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艷梅 (江蘇海安市七星湖園)
現代社會需要有能力的人,而童年也是形成個人性格的關鍵時期,兒童從小就應該面對挫折。挫折教育需要有正確的思想指導,遵循兒童身心變化和成長需求,提高他們面對困難的勇氣,并逐漸形成承受困難的能力和培養解決困難的堅強意志,使其能夠獨立解決問題,從而擁有健康的心理。
目前,許多孩子都是獨生子女,他們的挫折主要來自于孤獨和與周圍人缺乏溝通和合作。這使消極情緒充斥著他們,使其不習慣與他人合作與交流,甚至產生沖突,從而逃避。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安排一些集體活動,創造一些共同活動的機會,使孩子們能夠經受住挫折。因為挫折教育的過程是一個循環的重復過程,不是一夜之間的行為,所以它必須與孩子的日常生活實踐相結合。在教學活動中,我們力求設計出多彩的以科學的理念開展的有趣的抗挫折教育活動,使孩子在實際操作活動中學習抗挫折的經驗和技能,增強身心承受能力應對挫折的方法。例如,可以組織孩子外出參觀居民住所、郵局、養老院;舉辦親子活動;帶領孩子戶外野營活動等。兒童在獲取知識、開闊視野的同時,還可以通過訓練,提高抗挫能力。教師通過這些團體活動,剖析兒童面對的難題,給予扶持,提供自行解決問題的契機。通過團體活動,使兒童樹立樂觀的性格,形成友愛和互助的風氣,使他們逐步養成關愛他人、遵守集體規范、充分合作、爭取集體榮譽的良好習慣。
如何面對挫敗感,家長和教師必須實行科學引導,闡述孩子失敗的原因,并叮囑面對失敗不要恐懼,勇于面對,才能做得更好。孩子認識的能力是受限的,他們對周圍的人和事的態度是不穩定的,情緒極易被父母和教師情緒感染,在失敗和困難中,總有消極情緒出現,此時教師和家長應該有意識地把失敗變成教育的機會,使其重新獲得勇氣、信心。
對孩子成長中的優缺點,要客觀評價,根據客觀事實對其成長設定合理的期望。期望值過高,使孩子心理壓力加大,情緒不穩,出現的挫折就不能正確對待。教育時應該以鼓勵贊揚為主,否則孩子的自信心會跌落谷底,不良的情緒和心理狀態又會時常充斥孩子身上,面臨挫折不能科學應對。
兒童最喜歡模仿,教師以身作則比用言語教學效果好。因此,教師面對突變仍然泰然處之的情緒給予積極暗示,孩子會從中學習到面對挫折和困難時要冷靜和勇敢。同時,家長也需要做一個好榜樣。當前,許多家長擔心孩子會受到委屈和傷害,面對困難時甚至比孩子更焦慮,父母的焦慮和消極的言行不自覺地影響著孩子,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變得非常敏感。因此,為了讓孩子更堅強地承受挫折,父母應該冷靜、客觀、積極地對待生活中的各種事情,遇到困難時,不應該表現出消極和沮喪的樣子,要以平靜的語氣和舒適的方式告訴孩子,并互相鼓勵。同齡人的榜樣力量是無窮的。教師要以兒童同齡人的努力后成功的案例進行激勵,增加克服困難的勇氣。當然,還有談話、講故事等方法可以教育兒童克服挫折。如,教師可以選擇一些中外文學名著、科學家奮斗之路等作為主題的故事,因為這些主題本身具有鮮明的形象和強烈的感染力,孩子們從故事中感受到了不屈不撓的精神,看到了抵抗挫折的巨大力量。在榜樣的影響下,孩子們會樹立起信心,努力克服困難。
總之,讓兒童經受挫折是人生的必修課。教師要從小就提高學生的抗挫能力,讓其從小就要有積極向上的個性和健康的心理承受力,養成克服困難,敢于承受挫折的習慣,為適應未來社會的激烈競爭打下堅實的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