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惠忠
“文章合為時而著”是大詩人白居易的創作理論,至今仍然富有生命力。“為時而著”之“時”指時代生活。它提醒我們寫作尤其是寫議論文時,要站在時代的前沿,傾聽時代的足音,寫出給人以激勵和警醒,對現實生活有所幫助,對社會人生有所啟迪的文章。語言是思想的產物,我們的作文不應僅僅指向內心柔弱的情感,還應敏銳地把握“時事”的脈搏,體現時代的精神。
一、關注社會生活。社會生活有積極的方面(如助人為樂、見義勇為),也有消極的方面(如不正之風、封建迷信)。同學們要多觀察、多閱讀、多思考(比如收看央視的《焦點訪談》節目、閱讀《中國青年報》的“思想者”“青年話題”版面等),做生活的有心人;對周圍世界始終保持一種新鮮感,明確重大事件和日常生活是寫作的源頭活水。請看2018年高考天津一位考生面對新材料作文題“器”寫下的數段文字:
何謂“善用”?“善”就是好,“善用”就是能好好地使用,用得恰到好處。就拿手機來說吧,很多人包括四五歲的孩子都能用得很熟練,但“善用”并非是簡單地人對器物或是工具的使用熟練度,強調的是人的“使用意識”。心神完全被手機拴住了,一分鐘不看手機就覺得沒著沒落、若有所失,或者陷身于“王者榮耀”的大戰中茶不思飯不想,沉迷于手機的虛幻世界不可自拔,有的同學甚至上課的時候還要時不時地發個朋友圈或者為別人點幾個贊。這就不是“善用”,甚至連正常的“用”都算不上。應該讓手機方便自己的生活,而不是影響自己的正常生活。對于正在學習中或已工作的人來說,把手機的功能開發到極致,從而提高學習與工作的品質與效率,這才是真正的“善用”。
當然,凡事不能走極端。高爾斯華綏《品質》中的老鞋匠堅持“品質”不與商人合作進行機器生產,最終餓死在自己的鞋鋪里,這是不善用器的典型。試想,若是老鞋匠能犧牲部分“品質”引進機器生產,結果肯定是另外的樣子。
用“器”把握好“度”是很重要的,過“度”會帶來很多弊端。一些警察居然到了“沒有監控很難破案”的程度,有些大夫不借助CT、核磁、X光就不會看病,有些人如果脫離了網絡和電子設備就失去了創造財富的途徑,結果成了“段子手”的下酒菜。我的建議是,想方設法擠出些空暇時間學習一些相關的技能,尋找更多的路徑,除此別無良策。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確,器能助人成事。但器是具體有型的,人應該做器的駕馭者,而不應成為器的奴隸。我們已經行過了成年禮,對什么事都應該有自己的獨立思考與判斷,在器的使用上絕對不可“任性”。手機、電腦、互聯網、自媒體,將來還會有各種各樣新潮的“器”,對此,我們的態度應該是:在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的前提下,用器,善用器,讓器助己成大器。(選自《器,善用者贏》)
該生從“器”的功用角度切入,談“器”的“善用”問題。開篇提出問題后,通過解釋“善”的意義,明確“善用”的具體內涵與最終目的,并以生活中最常見的手機為例,列舉有些人被手機“俘虜”、成為手機奴隸的相關現象,指出“善用”是“把手機的功能開發到極致,從而提高學習與工作的品質與效率”;另外還以小說《品質》為例,指出“拒絕”不可取,這種辯證思維是應該肯定的。接著更進一步,對生活中高度依賴“器”的現象進行剖析,并給出建議。最后聯系自身實際,表明態度與決心。全篇思路清晰,尤其是能結合生活中的現象展開議論,使作文有鮮明的現實指向性;語言大氣,生動活潑,從中可見考生具有較高的語言素養。
二、彰顯公民意識。“公民意識”指公民對自己在國家中地位的自我認識,也就是公民自覺地以法律規定的基本權利和義務為核心,以自己在國家政治生活、社會生活中的主體地位為思想來源,把國家主人的責任感、使命感和權利義務觀融為一體的自我認識。高中生作文中體現公民意識,一般應突出社會個體的主體意識,突出對社會責任的主動擔當。請看2018年浙江卷滿分作文《爭先亦不忘國憂》節選:
是的,“爭先”已經成為我們的品質。率先改革、勇于創新、知行合一,我們已經學會。
那么,與此同時,在關注著整個浙江的繁榮盛景之時,我們是否應該放大分辨率,將鏡頭對向更小的角落呢?
當城市中的人們歡聲笑語之時,偏遠山區中的百姓還在貧困線上掙扎;瀕臨海洋,發達的工業為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卻將大量難以降解的垃圾推給蔚藍世界;因為富庶,浪費問題更是加劇……
勒龐說:“能夠感覺到的現象可以喻為波浪,它不過是海洋深處我們一無所知的湍流的表象。”如若只被繁蕪叢雜的表象掩蓋雙眼,即使浙江再與時俱進,只會在不斷的爭先中不斷地留下漏洞。“千里之堤,潰于蟻穴”,這樣的發展必不能長久。
再者,我們將鏡頭轉移,看看中國的其他地方。貧困問題更加嚴重,尤其是貧富差距,影響著國家整體的發展。資源分布不均,許多地區難以得到充分發展。教育資源短缺,孩子們仍生活在蒙昧之中。
但浙江從不是一個自私自利的省份,經世致用的思想一直鼓勵著我們。“位卑不敢忘憂國”,何況行有余力的我們!供給側改革,資源分配趨向合理,浪費現象日漸減少;依托科技,精準扶貧大放異彩;與外省結對扶助,浙江充分展現著它的責任感。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魯迅先生說:“必須敢于正視,這才可望敢想,敢說,敢做,敢當。”作為浙江的新一代學子,站在人生新起點上,我們不僅要繼承前人爭先的精神,更要接過已經燃起的憂國憂民的火炬。
“平者,水停之盛也。其可以為法也,內保之而不外蕩也。”當爭先的銳意與憂患意識、人文情懷相“平”齊,浙江才能更好地走向燦爛的明天。
本文在概述浙江改革創新的發展成果之后,又將筆墨轉向反面,指出“應該放大分辨率,將鏡頭對向更小的角落”,并放眼全省乃至全國,觀照欠發達地區,清醒地看到了當下仍存在的迫切問題。如此辯證審視、客觀分析,再加上篇末處“作為浙江的新一代學子,站在人生新起點上,我們不僅要繼承前人爭先的精神,更要接過已經燃起的憂國憂民的火炬”的呼吁,使立意不落窠臼,更使文章富于思想深度和現實針對性。
三、弘揚時代理念。弘揚時代理念須注意:(1)用時代的思想、先進的觀念,考察、評判當下的生活;(2)感知時代的進步,像提高國民素養、品味安靜的幸福等,這些都是時代的新聲。試看一則故事:“孔子的學生子路,為衛大夫孔悝的家宰。衛太子作亂,子路不從,因而受到戈擊,帽纓被擊斷。為保持君子風度,子路停下來扎好帽纓,以致被對方殺死。”本段文字原本是贊揚子路的,肯定他置生死于不顧,維護了士的風度。但聯系現實生活看,在歷史已經打開了“以人為本”的大門后,假如我們還停留在這種觀念上,思想認識就顯得落伍了。“保持風度”與付出生命孰輕孰重?持正守“禮”、維護尊嚴一定要以犧牲生命為代價?由此出發,可得出富有時代特色也更合乎情理的觀點:“君子風度”更需要呵護生命來弘揚;應以事業為重,不必拘泥于固有的禮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