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烏蘭
“聯合拍攝就像婚姻,人們要搞清楚目標,才能面對日后的爭吵與誤解。”德國紀錄片制片人聯盟副主席克里斯蒂安·科勒如此表示。10月10日至13日,第四屆金樹國際紀錄片節(以下簡稱“金樹節”)在德國法蘭克福舉辦。
本屆金樹節有4523部參賽影片,最終共頒出9個獎項。獲得組委會特別獎的是中國紀錄片《黃河尕謠》(2018年),講述患有口吃并害怕失去“農村味兒”的西北青年,憑借自己熱愛的民歌感受現代城市的繁華,最終又選擇回到家鄉的故事。該片制片人、中國紀錄片研究中心主任何蘇六告訴《環球時報》特約記者,這種題材有很多解讀的維度,比如環境、時代等因素,“盡管沒有大起大落,但有很多內在的力量”。
何蘇六稱,未來將選擇更多國際化的題材進行合作拍攝。金樹節上,很多歐洲紀錄片業內人士也談到國際合作,特別是與中國。“我與中國同事合作拍攝過一些影片,大多合作順利,遇到的問題比較少?!北緦媒饦涔澖K評委主席、瑞典FullGlass傳媒制片人托姆·帕爾門稱,目前國際合作的問題來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資金方面,“什么可以拍?什么不能拍?為什么是這個主題?為什么要這樣表現?不僅在中國,在意大利、瑞典也同樣面臨這些問題?!焙商m導演約翰·阿佩爾坦言,如果只與本國電影人合作,很多事情都是理所當然的,但是會錯過一些批評性的聲音,“導演要有一個開放,而不是封閉的心靈”。
克里斯蒂安·科勒稱,“雖然我們(與中國)的政治制度不同,但人類的情感是相通的,這是我們合作的重要基礎。對西方人來講,與中國的合作(聯合攝制)也許剛剛開始。明年我們將在中國聯合攝制兩部影片?!敝劣诩o錄片的國際市場問題,科勒認為,向其他國家銷售紀錄片,就要適當弱化一些本民族特性,“比如有些在德國理所當然的事情,在其他國家也許就行不通。我們也一直在思考,如何在資金運作的影響下,還能保持電影(紀錄片)的文化特性和差異?!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