示,其校名英譯譯文分別為:“Beihang University”,“Xidian University”。很顯然,這兩個校名的翻譯是對校名進行簡化處理之后再進行音譯的結果。可以猜測,若在不做提醒的情況下,國內的一些學生或者普通百姓可能都無法說出這兩個縮寫后的校名具體指代哪兩所學校,因此這種音譯縮寫校名的方式會給國外人士帶來理解上的障礙也就不足為奇。美國著名翻譯理論學家勞倫斯韋努蒂曾在其作品《譯者的隱身》中提出了“異化”與“歸化”這對翻譯術語[5],在進行校名翻譯的時候,適當采取“歸化”的方式來體現校名當中所蘊含的特殊社會、文化、歷史內涵無可厚非,如前文所提及的關于“民族”的音譯。但筆者認為“Beihang University”,“XidianUniversity”這兩種音譯方法走向了“歸化”的極端,完全忽視了目的語受眾的主體意識,給人一種“自說自話”之感,沒有意識到其實校名英譯的初衷是為了給以英語為母語或者以英語為工具的人士提供便利,這顯然不利于信息的準確傳遞。若從嚴復先生所提出的翻譯應追求“信、達、雅”三個標準來評判,上述這兩個校名的翻譯無論從“信、達、雅”三者中的任何一項來看,都有待于進一步提升。
四、結語
高校校名作為外界了解高校的第一步,其英譯譯文必然不容輕視,漢語拼音音譯校名作為這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校名英譯的準確性及實用性理應得到校方的格外關注。這一問題不僅關乎高校自身的對外宣傳工作,同時還體現出校名背后所暗含的相關社會、文化、歷史意味。此外,國家教育主管機構也應及時出臺相應制度、規范,并采取相應的措施,從而實現高校校名翻譯的最佳化,為中國高校邁向國際社會,讓中國文化走向全球舞臺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張偉東從歸化異化角度看漢語拼音在中國高校校名翻譯中的使用[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5(07):119~-127 [2]https: //news.qq.com/a/20120722/000062.htm [3]姚丹,楊婧“民族”一詞在校名中的譯法思考[J]現代語文(學術綜合版),2015(07):156-158
[4]http: //www.njtu.edu.cn/
[5]Lawrence Venuti.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M] .Taylorand Francis:2018-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