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鳳芝 (山東武城縣第二實驗小學)
立足于小學數學計算教學實際情況,筆者嘗試從“激發計算興趣”“鍛煉計算思維”和“精講計算道理”方面,探索如何提高“學困生”的計算能力,實現“學困生”的成功轉化。
“學困生”因為運算規律不清晰、運算技巧不熟練、運算思維不靈活等問題,導致單位時間內完成的題目數量遠遠低于班級平均水平,使他們在數學學習、考試和生活中頻頻遭受挫折。
“學困生”因為運算規則使用錯誤、運算方法選擇不當等問題,導致在解題過程中錯誤頻出,給數學學習帶來較大困難。
“學困生”解題思路僵化,只能采取單一方式進行計算,計算過程缺少靈活性與創新性。
缺乏計算興趣是很多“學困生”出現計算緩慢、錯誤頻出、思路僵化等問題的主要原因。而小學生之所以缺乏計算興趣,主要是受到以下因素的影響:首先,一些小學生認為計算教學過程既抽象又枯燥,無非是在公式和符號的指引下機械的進行加減乘除運算,缺乏挑戰性與創造力,因此失去計算興趣;其次,一些小學生認為現在是科技時代,電腦、手機、計算器都可以替代人腦進行基本運算,沒有必要鍛煉自身的計算能力,從而失去計算興趣;最后,教師計算教學的方法單一且陳舊,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在計算過程中,學生要正確認識和處理數與數之間的關系,并利用這種“關系”,總結計算規律,尋找計算方法。而學生發現和利用數與數之間“關系”的過程,是學生觀察、分析、總結、反思與實踐的過程,是數學思維形成與發展的過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很多教師并不重視學生數學思維,尤其是計算思維的培養,導致學生在計算學習中屢屢碰壁,變成“學困生”。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很多教師只重視運算技巧訓練,不重視運算道理講解,使學生只“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無法從本質上掌握數學計算的規律,難以在運算中做到舉一反三。久而久之,容易造成學生解題思路僵化、解題方法單一,使“學優生”成為“學困生”。
1.扭轉思想,激發熱情
為了激發學生的計算興趣,教師應該幫助學生扭轉計算學習的思維,認識培養自身計算能力的必要性與重要性:首先,良好的計算能力為學生學習數學知識和解決數學問題奠定了基礎,是學生繼續學習數學和研究數學的前提;其次,良好的計算能力在學生的生活實踐中發揮重要作用,是個人基本素養的組成部分;最后,在鍛煉計算能力的過程中,學生能更好地掌握數與數之間的關系,有利于數學思維的形成與發展。如此一來,學生端正了計算學習的態度,激發計算學習的興趣。
例如,在學習“兩位數乘兩位數”的時候,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到圖書館當志愿者,幫助圖書管理教師統計書籍的數量,從而在培養學生計算能力的同時,讓學生認識到數學計算在生活中的實際用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革新方法增加趣味
為了增加計算教學的趣味性,更好地激發學生開展計算學習的熱情和興趣,教師應該轉變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模式,充分利用情境教學、游戲教學、任務教學、討論教學等教學方法,使學生體會計算教學的樂趣。
例如,在學習“100 以內的加法”時,為了提高學生對百以內加法運算的熟練度和準確度,教師可以組織一個“最佳搭檔”的課堂游戲:A 學生起立,隨便說出一個數字,其他學生如果能夠迅速說出另外一個數字,兩個數字之和恰好等于100,這兩個學生就可以組成“最佳拍檔”,參與到下面的口算搶答競賽中。通過這種課堂游戲的方式,變枯燥刻板的計算練習為生動有趣的課堂游戲,從而使學生更好地體會計算學習的樂趣。
1.以“關系”為切入點培養計算思維
在計算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探究數與數之間的“關系”的方式,使學生能夠準確把握數學元素之間的邏輯關系,從而發現數學計算的本質規律和簡化技巧,克服計算困難,提高計算能力。
例如,在學習計算三角形面積的時候,如果學生故步自封,機械地采用先乘后除的運算順序,則很多算式的運算都比較復雜。相反,如果學生能夠發現,這個公式中的“÷2”既可以應用于“底”,也可以應用于“高”,兩者之間的互換并不影響運算結果,那么學生就可以采用去繁就簡的方式,靈活選擇解題策略,從而提高計算效率,應對計算難題。
2.以“對比”為切入點培養計算思維
在計算教學中,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對相同類型題目的不同解法和不同類型題目的相似解法加以對比分析,使學生逐漸發現:通過合理利用數學元素中的變量和不變量,能夠迅速找出數學題目之間的相通之處,從而借鑒已有計算經驗,迅速求解。
例如,在解決跟“乘法交換律”有關題目的時候,如果學生能夠準確發現并合理利用算式中的變量和不變量,則能使解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以“圖形”為切入點培養計算思維
在小學數學計算教學中,很多題目都蘊含了“數形結合”的思想,教師可以以“圖形”為切入點,使學生發現數學計算中“數”與“形”之間的聯系,使學生在圖形的幫助下,掌握數學計算的快捷方法。
例如,對于經典的“相遇問題”中的部分習題來說,學生如果能夠巧妙利用線段來進行算式表達,則能夠直觀而快捷地找到算式中數量的對應關系,迅速求解。
1.重視算理推導
為了讓學生理解算理,教師在計算教學中應該重視算理推導,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計算過程進行反復對比與推敲,不僅知道如何計算,還知道為什么這樣計算。
例如,在學習“兩位數乘兩位數”時,教師可以結合求解過程,滲透算理講解。教師向學生出示算式:34×25,并提出問題:這個算式跟“多位數乘一位數”的算式相比,有什么相同之處?如果用“多位數乘一位數”的方法,能否求解?如何求解?除了這種方法,還有什么方法求解?通過剛才的求解過程,大家能否總結出“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算法和算理?教師通過提問,逐漸幫助學生理清“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原理,提升學生的計算能力。
2.重視算法總結
算法和算理往往是相通的。教師通過帶領學生總結和梳理算法,能夠幫助學生將零散的知識串聯起來,形成知識脈絡,從而透過算法掌握算理。
例如,“某省南城和北城距離276 公里,A 和B 兩人同時駕車從南城和北城出發,相向而行,3.5 小時后相遇。已知A 駕車時速65 公里,問B 時速比A 多或少多少公里?”這道題目有多種列式方式,不同列式方式體現的運算規則也不盡相同。此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對不同列式的算法進行梳理和總結,使學生通過算法總結,發現算式中數量關系的內在規律,不僅掌握算法,更掌握算理,從而促進自身計算能力的提高。
綜上所述,筆者立足于小學數學教學實際情況,在分析小學數學“學困生”的表現及成因的基礎上,從“激發計算興趣”“鍛煉計算思維”和“精講計算道理”方面,針對“學困生”計算能力的培養途徑與提升策略進行了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