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賈曉明

1927 年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改組后,教育長鄧演達站在孫中山新三民主義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的立場上,依靠共產黨和國民黨左派力量,主持校務,大力推行各種改革。當時,正值“中山艦事件”前夜,蔣介石為在軍校積極培植己方勢力,排擠共產黨人和國民黨左派勢力。對此,鄧演達則力求通過進行加強政治教育工作緩和校內的派別斗爭,加強團結,使軍校順利走上一條軍事政治并重的新路子。在此背景下,3 月7 日,鄧演達向蔣介石談及關于所謂“有人散布油印品,做反蔣宣傳”的情況。其本意并非“告密”,正如他所說的那樣:“我們內部的政治工作越進步,自然越叫人們分化,因此一般失意浮浪的搗亂分子,就從中散布謠言,想你看見也是一笑置之的。”
鄧演達是位偉大歷史人物,其一生中值得大書特書的事跡數不勝數。關于鄧演達與黃埔軍校的研究已有相當成果,不再贅述,本稿特選鄧演達一些較少為人提及的事跡加以介紹,以饗讀者。

/ 鄧演達。
鄧演達曾經兩次赴馬克思的故鄉德國學習考察革命理論。
第一次是在1925 年3 月至8 月期間。鄧演達于1925 年3 月到達柏林,開始了他的留學和考察生活。他先在柏林大學附屬的外國人語言補習學校學習德語,并開始自修政治、經濟、歷史等著作。鄧演達除學習外,“曾到各處博物院一游”,“又游過柏林多少的宮殿”,了解德國的歷史和現狀。由于他的住所地處中國駐德國公使館附近,中國留學生大部分都在該街附近居住,所以鄧演達很快就與朱德、章伯鈞、孫炳文、高語罕等人成了好朋友,柏林阿爾洛頓區康德街122 號中國留學生總會成了他們經常聚會、討論的地方。當時朱德任中國國民黨駐德支部執委,和鄧演達經?!耙黄鹱咭粋€下午和一個晚上”。兩人還共同組織留德學生、工人和其他華僑在柏林波茨坦廣場舉行追悼孫中山逝世大會,會后更組織游行,沿途散發追述孫中山革命事業的傳單和小冊子。五卅運動、省港大罷工期間,鄧演達在柏林和其他一些德國城市演說,向德國民眾介紹中國國內的情況。1925 年8 月4 日,鄧演達結束了在德國的學習和考察,前往莫斯科。
第二次是在1927 年12 月至1929 年9 月期間。1927 年12 月,鄧演達抵達德國柏林。初到柏林的鄧演達,雖然被“頭痛及睡不著的神經衰弱”所困擾,但他不顧病痛,“涵泳于知識淵海中”,從事歷史學、經濟學和政治學等多種研究,從馬克思主義著作和各種革命刊物上汲取革命理論,總結中國革命的教訓。為了專心讀書,他甚至閉門謝客。鄧演達不但注重學習研究,還進行廣泛深入的調查研究,特別花時間對德國南部地區的貧苦群眾家庭進行了實地走訪調查。宋慶齡于1928 年5 月4 日到達德國柏林后,鄧演達經常與她共同分析當前國際、國內形勢,以及如何進一步開展革命工作。鄧演達曾多次與宋慶齡研討中國農民問題。為了制定出一個好的土地綱領,鄧演達與宋慶齡廣泛搜集世界各國特別是亞洲各國關于解決土地問題的資料,了解其他國家在不同歷史背景和條件下解決土地問題的方案、方法及其各自的特點,并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
1926 年7 月,廣東國民政府出師北伐,鄧演達被任命為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政治部主任。他把共產黨員和國民黨左派作為骨干,號召政工人員所到之處,立即協助工人、農民組織工會和農民協會。
在北伐途中,鄧演達除領導政治工作外,還兼任軍事指揮,尤其是直接參加第4 軍軍部指揮工作。
北伐軍一路勢如破竹,迅速進軍到武漢。鄧演達認為:“武昌下后,人民始信革命軍必能打敗北軍,其傾向于革命之心益強固?!彼竭_武漢后,住在第4 軍軍部,會同高級將領和顧問指揮各軍乘勝出擊。
9 月3 日凌晨1 至6 時,國民革命軍各部發起第一次攻城戰斗。鄧演達親臨前沿陣地,指揮部隊將敵軍引出城外殲敵,其身先士卒、不怕犧牲的精神極大地鼓舞了北伐軍士氣。但由于敵軍在城垣及蛇山、鳳凰山架起重炮、機槍射擊,停泊在長江江面的軍艦也發炮助守,致使北伐軍進攻未能奏效。
6 日凌晨,北伐軍發起第二次進攻武昌城的戰斗。因敵軍火力猛烈,城廓堅固,急攻未能攻下。戰斗中鄧演達奮不顧身,再次親臨前線督戰,由于離城太近,被敵人發現后遭遇射擊,在他身邊的共產黨員紀德甫不幸中彈犧牲,鄧演達的戰馬也被打死,鄧演達幸而無恙。
幾乎與此同時,北伐軍也開始向漢陽發起攻擊,激戰至第二天下午3 時,北伐軍一部占領漢陽兵工廠,在得到吳佩孚將領劉佐龍部的內應后,克復漢陽城。7日,北伐軍在漢口電力工人群眾和劉佐龍部的配合下攻占漢口,并打退了吳佩孚的反撲。吳佩孚率領殘部逃出湖北,并命令武昌守軍堅守待援。
為了減少傷亡,北伐軍總司令部決定采取圍而不打的作戰方針,封鎖武昌城,并派飛機從空中散發傳單勸守軍投降。為了阻止孫傳芳的軍隊逆江而上救援吳佩孚,鄧演達等還采取有力措施,部署4 支部隊進行截擊打援。
此時,北伐軍總政治部人員全部遷移到漢口,但鄧演達仍留在武昌前線指揮戰斗。吳佩孚守軍困在武昌城,內無糧餉,外無救兵,漸漸軍心動搖。9 月29 日,武昌城難民請愿團數百人到漢口請求北伐軍速攻武昌城。鄧演達親自出面接見,并告訴攻城部隊說:“照目前形勢觀察,大概至遲不出一星期,定可使武昌解圍?!?/p>
在北伐軍強有力的政治攻勢下,武昌守敵派人洽談投誠事宜。鄧演達抓住時機,和北伐軍各將領經商議后,決定率領部隊再次攻城。10 月10 日凌晨2 時,北伐軍終于攻占了武昌城,俘虜陳嘉謨、劉玉春等官兵1.1萬余人。當天,鄧演達等通電全國,報告了攻占武昌城的勝利喜訊。
由于鄧演達運籌帷幄、身先士卒,在攻打武昌城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所以此后人們親切地稱他為“攻城司令”。
鄧演達不僅作戰勇猛,軍事理論過硬,還是一名深謀遠慮的戰略家,曾提出過很多富有預見性的方案,聯合新桂系以統一兩廣的建議便是其中一例。
1923 年2 月21日,孫中山到廣州,成立陸海軍大元帥府,就大元帥職。廣西軍閥沈鴻英在吳佩孚的唆使下發動叛亂,企圖奪取廣東。孫中山下令粵軍第—師等部隊討伐。
當時,鄧演達在粵軍第1 師擔任第3 團團長。早在沈鴻英發動叛亂前,鄧演達已經敏銳地察覺到沈鴻英“非革命之士,將來難免有肘腋之變,必須特加注意,預作準備”。他的意見得到孫中山和粵軍高級將領的重視,命鄧演達等部進駐鶴山、高明一帶,以擴大鞏固粵中地區,并監視沈鴻英的行動。因此在沈鴻英稱兵作亂時,因粵軍早有防范,叛亂得以被迅速敉平。
在打擊肇慶沈鴻英部的戰斗中,鄧演達指揮第3 團參加江門、清遠、肇慶、梧州各戰役,均擔任主要而艱巨的任務,不僅俘獲了大批俘虜,還繳槍2000 余條,子彈20 萬發。
7 月,沈鴻英殘部再次騷擾廣東西江上游,粵軍第1 師奉命進擊。鄧演達向李濟深建議說:“廣西情況雖復雜混亂,但比較廣東容易收拾。為徹底澄清桂局,不如扶助廣西新興的而又較有朝氣的李宗仁、黃紹竑兩部,使之團結一致,靠攏革命,并力撫剿其他土匪軍隊,統一全桂。如此,既可使我們不致東憂西慮,分散兵力,又可以兩廣的力量發展革命勢力,當見革命事業成功更速?!彼倪@一建議,立即為李濟深所采納。
此時,新近崛起的廣西新桂系黃紹竑已經被孫中山任命為廣西討賊軍總指揮,他將兵力秘密集結于梧州上游,準備配合粵軍行動?;涇娖冉嘀輹r,經過聯絡,黃紹竑部也乘機發動進攻,與粵軍前后夾擊梧州,擊敗梧州的沈鴻英部。駐梧州的沈鴻英部旅長馮保初被包圍后向粵軍投降,被允許仍駐守梧州市各要地。
在粵軍第1 師進入梧州后,鄧演達率第3 團進駐城內,設軍警督察處維持治安。經鄧演達的管理,“梧州治安極佳,勝過江門、肇慶遠甚”。鄧演達經過觀察,對桂系勢力迅速作了詳細分析,并報告了孫中山和李濟深。他認為,馮保初“雖四出媚我以求保全,實則彼出身土商,老奸巨猾既成習慣,且并無絕沈奉我正朔之表示,其為暫避風頭,希圖將來復發,亦自無可疑”,而黃紹竑“雖原來基干僅得千余人,而其干部均學生為多,皆青年有志之士,自命為廣西陸軍正派”。在得到許可后,他積極聯絡黃紹竑,借躲避水災為名,讓黃紹竑將部隊全部調來梧州,加強己方實力,同時和黃紹竑坦誠相見,告知必須解除馮保初部武裝,并商定“擒賊先擒王”的計策——秘密扣留馮保初,由其下令所部繳械,以免發生戰斗,致使市民遭受損失。
一日,黃紹竑設宴為鄧演達部隊回粵餞行,馮保初自然也被請來。諸人喝酒賭博,還叫了很多歌女來表演歌舞戲曲,通宵達旦地玩鬧。鄧演達本來從來沒有這些舊時的壞習氣,但當日為了拖住馮保初,也盡力相陪,讓馮保初不免起了疑心。酒過三巡,馮保初的人進來報告說外面有軍事調動,馮保初聽后更是懷疑,起身告辭。黃紹竑見狀,便拔出槍不準馮保初走。馮保初撲上來奪槍,兩人扭打在一起。其他在場的人不知內情,紛紛上來勸解。危急時刻,鄧演達大聲宣布,此舉是李(濟深)督辦的命令,要把馮保初扣留,其部下必須繳槍,并喝令他帶來的武裝隨從人員把馮保初逮捕,并命令梧州城內各部也一起行動。馮保初部下得知馮保初被逮捕的消息,很快繳械投降。第二天一早,鄧演達和黃紹竑一起上街,巡視市面,安撫民眾。
經鄧演達提議,大本營批準,李濟深將梧州的民政、財政交給新桂系掌握。李濟深、黃紹竑得此根據地,實力大增,為他們消滅其他勢力、統一廣西打下了基礎。回廣東前,鄧演達還找黃紹竑坦誠長談,希望他改掉不良嗜好,做一名合格的革命軍人,讓黃紹竑非常感動。此后,新桂系更加誠心地歸附于廣東革命政權,雙方親密合作,終于在1926 年完成了兩廣統一。1926 年春,黃紹竑到廣州去參加兩廣統一會議,當時鄧演達在黃埔軍校任教育長,兩人在黃埔軍校見面,感慨萬分。
1924 年,自從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四一二”政變后,武漢國民政府被蔣介石的勢力從東、南、西三面包圍,而在北方,奉軍主力南下,一面搶占吳佩孚的河南地盤,一面布軍于湖北邊界地區,威脅武漢。
武漢國民政府討論關于如何從軍事上打破被圍困的局勢時,曾有多種不同的意見:有主張東征蔣介石的,有主張北伐奉系的,有主張南下討伐廣東李濟深的,有主張先肅清轄區內反革命的。經過多次討論和妥協,最后決定北伐河南的奉系軍隊。對此鄧演達曾回憶:“計劃前后變更了四五次,卒之為如下之理由取決往北去,把張作霖在河南的隊伍肅清,把馮玉祥的隊伍接出來,然后把對付張作霖于京漢路線上責任托付給他,我們的隊伍專力于東南的肅清?!?/p>
4 月19 日,武漢政府在武昌南湖舉行盛大的北伐誓師典禮并慶祝軍事委員會成立。武漢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總政治部主任鄧演達在北伐誓師典禮上發表講話,闡述二次北伐的重大意義。隨后他對北伐部隊進行了戰前動員,還迅速主持制定了北伐期間政治部的工作原則和方法。4 月29 日,總政治部隨北伐軍進駐信陽,后移駐駐馬店。鄧演達一面領導政治宣傳工作,一面主持舉辦各種培訓班,訓練有關人員。他還經常去前線視察、指揮作戰,并隨時指導部隊的政工工作。
鄧演達非常關心官兵的健康和生活情況。部隊出發前,他指示為官兵注射防疫針,購買了大批藥品,指示配備隨軍獸醫……還三令五申地告訴采購人員注意藥品質量,堅決杜絕“變質和腐壞”的藥品進入戰地醫院;并重申一旦發現在采購過程中出現拿回扣、購假藥等行為,一定“嚴行處理”。當時,從前線抬下來的傷員都送到駐馬店,稍事停留后再集體送往武漢。鄧演達不僅親自慰問傷員,還派得力人員建立戰地傷兵慰勞委員會專門負責救護、慰問工作。通過總政治部的大力宣傳、發動,駐馬店民眾捐款捐物,送水送糧,并主動參加護理,讓傷員們得到了及時救治和照顧。
1927 年6 月間,和馮玉祥部會師后,北伐軍陸續撤回武漢。一天,從河南運回武漢的負傷官兵在武昌傷兵醫院鬧事,拿出手榴彈威脅醫院負責人。醫院打電話到總政治部報告。鄧演達聞訊后,至個人安危于不顧,立即與宋慶齡趕到醫院,冒著生命危險和鬧事傷病員面對面對話。當時,傷兵握著手榴彈前來,鄧演達毫無懼色,侃侃而談說,北伐軍負傷官兵同志們,這次北伐作戰,你們辛苦了!你們在戰場上艱苦奮戰,負傷流血,是為了實現孫中山先生對內打倒軍閥,對外打倒帝國主義的主張。我們這次打敗了敵人,取得了很大的勝利,我們大家都感到高興,人民也感到高興。你們回到后方,理應得到好好的照顧,可是我們做得不夠。也是環境關系,沒有盡量做好,我們很抱歉,也很難過。但是我們一定積極設法來解決那些困難問題。
隨后,宋慶齡也發表講話說,北伐軍負傷的官兵們在前線負傷流血,回到后方來,沒有得到很好的關懷照顧,我們感到遺憾,也十分難過。她接著還說明了這次北伐對于國家民族的重大關系,對鬧事者既曉以大義,又熱淚盈眶地表示同情與關懷。
負傷官兵聽了之后,深受感動,鬧事者也放下手榴彈,事件得以平息。據后來查明,這次鬧事是南京方面派人來為打擊武漢政府暗中唆使的。
此后,鄧演達派人到戰地醫院,聽取醫生護士和傷病員的訴求,發現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并一一做了妥善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