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媛
摘要: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資源環境等約束加強,傳統農業生產方式受到制約,農村產業融合的發展突破了傳統農業生產方式,促進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應對經濟新常態的必由之路。對江蘇省產業融合發展現狀的問題進行歸納整理,探討江蘇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要以農產品加工產業為引領,科技創新為動力,通過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快生產要素流動,推動農業、工業、服務業等產業的有機整合,延長產業鏈,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最后從政策層面提出,推進江蘇省農村產業融合要加快體制機制改革與創新、加快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加快創新農村金融服務方式和加快農村實用人才培育的建議。
關鍵詞:江蘇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思路;政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F327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9)15-0019-04
當前我國經濟正進入由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的新常態,農村發展的內外環境也發生深刻變化,農業發展面臨的問題和挑戰明顯增加。一是資源環境對我國農業發展的約束加強,資源環境和生態平衡等問題加劇;二是農產品比較利益下降,農業的資源和要素競爭力有待增強;三是增強農業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性和難度加大;四是農業產業鏈、價值鏈的整合協調機制亟待健全,農業農村的發展空間和發展潛力有待進一步開拓[1]。在此背景下,農村產業融合突破了傳統農業發展的方式,采用先進技術,拓寬農業發展范圍,延伸產業鏈,積極參與市場競爭,對促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具有重要意義。
近幾年來,政府先后出臺了系列政策推動農村產業融合發展。2014年李克強總理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提出要把產業鏈、價值鏈等現代產業組織方式引入農業,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互動;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正式將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納入政策層面;2016年1月4日,《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的指導意見》發布,從國家戰略層面對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進行了頂層設計;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優化產業體系要著力促進三產深度融合,明確提出壯大新產業新業態,拓展農業產業鏈、價值鏈。2017年10月,中共十九大報告提出關于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支持和鼓勵農民就業創業,拓寬增收渠道的決策部署。2018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再次強調要大力開發農業的多種功能,構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體系。
1 江蘇省農村產業融合的發展現狀
1.1 農村產業融合的經營主體多元化
隨著產業融合的穩步發展,各地新型經營主體蓬勃發展,更多農戶參與到現代農業的發展進程中來,共享加工與流通等環節帶來的增值收益。
1.1.1 龍頭企業引領農村產業融合發展 江蘇省農業龍頭企業發展勢頭強勁。2017年江蘇省縣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有7 465家,其中736家省級以上龍頭企業銷售(交易)額超7 000億元,凈利潤逾180億元,帶動省內農戶660多萬戶,占全省總農戶數的46.8%[2]。一方面,農業龍頭企業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品牌影響得到提升,另一方面,農業龍頭企業利用當地資源稟賦優勢,增強相對優勢和競爭能力,帶動農民提高增收能力。
1.1.2 家庭農場成為促進農村產業融合的重要主體 2016年全省經農經農業系統認定的家庭農場超過3.4萬家[3],其中種養結合型家庭農場占7%左右。全省各地積極鼓勵家庭農場開展適度規模經營,常熟田娘農場、泰州上膳源有機農場等一批種養家庭農場發展農產品加工銷售,開展農產品直銷、鄉村旅游,有力促進了產業聯動和產業融合。
1.1.3 農村合作社成為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的生力軍 江蘇省農民合作社總數達8.15萬家,農戶入社率為77.8%,創建國家示范社496家,數量居全國第2。農民合作社大力發展加工流通與直供直銷,目前產加銷一體化或專門從事加工流通的占合作社總數的50%以上[3]。農業合作社多為非營利農民的組織,農戶通過合作社,提高了市場營銷能力、抗風險能力和品牌競爭力,帶動了農民持續增收。
1.2 農村產業融合的模式多樣化
根據地區的資源稟賦條件、產業發展特色等條件,江蘇省各地積極探索適合當地的農村產業融合的模式。
1.2.1 產業鏈延伸型 以產業鏈某個環節為基點,向產前產后延伸,實現農技服務、生產、加工和銷售環節的有機整合。如“中國水蜜桃之鄉”無錫惠山區陽山鎮,已將水蜜桃產業發展成為從生產、貯運、加工到流通的產業鏈條。目前已研發出水蜜桃汁、水蜜桃果酒等附加產品,同時拓展農業多功能性,打造了以生態高效農業、農林樂園、園藝中心為主體,體現花園式農場運營理念的農林、旅游、度假、文化、居住綜合性園區。陽山鎮以水蜜桃為代表的高效農業占農業的比重達98%,桃農人均純收入超2萬元[4]。
1.2.2 社會化服務型 依托專業化服務組織,構建農業生產產前、產中和產后全過程服務,提升農業生產服務的專業化水平和社會化程度。如江蘇百匯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是江蘇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公司是集種植、養殖、飼料加工、農產品期貨交易市場、屠宰分割、肉制品加工、冷鏈物流、批發配送市場、副產品高科技轉化等為一體,具有完整農業生態鏈的特大型農業產業化企業。2016年公司實現屠宰生豬75萬頭,銷售收入達15.8億元。
1.2.3 產業集聚型 集聚農業各種要素,打造農業產業生產、加工集聚平臺,提高農業綜合生產效益。產業集聚模式的產業融合主要是通過建設農業產業園區的形式來實現。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在規模化種養基礎上,通過生產+加工+科技聚集現代生產要素,創新體制機制,集中打造產業鏈,建設高水平的現代農業發展平臺。如位于東臺沿海經濟區綠色食品產業園的江蘇東臺農產品加工集中區,自2009年啟動建設以來,不斷完善基礎功能配套,招引高層次農產品加工企業入駐,致力于構建綠色生態、特色鮮明、高效優質的現代農產品加工企業集群,重點建設畜禽制品加工區、水產品加工區、農副產品加工區及物流中心,著力打造江蘇沿海一流特色農產品加工集中區。2012年1月被江蘇省農委批準為“省級農產品加工集中區”。目前,中糧肉食(江蘇)公司、華大集團、光亞集團、江蘇海天公司等61家農產品加工及配套企業相繼入駐園區。2015年園區銷售近60億元,實現稅收超5億元,企業帶動農戶近7萬戶,增加農民收入近4億元[5]。
1.2.4 功能拓展型 立足一產,挖掘農業在生態休閑、旅游觀光、農耕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的價值,拓展農業發展的領域和空間。南京市江寧區的黃龍峴茶文化旅游村,以茶文化展示為內涵,著力打造融品茶休憩、茶道、茶藝、茶俗、茶浴體驗、茶葉展銷—研發—生產、茶宴調理、特色茶制品購買為一體的鄉村特色茶莊。全村共有住戶52戶,茶園約130 hm2,其中村集體茶園30 hm2,村民種植茶園約100 hm2,主要生產龍針、龍毫2種雨花茶系列的綠茶。黃龍峴茶文化旅游村自2013年4月28日試運營至今,共接待游客300多萬人次,實現綜合收入3 000多萬元,相繼獲得“中國最美休閑鄉村”“中國鄉村旅游模范村”等國家、省、市、區級榮譽30多項,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2次對其進行專題報道。目前,全村有46家農戶參與了茶、餐、客棧、小賣部等特色經營。經營戶占村莊戶數的85%,自主創業的占60%,節假日、周末農家樂經營更是一座難求,經營戶平均月收入達到6萬元以上,極大地帶動了百姓致富[6]。
1.2.5 農業+互聯網型 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利用互聯網絡,開展農產品線上銷售。目前“互聯網+”已融入江蘇省農業全產業鏈條、全產業類別,催生了一批特色產業集群與創意休閑農業、智能農業、電商產業園等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2016年,江蘇全省農產品網絡營銷額達285億元,在阿里平臺上農產品銷售額名列全國第一,連續多年保持20%以上的增速。在首創“一村一品一店”發展模式的宿遷,各縣(區)均建成農村電子商務產業園,114個鄉(鎮)建成鄉鎮電子商務服務中心,1 392個行政村實現村級網店建設全覆蓋,“一村一品一店”標準村占比超過60%。2016年,宿遷正常經營的網店達 4.7 萬多家,線上銷售農產品4 000多種,全年農產品線上銷售達到60億元[7]。
1.3 農村產業融合的融合載體快速發展
農業加工區、農業服務平臺、農業園區等融資載體的發展,加快推動了江蘇省農村產業融合向縱深延伸。江蘇省內農產品產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穩步發展,加工集群集約發展,整體效益得到進一步提高,促進了農業與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目前省級農產品加工集中區50家,聚集了全省近1/4的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一方面對省級農產品加工集中區建設進行科學規劃,提升了建設水平,重點完善基礎設施、農產品公共服務平臺及相關配套設施建設;另一方面,引進先進技術和設備,通過加工示范,實現農產品就地轉化增值。2016年加工集中區營業總收入超過2 132.9億元,稅后利潤達150.8億元,共吸納35萬人就業,入園企業對接3 180個合作社,輻射帶動周邊農戶458萬戶,增加農民收入142億元。在此基礎上,強化基地建設和利益聯結,促進產業鏈前伸后延,創建了18個國家級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97個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17個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112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區,9個外向型農業示范區,14個蘇臺農業合作園區[3]。
1.4 農村產業融合的利益聯結機制多樣化
農業企業與農戶的利益聯結主要通過簽訂合同訂單的方式,主要形成了企業+合作社+農戶、企業+種養小區+農戶、企業+專業村+農戶、企業+訂單+農戶等多種聯農帶農模式以及聯合社(綜合社)+社會化服務組織+專業合作 社+ 家庭農場+農戶的一體多元的綜合服務模式[8],訂單農業范圍也不斷擴展,簽約農戶數量不斷增加。同時,也出現了租賃、托管、股份合作等利益聯結模式,利益聯結機制開始多樣化發展。
2 江蘇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存在的問題
2.1 融合主體實力有待增強
目前江蘇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育緩慢,對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帶動能力不強。雖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斷涌現,但具有較強實力的經營主體較少。很多農業經營主體經營結構簡單、管理粗放、經營能力不強。家庭農場、專業大戶大都從事種、養殖業,規模較小,參與融合的能力較低;大多數農民專業合作社管理松散,帶動能力差,甚至處于有名無實的狀態[9]。先進技術滲透力不夠,經營方式大多處于生產導向型,消費導向型不足,產業之間互聯互通性不強[10]。與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要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2.2 產業融合層次還較淺
江蘇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初見成效,但總體看仍處在初級階段,一二三產業融合程度低、層次淺。橫向來看,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存在阻滯,互聯互通不強,農戶只停留在生產環節,沒有進行后續的加工、物流、銷售等環節,農業休閑旅游、文化體驗、生態環保、社會實踐、科普教育等農業多功能性開發相對不足,農村發展要素沒有得到更好的發揮;縱向來看,農戶大多只進行耕種收,或是進行簡單的初加工,農業沒有與加工業有效銜接,農產品的附加值不高,農戶沒有在農業全產業鏈、全價值鏈、全供應鏈中分享到增值收益。
2.3 利益聯結機制不完善
目前農村產業融合多采取訂單式農業,采用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將農民利益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利益緊密聯結在一起所占的比例并不高。雖然融合主體初步達成了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聯結,但由于機制不健全,利益聯結不夠緊密,經常發生產業鏈條的斷裂、脫節及合同違約的現象,利益聯合體尚未形成。一方面表現在,農戶與龍頭企業簽訂的契約一般期限較短,且契約約束力不強。一些農民法律意識淡薄,在遇到市場波動時,會出現違約現象。
2.4 科技創新支撐不足
科技創新是農村產業融合的重要技術支撐,但是從目前很多新型經營主體從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情況來看,先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應用推廣需要進一步提升。一方面體現在,先進農業機械設備和現代農業生產技術的示范推廣應用不夠,農業生產效率不高,產業間相互滲透不多,農業與工業、服務業無法進行有效的銜接;另一方面,農業科技方面的實用人才缺乏,農業科研院所更加關注教學研究,實地調研指導不多,科技成果轉化率有待提升,同時現代科技成果應用到實際農業生產時需要專業的技術指導,經常會出現問題不能及時解決,產業融合發展缺乏實用人才。
2.5 金融服務不足
農村金融逐步發展,通過獎勵、補助、稅收優惠等政策,金融機構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立了合作關系,但融資難的問題一直存在。當農業經營主體尤其是小農戶有資金需求的時候,大多會向周邊親朋好友借貸,向金融機構借貸的比例較低,而且借貸金額也不高。主要因為金融機構向農戶借貸的比較利益低,優惠少,農戶融資成本較高,受傳統觀念限制,加上沒有有效的抵押物,農戶雖有借貸需求,但實際上向金融機構借貸的規模不大。農村融資成本高、融資抵押方式單一等融資問題,制約了產業融合主體進一步擴大生產經營。
3 江蘇省農村產業融合的發展思路
結合江蘇省農村產業融合的現狀問題,提出推動江蘇省農村產業融合的發展思路:以農民增收為主線,發展現代農業為基礎,農產品加工產業為引領,技術創新為動力,通過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快生產要素跨產業、跨區域流動,推動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及休閑等相關服務業的有機整合,將產業鏈向橫向、縱向延伸,提升價值鏈,優化農業產業結構,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緊密連接,協同發展[11]。
3.1 以農產品加工產業為引領
農產品精深加工是實現農村產業融合的關鍵。要以滿足消費者需求為中心,促進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強化農產品加工技術創新,統籌規劃農產品初加工、精深加工、綜合利用加工,提升農產品加工率與附加值,促進農村一產接二連三。一是要結合地區資源稟賦條件,開發各種相關加工產品,豐富產品類型;二是引進先進技術和設備,提高精深加工能力;三是通過政策優惠、招商引資,科學規劃高標準建設加工園區,為農產品加工業提供環境。現代技術創新的發展促使推動農業資源要素跨地區、跨行業的互聯、互通、共享,也使農業與其他產業之間相互滲透擴散,產業邊界趨于模糊[12],對產業融合有推動作用。
3.2 培育多元化和市場化的經營主體
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關鍵,是培育多元化、市場化的融合主體。
第一,要發展壯大農業龍頭企業。以農業龍頭企業為主體力量實現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是現代農業發展進程中的組織創新,能進一步促進傳統農業改革,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產業融合。鼓勵支持農業龍頭企業建立高標準的生產加工基地,延長產業鏈,創造品牌效應,打造市場競爭力強、輻射帶動效應強的龍頭企業。通過有效結合農村與企業各項資源,整合農業產業化鏈條的相關資源有利于提高農業生產的組織化、規范化程度,有利于提高農業比較效益,帶動農民就業增收。第二,要引導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的家庭農場。家庭農場是農村產業融合的基礎力量,具有經營明確、產權明晰、責任分明的特點,能有效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便于拓展特色農產品市場銷售渠道。因此今后應重點支持6~20 hm2的家庭農場,通過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鄉村旅游、電子商務等,帶動普通農戶參與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同時總結推廣種養結合、生態循環等發展模式,引導家庭農場集聚發展。第三,鼓勵發展農民合作社。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能聚合與延伸農業產業鏈,便于實行土地規模化經營,提升農業產業結構,促進勞動力轉移,在農村產業融合發展中起著橋梁和紐帶作用。今后應鼓勵農民合作社走區域化布局、基地化生產、產業化經營之路,服務范圍向加工、物流配送、市場營銷拓展,通過政策引導和項目支持解決農產品加工的關鍵問題,探索可持續發展模式,延長產業鏈,增加附加值[13],引導農民參與到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進程中。
3.3 加強農村產業融合的利益聯結
通過利益聯結形式的創新,讓農民成為產業融合發展的利益共享主體,增強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后勁。第一,創新發展訂單農業,穩固企業和農民之間的利益關系。通過農民和企業間簽訂生產、服務、銷售合同,建立監督約束機制,形成穩固的農業生產資料供應、農產品收購、農機農技服務關系,強化違約責任,降低違約率,建立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體。在生產上,農民按龍頭企業的訂單實行標準化生產,龍頭企業以雙方擬定的價格收購農產品;在服務上,農民、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享受批量購買農業生產資料及農機農技服務的優惠。第二,積極發展農村股份制、合作制、股份合作制。以農村土地確權為契機,探索農戶以土地承包權和經營權、勞動、資本、技術入股,形成按股分配制,讓農戶分享加工、銷售環節的收益;構建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相互持股的股份制、合作制、股份合作制企業,形成命運共同體。第三,強化工商企業社會責任,完善風險防范機制。通過稅收、信貸政策引導工商企業在農村產業融合發展中承擔社會責任,通過農業保險等化解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部分自然風險與市場風險。
3.4 拓展農業的多功能性,加快農村電商發展
依托地方特色資源、產業特色、人文景觀等,大力發展觀光休閑、鄉村旅游、農耕體驗等,充分挖掘農業的非傳統功能,最大限度地提升農業價值創造力。一方面,發展休閑農業等產業融合新業態,可以更好地保存鄉村傳統文化和歷史;另一方面,發展休閑農業可以將單一的生產功能拓展到科普教育、休閑觀光、農事體驗、生態保護、文化傳承等多功能。農產品從物化產品拓展到物化產品和精神產品并重,使農民的季節性和常年性收入疊加,擴大就業容量,增加農民的工資性收入[10]。
4 江蘇省農村產業融合的對策建議
4.1 加快體制機制改革與創新
現代農業發展的產業融合,就是要把新技術、新業態和新模式引入農業,用現代理念引領農業,因此農村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必然需要對土地、資金、人才和科技等要素資源進有效整合利用。客觀地來看,產業融合的發展需要融合性的農業管理思維和服務,主要途徑是深化農業管理體制改革,建立適應融合型農業發展的管理體制,拓寬農業管理的范圍,增強農業管理部門有效的管理權力和方式。
4.2 加快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平臺建設
加快農村交通、水電、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為農業生產發展提供硬件條件。同時建設綜合性農業信息服務化平臺,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產品加工流通企業和電商企業有效銜接,充分發揮電子商務在農業生產資料購買、農產品加工流通、農業多功能挖掘中的作用,持續激發農村電商的創新動力、創造潛力、創業能力。公共服務平臺同時提供農村信息化、產權流轉、科技成果轉化等服務,擴大公共服務的范圍,可加快農村產業融合。
4.3 加快創新農村金融服務方式
農村金融創新重點在于拓寬農村融資渠道,解決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融資難題。首先,通過增加農業信貸投入,優化金融機構業務布局,采用財政貼息、融資擔保、擴大抵押物范圍等措施提高信貸投入;其次,加快完善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完善政策性保險政策,穩步推進貸款保證保險有關工作,鼓勵發展融資擔保和再擔保機構[13];再次,針對不同新型經營主體、不同經營環節設計個性化金融產品,提供綜合融資發展項目,進行資金補貼或者采取低息、無息貸款,打造產業鏈金融模式。最后,落實政府防范金融風險機制,搞活農村金融活力,提高農民金融投資的風險意識。
4.4 加快農村實用人才培育
培養和集聚農業創業創新人才促進產業要素融合滲透,推動農村產業焊接融合互動[5]。加大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力度。通過培育新型農民提升農民的文化水平、專業技能和融合能力,打造一支有文化、懂技術、會融合的新型農民隊伍,為解決誰來融的現實問題及如何融的深層次問題奠定微觀基礎。支持科研人員和回鄉大學生到農村企業任職兼職,采取知識產權入股、參與分工等激勵機制,服務農村產業融合發展[13]。
參考文獻:
[1]姜長云. 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新題應有新解法[J]. 中國發展觀察,2015(2):18-22.
[2]江蘇省農業委員會. 江蘇省“十三五”農業產業化發展規劃[EB/OL]. (2017-02-06)[2018-11-01]. http://news.wugu.com.cn/article/1028911.html.
[3]江蘇農業網. 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加快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EB/OL]. [2018-11-01]. http://nw.jiangsu.gov.cn/art/2017/1/5/art_13275_4986127.html.
[4]吳 瓊,鄒建豐,朱新法. 鄉村振興的江蘇作為:三產融合提升農業競爭力[EB/OL]. (2018-01-24)[2018-11-01]. http://js.people.com.cn/n2/2018/0124/c360301-31175877.html.
[5]姜正輝. 東臺做深“接二連三”大文章增創農業發展新優勢[EB/OL]. (2016-03-01)[2018-11-01]. http://wm.jschina.com.cn/9661/dt/201603/t2692342.shtml.
[6]南京市江寧區人民政府. 黃龍峴茶文化村[EB/OL]. (2017-10-31)[2018-11-01]. http://www.jiangning.gov.cn/zjjn/jngk/cyjn/201710/t20171031_189057.html.
[7]吳 瓊. “互聯網+農業”,迸發鄉村新活力[EB/OL]. (2016-03-01)[2018-11-01]. http://xh.xhby.net/mp3/pc/c/201711/27/c409410.html.
[8]李曼莉,殷 明,倪錫林. 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加快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J]. 江蘇農村經濟,2017(1):23-25.
[9]葛新權,和 龍. 促進我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政策取向[J]. 經濟縱橫,2017(5):80-85.
[10]劉 清,程勤陽. 關于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認識思考[J]. 農民科技培訓,2017(3):43-46.
[11]韓一軍. 加快推進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N]. 農民日報,2015-10-30(3).
[12]陳俊紅,陳 慈,陳瑪琳. 關于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幾點思考[J]. 農業經濟,2017(1):3-5.
[13]朱信凱,徐星美. 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 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4):9-12,145.吉則爾夫,鄭祥江. 鄉村振興戰略下彝區農村勞動力轉移問題研究[J]. 江蘇農業科學,2019,47(15):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