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鑫,牟銳
(中石化石油機械股份有限公司三機分公司,湖北 武漢 430040)
在天然氣壓縮機潤滑油系統裝配過程中,有時采取按照潤滑油系統流程圖要求進行裝配的情況,而潤滑油系統流程圖中并未明確標明潤滑油管線走向、管卡布局。因此,在工廠實際作業過程中會出現同一批次壓縮機組潤滑油系統管線走向、管卡布局存在差別的現象,這對標準化、批量化作業會造成不良影響;在制作潤滑油管線時,操作人員無法直接確定如何下料、彎制管材,降低了勞動效率。因此,如何制作壓縮機潤滑油管線是實際生產中必須重視的問題。壓縮機潤滑油管線制作工藝流程如圖1。

圖1
根據圖紙等要求確定管線走向(壓縮機潤滑油系統裝配工藝流程見附錄B,管線走向要求見附錄C),計算出各管段的長度。不打坡口直管段下料尺寸L=L理論,需打坡口直管段下料尺寸L=L理論+8;管線下料尺寸L 可采用公式(1)計算,Φ20 及以下管線也可參考表1 實測計算下料尺寸L。



表1 推薦經驗 Δl 數據表 單位:mm

表2 彎管下料尺寸推薦經驗計算公式(適用于圖1 彎管情況)

圖2

圖3
彎曲半徑及公差
管線彎管一般在常溫下進行。彎曲半徑R 按圖3、式(3)的規定。

式中:R 為彎曲半徑;Dw為管線外徑。
彎曲半徑偏差:管線外徑DW小于30mm 時,彎曲半徑偏差不大于±1mm。
管線彎曲處圓度公差及波紋深度:管線外徑DW 小于30mm 時,圓度公差E 不大于10%,應符合圖4 和式(4)的規定,并不需出現波紋和扭曲。

圖4

式中:E 為圓度公差,%;Dw管線外徑,mm;α 為長軸直徑,mm;b 為短軸直徑,mm。
采用使用管子割刀的下料方式,下料公差余量按工藝文件規定,管子對接處端面傾斜度(見圖5),應不大于管子外徑的1%,且不得大于3mm。

圖5
劃L、a 尺寸線后,應選擇較短的一頭為基準彎管,使用彎管器或彎管機彎管,彎管完畢后及時封堵管口。對于直線度超過5mm/m 的管線,彎管前應進行校正,超差過度的則不使用。空間彎管彎制時,都是將空間彎管化作幾個平面彎管來彎制,一旦受條件限制,不能將空間彎管化作平面彎管彎制時,見圖6 所示,則需要提供控制角度α 來達到保證二面角。空間角度α 應由工藝設計室或車間技術組給出。
批量生產試彎后首件應加強檢查。彎制首件產品后,應放大樣檢查各段偏移、直段長,測量各彎頭角度公差、橢圓度、平面度。批量生產后,經檢驗員檢查出少部分由于彎曲角度不對的,要進行逐根校正。人工均勻施以外力,使之達到要求。不允許用榔頭敲,以免管線產生凹陷。
全部符合標準后,方可投入批量生產。批量生產后要經常抽查上述項目。
變形不大的可以用量角器找到起彎點的彎管,可以用量角器確定直段長度。

圖6
彎管結束后,打磨坡口,修磨管口處翻邊、毛刺、鈍邊至要求。
按設計文件要求及相關標準規范檢查。對同一種彎管半徑,同一種管線直徑及厚度,每年至少解剖一個彎頭測量減薄量。
以上是天然氣壓縮機潤滑油管線實際加工過程中,總結出的一些制作工藝經驗,希望對今后的天然氣壓縮機潤滑油管線制作起到參考借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