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元方/ 文
中國的古建筑在世界建筑中自成體系,探索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文物保護和修繕的質量管理體系,十分必要。自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頒布以來,國家在文物保護工程管理、文物保護工程勘察設計資質管理、文物保護工程施工資質管理、文物保護工程設計文件編制、文物建筑保護工程施工組織設計、文物建筑保護工程預算定額等方面出臺了一系列的法規和規范。此外,由國家文物局推薦、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中國國家委員會制定的《中國文物古跡保護準則》(以下簡稱《中國準則》)在2000年頒布,至2015修訂,作為中國文物古跡保護的行業規則和主要標準已日趨完善,這都為做好文物修繕的質量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據和標準。本文以參與佛山市文物保護單位塔坡廟等文物修繕為例,總結多年探索文物修繕工程質量管理過程和所獲得的效果,整理成文。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第二十一條規定:“對不可移動文物進行修繕、保養、遷移,必須遵守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因為修繕后若改變了原狀,也就失去了文物的真實性,降低了文物的價值,改變嚴重的甚至不能稱之為文物,修繕材料和工藝再好也毫無意義。
如何解讀什么是文物“原狀”?
(一)業內流行的“四保存”原則,即保存原來的形制、保存原結構、保存原材料、保存原工藝技術。
(二)《中國準則》在對“文物原狀”的闡釋如下。
1.實施保護之前的狀態;
2.歷史上經過修繕、改建、重建后留存的有價值的狀態,以及能夠體現重要歷史因素的殘毀狀態;
3.局部坍塌、掩埋、變形、錯置、支撐,但仍保留原構件和原有結構形制,經過修整后恢復的狀態;
4.文物古跡價值中所包涵的原有環境狀態。
(三)《中國準則》還具體提出“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可以包括保存現狀(8項)和恢復原狀(6項)兩方面內容,其中可以恢復原狀的對象如下。
1.坍塌、掩埋、污損、荒蕪以前的狀態;
2.變形、錯置、支撐以前的狀態;
3.有實物遺存足以證明原狀的少量的缺失部分;
4.雖無實物遺存,但經過科學考證和同期同類實物比較,可以確認原狀的少量缺失的和改變過的構件;
5.經鑒別論證,去除后代修繕中無保留價值的部分,恢復到一定歷史時期的狀態;
6.能夠體現文物古跡價值的歷史環境。
由此可見,什么是文物原狀的問題己基本解決,文物修繕“不改變文物原狀”,是最基本的、也是主要的質量目標要求。
質量目標要求明確后,制定修繕方案是實現文物修繕工程質量目標管理的第一環,也是最重要的一環。文物修繕方案合理與否,決定了項目的成敗。若方案出現重大錯誤,以后的環節做得再好也是徒勞的,更無質量可言。
2003年國家文物局頒布了《文物保護工程管理辦法》,對文物保護工程的立項、勘察設計、施工、監理及驗收管理都作了詳細的規定。2005年,國家文物局又發布《文物保護工程勘察設計資質管理辦法》和《文物保護工程施工資質管理辦法》,這些法規的實施對文物保護單位的修繕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2013年,國家文物局頒布了《文物保護工程設計文件編制深度要求(試行)》,對文物保護工程設計文件編制提出詳細要求。在實際工作中,要執行文物法等有關規定,從立項時對擬聘請的勘察設計單位資信進行評估①見《文物保護工程管理辦法》第十三條。,聘請符合資質要求,熟悉當地文物的勘察設計單位承擔設計任務。
文物建筑往往歷經數百年乃至上千年,一般都會存在自然損壞和人為改建兩大問題,文物現狀多與原狀有不同程度的差異。按照修繕文物必須遵守“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修繕方案如果能夠做到這一點,就是合格的。長期以來,由于文物原狀的標準不夠清晰,業內的各自理解千差萬別,往往把現狀當作原狀。很多項目,在修繕方案制定階段就已問題百出。瓏圖設計(集團)有限公司②前身為佛山市房屋建筑設計院、廣東南粵瓏圖建筑設計院有限公司,2019年改現名。(以下簡稱公司)自2009年起與有關部門和單位合作,形成了一套文物修繕工程質量管理流程,在編制方案時進行了很多探索,效果很好。下面以2013年佛山塔坡廟修繕工程作為驗證。
建于清代的塔坡廟位于佛山禪城區市中心的塔坡街,建筑面積47.65平方米。該廟為東晉時期克什米爾僧人達毗耶舍講經的經堂舊址,相傳位于此處山崗的經堂遺址在唐貞觀二年(628)曾出土銅佛三尊,“佛山”因此得名,為佛山市文物保護單位。
塔坡廟歷經多次改動,從20世紀50年代起作為民居,將兩進③進:量詞,舊式房院層次,一般一排建筑為一進。合為一屋,天井已填平改建為室內一部分。經查閱文獻和對熟悉該建筑情況居民的調查,結合現場(見圖一、圖二、圖三),分析改建后仍保留的原建筑殘留痕跡,可確定塔坡廟如文獻記載為兩進建筑,山墻上的窗戶全部是住房為通風采光需要所建,室內地面也是為了生活便利全部鋪平,覆蓋了原來的小天井。原建筑缺失的構件主要有墀頭磚雕和前后兩進灰塑正脊。門面由居民刷上白灰水,可能掩蓋了原有的壁畫。
調查勘察結論是:塔坡廟除了有少部分建筑構件缺失,主體建筑清晰可辨,保存較好,經修繕后可恢復原狀。

圖一 塔坡廟修繕前的外觀

圖二 塔坡廟修繕前正面

圖三 塔坡廟修繕前室內地面
將塔坡廟已改建部分拆除,重新恢復成原來兩進的布局,恢復原來精美的磚雕、灰塑、瓦脊等藝術構件,對已被白灰水掩蓋了的壁畫和墻體,用手工小心清洗,清洗過程中不得損壞文物本體及有價值的歷史信息。設計人員按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以文物修繕工程質量要求為出發點,在方案設計時抓兩個重點:一是結合塔坡廟現場的調查勘察情況,繪制出塔坡廟修繕前現狀平面圖和立面圖(圖四、圖六);二是根據塔坡廟現場的調查勘察情況,通過分析判斷,描繪出修繕設計平面圖和修繕設計立面圖(圖五、圖七),恢復原來的建筑形制。
塔坡廟修繕項目從設計到施工要求一個月內完成,設計要做得精準。施工人員拆除后人加建且無保留價值的建筑,挖開地面后發現完好的花崗巖石鋪砌的天井(圖八),證實修繕設計準確無誤。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第二十一條“對文物保護單位進行修繕,應當根據文物保護單位的級別報相應的文物行政部門批準;對未核定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進行修繕,應當報登記的縣級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門批準”的規定,按程序向佛山市文物行政部門上報《塔坡廟修繕方案》,在市文物行政部門組織專家進行論證后,通過了塔坡廟修繕方案。
實施就是執行力。編制合格的修繕設計方案是前提,而實施修繕設計方案是實現質量目標的關鍵。再好的方案,如在實施過程中缺乏執行力、管理失當,也有可能前功盡棄。在修繕設計方案實施過程中的質量管理包括以下環節。

圖四 塔坡廟修繕前現狀平面圖

圖五 塔坡廟修繕設計平面圖

圖六 塔坡廟修繕前現狀立面圖

圖八 塔坡廟修繕后重現的天井
文物保護工程與普通的建設工程有較大區別。多年來,由于文物保護工程定額尚未出臺,各地設計單位編制工程概算、施工企業編制工程預算時沒有依據,所套定額多種多樣。2017年,國家文物局發布《文物建筑保護工程預算定額》(南、北方地區),文物建筑保護工程預算定額無章可循的情況才有所改善。鑒于以上情況,公司多年來積極對業主、文物行政管理部門、編制工程概預算單位、概預算審核單位詳細解釋每個工程所用材料和工藝的特殊要求,得到他們的理解和支持,達成對文物建筑保護工程的特殊性的共識,如塔坡廟修繕工程就有足夠(合理)的經費。

圖七 塔坡廟修繕設計立面圖
我國幅員廣闊,各地古建筑修造的形制、結構、材料、工藝差異非常大。如果不了解各地古建筑特點,將外來的工藝套用在古建筑修繕中,會造成嚴重的建設性破壞。廣東龍川學宮于2007年修繕后僅8個月,就出現屋面大面積崩塌現象。事故發生后,廣東省文物保護專家委員會專家組對工程事故現場進行勘察,認為事故原因是“該工程的設計和施工,沒有嚴格遵照文物修繕‘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在處理屋面防水等問題上,背離了嶺南地區傳統的有效做法”;龍川學宮業主聘請的勘察設計和施工單位,沒有深入了解嶺南地區傳統的做法,工程所采用的材料、工藝都背離了嶺南地區傳統的做法;當地文物管理部門在挑選勘察設計和施工單位及審查方案時把關不嚴,在施工過程中又未作必要的監管,最終釀成重大質量事故。
塔坡廟修繕工程引以為戒,對參與塔坡廟修繕工程的施工員全部選用了本地具有10多年施工經驗的隊伍,負責灰塑、木雕、磚雕的工匠都是業內的尖子,為實現修繕工程質量目標提供了精準保障。
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各地對文物建筑保護工程施工組織設計這一環節是不夠重視的,甚至沒有具體要求。2016年,國家文物局發布《文物建筑保護工程施工組織設計編制要求》,已作出了明確的規定和具體的編制要求。公司規定,結合修繕前所設計的方案,編制可行的施工組織設計方案,勾畫出工程的重點、難點,為施工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準備足夠的預防和應對措施,確保修繕工程質量達到設計方案要求。
《文物保護工程管理辦法》是2003年頒布的,隨后才逐漸出現具有文物保護工程施工資質的施工隊伍。文物保護工程規模小、效益低、要求高,施工隊伍要長期留住各類專業的熟練工匠以及有文物保護工程施工經驗的施工員、班組長也不容易,因此實際負責文物保護工程施工的隊伍素質千差萬別,有些掛靠的隊伍甚至從未參與過文物修繕。有鑒于此,開展文物保護工程施工前的培訓是必要的,培訓的內容包括文物保護法律法規知識、文物保護知識、工藝特色要求、安全知識等,可以有效提高工程質量。
塔坡廟門面原來刷有厚厚的白灰水,未施工前很難判斷白灰水下覆蓋了什么、有沒有保存價值。在施工前的培訓和技術交底時,對清洗石灰的方法、發現壁畫后的處理等,都作了詳細安排(圖九、圖十)。

圖九 塔坡廟正面原來粉刷了白灰水

圖十 在施工過程采用手工對灰水進行清理,清理后清代壁畫和磚墻的原貌得以重現
在施工過程中,設計、監理單位根據工作職責跟進項目,是確保工程質量的重要環節,但這些單位的工作不能替代文物行政管理部門的監管職能。《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第八條規定:“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文物保護工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承擔文物保護工作的部門對本行政區域內的文物保護實施監督管理。”一個地區文物修繕質量的好壞,與當地文物行政管理部門是否發揮職能作用、是否監督管理到位息息相關。修繕單位要配合文物行政管理部門的監管,在施工推進的各重要階段都會到工地巡查。施工中碰到任何問題,設計人員都要響應迅捷,重大設計變更必須向文物行政管理部門請示,并須將這些做法形成有效機制,有利于發現和解決施工中可能出現的質量問題,及時提出整改意見并修正,把好文物修繕質量環最后一關。
實踐證明,文物修繕后要做到“不改變文物原狀”,需要文物修繕工程質量管理作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