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éa


我在法國酒莊工作5年了,深刻感受到國內很多人對法國的一大誤解就是關于“城堡酒莊”的浪漫想象。現實中的酒莊工作并沒有想象的那樣詩情畫意,而是十分辛苦的純體力活兒。
法國釀酒歷史悠久,與此相對應,葡萄酒行業中發展出很多特定詞匯。例如,“葡萄采收”在法語中就有一個專有名詞,叫作Vendanges,而“葡萄采摘工”被稱為Vendangeurs。這種特殊待遇一下子就把收獲葡萄和收獲其他農作物區別開了。
受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葡萄采收季大大提前,大部分法國酒莊8月底就開始采收了。面對葡萄采摘季這樣的國民大事件,法國人當然不會悄無聲息地度過。
讓全民都重視起來的不二法門就是舉辦狂歡節——Ban des Vendanges(葡萄采收動員令)。在古代,這是一種官方的行政命令,只有在動員令發布以后采摘葡萄才是合法的。不過,現在這已經發展成純儀式性的節日了,每個葡萄酒小鎮都有不同的慶祝方式。
雖然葡萄收獲季以狂歡開始,但收葡萄是地地道道的農活,從辛苦程度上來說,跟在中國北方農村掰玉米棒子、挖山藥蛋子沒有本質區別。
采摘釀酒葡萄和食用葡萄不一樣,并不需要爬上高高的架子。由于在種植第一年就采用特殊的修剪整形方式,釀酒葡萄的植株非常矮,高度一般最多只到人的胸部,剪葡萄的人必須全程90度彎腰,不到一會兒腰就酸疼得直不起來。此外,法國很多頂級葡萄園土壤礫石含量很高,在這樣的地里跪上幾次,膝蓋都能磨破皮。
像我這樣從小沒怎么干過體力活的人,前兩年的采收季基本要靠每天吃一片止痛藥才能堅持下來。更要命的是,葡萄采摘季正是“秋老虎”肆虐的時候,在地中海的艷陽下,面朝黃土背朝天,一天下來只感覺元氣耗盡。
法國人也有堅持不下來的時候,每年都有中途撂挑子的人。
對酒莊來說,在繁忙緊張的采收季還要應對突如其來的人手短缺,確實讓人心累。Domaine Courbis是我熟識的一家酒莊,每當遇到臨時缺人手的狀況時,都會發動臉書上的親友發帖招人。
摘葡萄有詳細的行程安排。一大早,工人們在酒莊集合,然后跟著主管去葡萄地。酒莊主管會提一些簡單的要求,然后給工人分配工作。葡萄采摘有兩個工種:Coupeur(剪葡萄的人)和Porteur(背葡萄的人)。Coupeur剪滿一桶葡萄時,就呼喚Porteur,由Porteur把葡萄傾倒進拖拉機后面的拖斗里。
不同酒莊使用的工具略有區別,有的酒莊直接用塑料桶倒葡萄,有的酒莊則是先把桶里的葡萄倒進背葡萄工人的背斗里,然后再一起倒進車里,車斗裝滿后拉回酒莊。按規定,滿載的拖拉機限速每小時25公里。整個9月份,在法國狹窄的鄉村公路上,經常能看到裝滿葡萄的拖拉機“突突”前進,后面跟著一大串找不到機會超車、被迫龜速行駛的汽車。
一般小型的家族式酒莊,在葡萄采摘季都是全家集體出動的,莊主和工人一起在地里摘葡萄。由于不同地塊、不同品種的葡萄成熟進度大不相同,成熟早的早采收,成熟晚的晚采收,所以為了等那些晚熟的葡萄成熟,采摘工作往往是斷斷續續的。
很多臨時工不喜歡這種“三天摘葡萄,兩天坐等葡萄熟”的時間安排,所以有酒莊推出獎勵模式。比如,我家附近的Chateau La Nerthe酒莊就規定,采摘季每天都出勤的員工可領取80歐元(約620元人民幣)的全勤獎。
摘葡萄期間還可能會遇到小動物“搗蛋”。2016年收獲季,Trevallon酒莊的莊主去巡察,發現有片葡萄園像被機器采收過一樣,果實幾乎顆粒不存,只剩下葡萄梗光禿禿地留在枝條上,最后查出是野豬在葡萄園里大快朵頤,導致酒莊當年損失了30%的葡萄產量。
葡萄之所以招野豬,是因為釀酒葡萄非常甜,而非傳說中的又酸又澀。在法國,法律對釀酒葡萄中的含糖量有嚴格的規定,比如,“慕合懷特”和“西拉”的含糖量要在每升207克以上,“歌海娜”的含糖量要在每升216克以上——這相當于1升葡萄汁里有43塊方糖!這只是最低標準,實際采收時葡萄的含糖量會更高。
總之,收葡萄盡管辛苦,中間還有各種曲折,不過,想到自己辛勤勞動即將化為芬芳誘人的美酒,心里的成就感確實不可為外人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