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飛揚
與2018年國慶節前后冰火兩重天的迥異走勢不同,今年國慶后的大盤指數在K線上與節前基本實現了無縫銜接,似乎看不出什么明顯的差別。
9月26日之后的4個交易日,國證A 指走勢大致如同上期文章所分析,呈現震蕩小回調走勢,在浪形上處于C-3-3-3浪段。10月9日探底之后的反彈和10日的普漲,也許屬于C-3-3-4反彈浪。(見圖一)

圖一:國證A指30分鐘K線浪形分解
之前,筆者曾分析過科技ETF(515000)的M形頭部形態,認為對后市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產生M頭的原理是,在股價連續上升過程中,隨著成交量的逐步放大,當漲至某一價格水平后,出現放量滯漲,然后股價開始掉頭回落;下跌到某一位置時,股價再度反彈上行,但成交量較之前峰值有所縮減,并在前期高點附近折返,進入跌勢,股價運行軌跡像M字母,形成雙頂。標準的M形,兩個頭部應基本處在同一水平線,頂點之間要保持一定距離,既不能太寬,也不能太窄,左右形態基本對稱。該形態一旦形成,很可能出現快速深跌走勢,且幅度接近頂點連線到頸線位垂直距離的兩倍。

圖二:科技ETF120分鐘K線形態分析
顯然,科技ETF的實際走勢與以上描述十分相符(見圖二)。10月8日,在各大主要指數收陽的情況下,科技ETF仍出現較大跌幅。周三又低開探底,最低1.102元。若以9月17日的120分鐘K線中間價1.160元作為頸線位,那么,10月9日盤中已達到M頭形態的技術性量度跌幅(1.218-1.16=0.058;1.160-0.058=1.102),股價隨即止跌并快速反彈!不過,后續如果反抽到頸線位附近,同樣可能會遇到一定壓力。
上證指數短線走勢的簡要技術分析如下:(見圖三)

圖三:上證指數在布林軌道線的區位分析
從圖三來看,上證指數目前已觸及120分鐘布林線中軌,如反彈接近上軌會有壓力,短線在日布林線中軌附近區間震蕩的可能性較大。
9月中下旬,A股大盤整體回調了約5%,國證A指從4532點跌到4294點。遇到這樣的弱市局面,投資者該如何應對呢?
從股市中投資者的盈虧比例來看,二級市場交易是脆弱的,往往只在某些特定的牛市行情下,才能實現多數人盈利。一旦這個前提不存在,盈利就變得很困難。因此,如何在熊市、震蕩市中避免虧損,便成了能否在市場中長期生存的關鍵。在不利條件下,需要具備反脆弱的能力,而不能單純依賴市場給機會。只有讓自己的交易系統實現反脆弱,才能從容面對行情的波動。
事實上,建立反脆弱的投資體系,應該包括理性的投資理念、明晰的進出場條件和嚴格的操作紀律,并通過具體措施手段對系統性風險有所防范或準備。當然,建立一套完整的投資系統絕非朝夕之間的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離不開長期學習思考、經驗積累和財力物力的付出。只是,單純靠自己從實踐中總結提高,必然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精力和資金成本,借鑒前人的成功經驗也許能讓我們少走一些彎路。
今年的國際環境比以往更加錯綜復雜,意外事件非常多,不可避免引起證券市場的頻繁波動。健康的股市從何而來?需要上市公司的業績支撐和增量資金推動,兩者缺一不可,但歸根結底靠的是上市公司的技術進步和實質性成長。所以,只有每一家公司企業都奮發圖強、苦練內功,才能保持國民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取得主動權和話語權,長久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