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成江
[摘 要]現代社會的發展必定伴隨著信息化的深入,網絡化漸漸成為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內容,農業經濟網絡化對我國農業的快速發展有著巨大的作用,它提供給農業發展一個信息交流和資源共享的環境,使得農業經濟網絡化成為農業經濟發展的基本條件和重要手段。文章對我國農業經濟網絡化發展進行研究,闡述了農業經濟網絡化過程中應當注意的事項。
[關鍵詞]農業經濟;網絡化;信息交流
[中圖分類號]F323
1 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現狀
自古以來,中國作為農業大國,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此外,中國農業人口比例遠高于其他發達國家。中國農業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50.3%,農業勞動力市場非常廣闊。可見農業經濟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中央政府高度重視“三農”問題,并在十八大明確指出,解決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是全面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把重點放在促進農民收入持續快速增長,推動農業管理體制創新作為加強政策、技術、設施、人才和制度支持的動力。要深化農村綜合改革,促進現代化新農村建設[1],不斷提高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和農業資源利用率。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健康發展,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農業經濟在我國社會發展中不可或缺,要從根本上促進中國農業經濟的快速穩定發展。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農業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但是就目前而言,中國農業經濟發展的政策體系仍存在缺陷,有待完善。農業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勞動力,但目前其仍不夠健全,僅處于探索階段,一些年輕的勞動者放棄了農業,去了城市工作,使得勞動力缺失阻礙農業經濟的發展。此外,改革開放初期,中國更加重視工業化生產,不太重視農業經濟的發展,這就導致農業經濟結構相對簡單、網絡較差、農村公路質量低下,無法承載大容量車輛、農田灌溉質量低,電力低、農業基礎設施薄弱等因素都阻礙了農業經濟的發展。此外,信息覆蓋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業經濟的發展。
2 農業經濟網絡化面臨的問題
2.1 勞動力素質遠遠不符合現代農業的要求
近年來,由于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大量農村勞動力轉移到城市,許多農村青年進入城市工作,導致農業生產勞動力不足[2]。農民的地位不高,很多人對農民的印象仍然是文化素質低、收入不高,畢業的大學生基本上不會選擇下鄉,此外,現代農業需要高質量的勞動力,并需要掌握現代信息技術,以改善現在的農業發展處于“勞動力不足,現有勞動力素質不足”的尷尬處境。我國現有的信息技術人才遠遠不能滿足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需要的人才數量,而且農業種植大多處于偏遠地區,大量的科技人才不愿意去,條件艱苦成為農業發展的又一阻力,大量的農業科技化信息化人才流失,使得農業信息化難以融入到農業經濟發展中,間接導致農業經濟信息化管理的滯后。
2.2 現行土地政策不夠健全
當前土地政策不夠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短期合同管理、農產品價格低、土地流轉困難等問題都是土地政策不足造成的。其中,短期承包經營導致土地的掠奪性使用,土地質量下降,農產品價格低迷,土地增加值低,土地分包困難,新農地被拋棄。舊農田水利設施造成承包商對農業生產缺乏信心,使土地承包關系難以穩定,土地流轉遇到了許多障礙,有些地方受城市化影響,城市規劃區不斷進行翻新和擴建,但建設滯后,規劃區內的農村土地無法轉移,這些問題不利于現代農業的發展,影響土地利用效率。農業發展屬于投資大,風險高,利潤相對較低的一種產業,很多企業不愿意在農業上投入大量的資金,導致農民在生產過程中缺少大量的技術支持以及擴張的資金支持,制約了農業的發展。
2.3 農民信息化意識薄弱
農業種植區大多在偏遠的山區,農業種植的技術和教育水平有限,種植工作的完成多是依靠農民,他們借助原本父輩積累下來的經驗在田地中播種,而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他們不能融入這個社會,依舊沉浸在自己的多年經驗當中,對于現今的信息技術和農業設備了解較少,群體信息化意識薄弱,導致農業的發展得不到質的飛越。農民是農業發展的主體,而農業信息化的發展對于農業產業的發展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因此農民對于信息化的接受程度決定了農業經濟發展的效益。
3 農業經濟網絡化對農業的影響
3.1 促進產業結構調整
雖然市場對于農產品的需求是千變萬化的,但是農產品生長周期較長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所以就必須以市場為導向,科學安排農副產品的結構,使得農產品的面世與市場的需求相一致。以往,只能通過人為的改變來適應整個市場,效果是微乎其微的,但是現在有了互聯網,就可以利用互聯網信息,找準市場,對于生產做出科學有效的決策。過去,農民出現的增產不增收,其原因是農業產業結構不合理,增產在一定程度上只會造成農產品的價格普遍下滑,并不會讓農民得到更多的經濟利益。利用互聯網在市場需求和生產之間建設一條有利的信息通道,充分利用網絡信息資源,讓農民能夠及時掌握市場信息,促進農業產業的結構調整。
3.2 提高經濟效益
有了互聯網的幫助,農民在購買生產資料或者銷售農產品之前,都可以通過互聯網在廣泛的區域內尋找到客戶和供應商[3],在商談好理想的價格和選擇好便利的交通方式后,實現生產資料的購買和農產品的出售,利用互聯網的方式,可以縮短農產品和生產資料買賣雙方的距離,減少流通環節,實現農產品的快速流通,節省交易需要的費用,從而提高農業的經濟效益。
3.3 有利于政府對農業的決策
我國的生產經營活動很大程度上會受到政府的指導和管理,比如發展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菜籃子工程等措施,都是政府的決策。只有政府做出科學有效的農業決策,才能讓農業經濟進一步發展以及進一步推動農民收入的提高,因此,政府的決策是至關重要的,是必須建立在科學、正確的信息之上的。利用農業經濟信息網絡,政府全面把握農產品信息,從而對農業發展做出正確決策。不僅僅是決策,在后期的管理與指導過程中,政府同樣需要網絡信息的支撐,憑借網絡上與農民的溝通,建立穩定的、長期的合作關系,向農民提供系統性的決策,提供經濟的宏觀分析結果以及預測的情況,提供農產品相關的貿易政策,提供稅收政策等信息,對農業發展形成一個科學、真實的導向。
4 如何實現有效的農業經濟網絡化
4.1 優化社會環境
農業經濟網絡化與咨詢行業、市場、信貸、投資、人才等方面,都有著密切的聯系,農業經濟的網絡化并不是單一存在的,同樣需要政府多方面綜合引導與調節,最重要的是需要社會公眾的參與,需要大眾對于信息化的充分認識與信任。信息網絡漸漸成為人類賴以生存的三大資源之一,在建設過程中,難免會出現問題,比如農業信息網絡化缺少社會活動舞臺,農業信息網絡建設與信息咨詢作為一種重要資源對于經濟發展所起的作用沒有被基層領導干部所充分認識,更沒有被農民充分信任[4]。這些問題都有待社會主動去優化和管理,而不是被動地等待。
4.2 開拓信息市場
長期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管理方法和長期的公益性服務使社會無法識別和接受有償信息咨詢服務。剛剛起步的信息咨詢服務行業正在苦苦掙扎。付費咨詢服務也缺乏社交活動的舞臺。咨詢服務需要很長時間才能發展為社會化、商品化和工業化。開展電子商務更加困難,農業網站,特別是那些作為農業省份的基層政府和農民服務網站,無可否認的事實就是農民缺乏必要的接入設備。農村電話裝機容量、計算機設備費率、計算機基礎知識普及率和網絡化率都很低,對于經濟發達地區而言,這種情況相對較好,對于經濟欠發達地區而言,短期內不太可能有太大改善。毫無疑問,網站的建設和運營離不開網站本身的技術,當然,也不能離開龐大的用戶群,大量客戶的訪問才是網站建設的真實意義,這樣,網站才能發揮它真正的作用。目前,這種情況的變化還有待經濟條件和用戶信息意識的提高,還有待農業信息市場的培育和發展。
4.3 注重人才培養
為適應農業信息產業發展的需要,有必要多渠道加強農業信息人才的培養。提高信息人員素質的有效形式可以是在職培訓和短期特訓,也可以是專業技能培訓和其他繼續教育方法。加強對計算機、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研究,對于高等農業院校,要重視對農業信息人才的培養,改革農學專業的培養目標和課程。此外,應與外國教育機構或大公司建立農業信息培訓機構,以促進農業信息網絡的發展,同時,要吸引大量農業網絡信息人才,通過住房、工資、職位等條件吸引一批具有良好精神、能力和素質的年輕人從事農業信息工作,為他們創造更好的生活和工作環境,使得他們能夠將心思放在科學技術的研發上。只有形成高技術人才隊伍,并進行合理的管理之后,才可以防止人才的流失,使得現有的信息人才發揮作用,造就一批又一批高科技信息人才。
4.4 加強網絡軟件的開發
互聯網的發展離不開軟件的開發與應用[5],需要利用知識和模型建設出來的網絡空間、開發具有知識產權的信息管理系統、面向農村和農民的生產經營管理系統、進一步豐富發展網絡上的信息資源。近年來,我國信息化取得了進步,在農業信息網絡上出現大量農業信息技術的成果,比如農業決策支持系統、專家系統、模擬系統、作物栽培系統等具有實用性的農業技術軟件,但是總體來說,我國現有的農業相關技術軟件還處于起步階段,大部分的軟件只具有參考的作用,實用性不足,導致無法加以利用和管理,與國外的網絡化技術軟件相比,有著較大差距。所以,加快信息技術網絡化,加強農業實用性軟件的開發利用依舊是農業經濟快速發展的首要工作。
5 結 語
互聯網的發展給這個世界帶來了一場革命,使人類步入了網絡的時代,信息化的時代,同時也給農業經濟的發展帶來了生機。我國幅員遼闊,農業是經濟發展的根基,幾千年來中華民族深深根植于土地上,從未缺席過農業的成長過程。互聯網的發展從根本上改變了信息收集和技術推廣的方式,大大加快了農業經濟網絡化進程。信息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顯得越來越急迫,單一的技術不能滿足農業經濟發展的需要,因此,需要加強對于農業經濟網絡化的開發和研究,使得多項信息技術相互結合,為人類帶來更可觀的農業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左葉新.農業信息網絡化對農業經濟發展的影響研究[J].企業科技與發展,2018(12):313-314.
[2]高艷紅.談農業經濟發展與信息網絡化建設[J].中國農業信息,2016(11):9-10.
[3]裴樹峰.關于農業經濟網絡化的理論思考[J].經濟研究導刊,2016(1):167-168.
[4]姜玉梅,賈善剛,萬發仁.農業經濟發展與農業信息網絡化建設[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01(4):25-28.
[5]林廣瑞.我國農業經濟網絡化發展勢在必行[J].經濟研究參考,2001(1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