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毅 韓玉娥 張銀樂 王建林



摘要:早春干旱已成為青藏高原地區(qū)農業(yè)生產發(fā)展所面臨的主要障礙之一。采用質量分數為5%~20%的聚乙二醇(PEG)-6000模擬干旱脅迫,研究不同程度的干旱脅迫對3個青稞品種各活力指標的影響。結果表明,隨干旱脅迫程度的增大,發(fā)芽率、苗(芽)長、根(胚)鮮質量、發(fā)芽指數均呈現不同程度的降低趨勢,且當PEG-6000脅迫濃度超過10%時,各指標出現急劇下降趨勢;發(fā)芽勢對脅迫響應下降趨勢最小,根(胚)長隨干旱脅迫程度的增大呈現先增大后減小的趨勢,根冠比隨脅迫程度的增大而增大;地下部分比地上部分對干旱脅迫更敏感;發(fā)芽指數和苗(芽)鮮質量能較為全面地評價青稞的抗旱能力。綜合各項指標,3個青稞品種的抗旱強弱順序為喜拉22﹥喜拉19﹥山青9號。
關鍵詞:青稞;PEG脅迫;萌發(fā);抗旱性
中圖分類號: S512.30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9)15-0139-04
干旱已成為全球范圍內農業(yè)生產所面臨的主要障礙之一,特別是近年來,在全球氣候系統(tǒng)普遍變暖的大背景下,青藏高原氣溫逐年升高,且降水量在逐漸減少[1],這對于本來就高寒、缺氧、干旱、氣溫低等氣候環(huán)境惡劣的青藏高原來講,無疑對農業(yè)生產帶來了更大的挑戰(zhàn)。西藏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青藏高原的主體部位,其降水時空分布極不均勻,雖然水資源豐富,但受地形、基礎設施等限制,可用來灌溉的水資源十分有限。干旱半干旱區(qū)域面積占西藏自治區(qū)耕地面積的 2/3,降水主要集中在6、7、8、9月份[2],在作物需水關鍵期常常存在有效降水量不足的局面。青稞(Hordeum vulgare L.),別稱裸大麥、元麥和米大麥,隸屬禾本科(Gramineae)大麥屬(Hordeum),是世界最古老的糧食作物之一,種植面積僅次于小麥、水稻、玉米[3],是典型的高原農作物,青稞種植區(qū)域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的幾個藏族自治州[2-4]。篩選苗期耐旱性的青稞品種,對于青藏高原青稞種植業(yè)的生產發(fā)展具有非常重要意義。聚乙二醇(PEG)-6000是一種生物大分子,不能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常用于模擬干旱,控制植物吸水來評價植物的抗旱性。PEG模擬干旱已成為一種人們研究種子抗旱能力的重要手段[5-6],在小麥[7]、玉米[8]、大麥[9]等作物上均有廣泛應用。目前有關青稞的抗旱性研究并不多[10],針對青藏高原常規(guī)種植品種的抗旱性研究更是未見公開報道。本研究利用PEG模擬干旱,以青藏高原常規(guī)青稞種植品種為試驗材料,對種子萌發(fā)期間的抗旱性進行系統(tǒng)評價,旨在為青稞品種的抗旱性研究提供一定的基礎資料。
1 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材料
供試材料為青稞品種喜拉22、喜拉19、山青9號,種子常溫保存。
1.2 研究方法
采用四分法取樣,選取籽粒飽滿、大小一致、無病蟲且種胚色澤一致的種子,用0.5%的高錳酸鉀消毒30 min,之后用蒸餾水沖洗4次,用雙層濾紙的12 cm×12 cm×6 cm發(fā)芽盒墊作為發(fā)芽床,用PEG-6000模擬干旱脅迫,共設5個濃度梯度,分別為0%(CK)、5%、10%、15%、20%,將消毒后的種子分別放入盛有相應濃度溶液的發(fā)芽盒中,設3次重復,每次重復50粒種子,每天補充適量相應濃度的溶液,以種子周圍不出現水膜為標準。置于光照度為10 000 lx,溫度為20 ℃,濕度為65%,光—暗周期為12 h—12 h的光照培養(yǎng)箱中培養(yǎng)。為減少水勢變動,第4天換發(fā)芽床。
1.3 調查及項目測定
從種子置床之日起觀察,以胚芽、胚根長、種子等長作為發(fā)芽標準,每天定時記錄發(fā)芽種子數,第4天計算發(fā)芽勢,第8天結束試驗,并進行幼苗生長測定,各重復隨機取10株幼苗進行苗(芽)長、根(胚)長、苗鮮質量、根鮮質量測定,并計算根冠比。
1.4 計算方法
1.4.1 種子活力的計算
GR=第8天正常發(fā)芽種子數/供試種子數×100%;
GE=第4天正常發(fā)芽種子數/供試種子數×100%;
式中:GR、GE、GI分別表示發(fā)芽率、發(fā)芽勢、發(fā)芽指數;Dt為發(fā)芽日數;Gt為Dt相對應的每天發(fā)芽種子數。
根冠比=根(胚)長/苗(芽)長。
1.4.2 抗旱指數計算 參照Bouslama等的計算方法[11],對計算公式稍加改動
抗旱指數=PIS/PIC。
式中:PIS、PIC分別表示干旱脅迫下種子萌發(fā)指數、對照種子萌發(fā)指數;其中PI=(1.00)Rd3+(0.75)Rd4+(0.5)Rd6+(0.25)Rd8;Rd3、Rd4、Rd6、Rd8分別為第3、4、6、8天的種子發(fā)芽率。
1.4.3 抗旱性綜合評價 模糊數學隸屬函數法已成為評價植物抗旱性的重要方法之一[12-13]。本研究采取此方法對3種青稞種質資源進行抗旱性綜合評價。
式中:Xμ為隸屬函數值;X為供試植株某一指標值的測定值;Xmax為該指標的最大值;Xmin為該指標的最小值。如果某項指標和抗旱性呈負相關,可以用反隸屬函數計算抗旱性隸屬函數值,具體計算公式先求出3種青稞各個抗旱指標在不同PEG-6000濃度下的隸屬函數值,然后把每一指標在不同PEG-6000濃度下的值相加計算平均值,最后將每一植物各個抗旱指標隸屬值相加計算平均值,隸屬值越大,則抗旱性越強。
1.5 數據分析
用Excel進行數據整理,用SPSS 22.0進行數據分析,用Origin 8.0作圖。
2 結果與分析
2.1 PEG-6000模擬干旱脅迫對3個青稞品種發(fā)芽勢的影響
質量分數為20%的PEG-6000脅迫下,3個青稞品種第4天均未發(fā)芽,因此對該濃度不作討論。
發(fā)芽勢的大小能夠比發(fā)芽率更好地表示種子活力的高低,種子活力的高低,除受環(huán)境因素影響外,主要受種子本身的遺傳因素影響,發(fā)芽勢越大,則表明種子抗旱性越好。從表1可以看出,3個青稞品種的發(fā)芽勢均隨PEG-6000濃度的增大而降低,在輕度(PEG-6000濃度≤10%)干旱脅迫下,3個青稞品種均對干旱脅迫有一定的適應性(P>0.05);在濃度為15%的 PEG-6000脅迫下,3個青稞品種發(fā)芽勢急劇下降,在此濃度干旱脅迫下,山青9號抗旱性最小;就發(fā)芽勢來講,3個青稞品種的抗旱性總體表現為喜拉22﹥喜拉19﹥山青9號。
2.2 PEG-6000模擬干旱脅迫對3個青稞品種發(fā)芽率的影響
播種成苗是農業(yè)生產成敗的首要環(huán)節(jié),其發(fā)芽率的高低直接影響最終的產量。從表2可以看出,3個青稞品種的發(fā)芽率對不同濃度的干旱脅迫響應有所不同,3個青稞品種的發(fā)芽率均對輕度(PEG-6000濃度≤10%)干旱脅迫有一定的適應性(P>0.05),但當PEG-6000濃度為20%時,山青9號完全喪失活力;在15% PEG-6000干旱脅迫下,與對照相比,喜拉22和喜拉19發(fā)芽率極顯著降低(P<0.01),山青9號同樣極顯著降低(P<0.01);在20% PEG-6000干旱脅迫下,喜拉22和喜拉19發(fā)芽率急劇下降(P<0.01),且表現出喜拉19的發(fā)芽率高于喜拉22;就發(fā)芽率來講,3個青稞品種的抗旱性強弱總體表現為喜拉22﹥喜拉19﹥山青9號。
2.3 PEG-6000模擬干旱脅迫對3個青稞品幼苗生長的影響
質量分數為20%的PEG-6000脅迫下,山青9號未萌發(fā),因此對該濃度的山青9號不作討論。
幼苗生長鑒定種子活力已被列入了國際種子檢驗協會(ISTA)活力檢測手冊,我國也將其列入農作物種子檢驗規(guī)程[14],一般情況下,活力高的種子,其幼苗生長健壯。從表3可以看出,除對照外,根冠比隨干旱脅迫程度的增加而增大,苗(芽)長、根(胚)鮮質量均隨干旱脅迫程度的增大而降低,其受脅迫程度因品種的不同而不同。就苗(芽)長而言,喜拉22和山青9號對干旱脅迫比喜拉19敏感,喜拉22和山青9號在5% PEG-6000脅迫下已經與對照呈現極顯著差異(P<0.01);在10% PEG-6000干旱脅迫下,喜拉19的苗(芽)長較對照降低11.93%,喜拉22和山青9號均較對照降低15.0%以上;3個青稞品種的根(胚)長與對照相比,均在5%、10% PEG-6000濃度脅迫下根(胚)長有所增長,喜拉22和山青9號未達到顯著水平(P>0.05),喜拉19達到極顯著水平(P<0.01);與對照相比,喜拉22苗(芽)鮮質量在5% PEG-6000脅迫下有所增加(P﹥0.01),在其他濃度的干旱脅迫下,3個青稞品種的苗(芽)鮮質量與對照相比,均呈現不同程度的降低趨勢,均在10% PEG-6000脅迫下,出現大幅下降(P<0.01);與對照相比,3品種根(胚)鮮質量均不同程度下降,喜拉22和喜拉19在5% PEG-6000脅迫下已出現極顯著差異(P<0.01),山青9號在10% PEG-6000脅迫下呈現極顯著差異(P<0.01);與對照相比,3品種根冠比隨PEG-6000濃度的增加,均呈現不同程度的增加趨勢,喜拉22和喜拉19的根冠比在15% PEG-6000脅迫下最大,喜拉22在20% PEG-6000脅迫下根冠比最大。
發(fā)芽指數能夠較好地反映種子活力的高低,可信度高[15],抗旱指數可以評價抗旱性的強弱。從圖1-A可以看出,發(fā)芽指數隨著PEG-6000脅迫濃度的增加呈下降趨勢,3個青稞品種均在15% PEG-6000濃度脅迫下,發(fā)芽指數急劇下降;從抗旱指數(圖1-B)可以看出,其基本趨勢與發(fā)芽指數一致,均在15% PEG-6000脅迫下急劇下降,不同的是,在5% PEG-6000脅迫下,3個青稞品種的抗旱指數均較對照有所提高,表明輕度的干旱脅迫能夠促進青稞種子抗旱性的提高,這與在輕度的干旱脅迫下,根(胚)的伸長結果相同。
2.5 PEG-6000模擬干旱脅迫對3個青稞品種發(fā)芽指數、抗旱指數的影響
種子苗期抗旱性的強弱除受種子本身遺傳因素的影響外,還受多項指標的綜合影響,僅僅以某一指標難以全面地評價抗旱性的強弱,因此采用模糊數學隸屬函數對3個青稞品種的主要指標進行綜合評價。從表4可以看出,喜拉22的抗旱性最強,其隸屬平均值為0.63,其次為喜拉19,山青9號的抗旱性最弱。
從表5可以看出,根冠比與其他6項指標均呈極顯著負相關關系,其余各項指標間均呈現極顯著正相關關系,其中發(fā)芽指數與其他各項指標間的相關性均大于其他各項指標之間相關性,發(fā)芽指數能夠較為全面地評價青稞種子的抗旱性,另外根(胚)長與其他指標之間的相關性也能夠較好地反映其抗旱性的大小。
3 結論與討論
早春干旱已成為青藏高原地區(qū)農業(yè)生產發(fā)展所面臨的主要障礙之一,常常存在作物生長前期有效降水嚴重不足,生長后期降水過多的現象,常導致作物大面積發(fā)生倒伏,特別是近年來,降水的時空分布明顯不均勻。充分挖掘青稞自身抗旱遺傳潛力,選育抗旱品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早春干旱問題。
PEG-6000是一種很好的滲透調節(jié)劑,能夠模擬不同程度的干旱脅迫,同時,PEG-6000還可作為引發(fā)劑來使用,其主要原理在于控制種子緩慢吸水,使種子內的各種細胞、酶處于活化狀態(tài)[16-17]。研究表明,PEG-6000脅迫濃度的增加能夠抑制種子的萌發(fā)[18],且因品種的不同響應程度不同[5,8],在本試驗中,PEG-6000濃度為10%的干旱脅迫對3個青稞品種發(fā)芽勢不存在明顯抑制效應,在15% PEG-6000脅迫下,發(fā)芽勢極顯著降低,這與江緒文等研究的研究結果[19]一致,但李淑梅等研究發(fā)現,大麥品種秀麥11在5% PEG-6000干旱脅迫下,發(fā)芽勢就已經存在抑制效應,但在25% PEG-6000脅迫下,第4天還有正常萌發(fā),這可能是品種自身的遺傳因素所致[9];發(fā)芽率隨模擬干旱程度的增加,均不同程度地降低,在PEG-6000濃度≤10%時,3個青稞品種的發(fā)芽率與對照相比雖下降,但未達到顯著水平,說明青稞種子對適度的干旱脅迫有一定的適應性,這與李淑梅等的研究結果[9,19]一致,但郁飛燕等研究發(fā)現,一些小麥種子在適度的干旱脅迫下,其發(fā)芽率提高,這可能是適度的干旱脅迫,能夠活化小麥種子的一些細胞器、酶所致,而青稞種子的細胞器、酶等對干旱脅迫反應比較遲鈍;苗(芽)長隨脅迫程度的增加,均減小,根(胚)長先增大后減小,說明青稞種子的苗(芽)長對干旱脅迫更敏感,而根(胚)長對干旱脅迫有一定的適應性[18],這與孫艷茹等研究的干旱脅迫下幾種綠肥作物根系變化特征[20]一致,但李淑梅等研究發(fā)現,大麥品種秀麥11隨干旱脅迫程度的增加,根系伸長均受到抑制,這可能是由于秀麥11的根系對干旱脅迫更敏感,而青稞品種對干旱脅迫有一定的適應性;苗(芽)鮮質量、根(胚)鮮質量基本都隨干旱脅迫的增加而降低[9],這與江緒文等的研究結果[19]一致;根冠比均隨干旱脅迫程度的增加而增大,表明在干旱脅迫下,青稞的地下部分比地上部分對干旱更為敏感,這與孫艷茹等的研究結果[20]一致;發(fā)芽指數、抗旱指數,均隨干旱脅迫程度的增加總體而降低,在15% PEG-6000干旱脅迫下,均急劇下降,說明發(fā)芽指數、抗旱指數在所有的指標中,對干旱脅迫更敏感,這與劉佳等的研究結果[5]一致。
綜合隸屬值及其他指標,本研究初步認為,喜拉22抗旱性最強,其次為喜拉19,山青9號抗旱能力最弱,苗(芽)鮮質量、抗旱指數、發(fā)芽指數對干旱脅迫響應較為敏感,青稞在干旱脅迫下,其地下部分比地上部分更敏感,但在干旱脅迫下,萌發(fā)階段的一些酶及激素等的變化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周天財,孫 建,于 歡. 1980—2013年青藏高原氣候時空變化特征研究[J].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學報,2017,32(5):524-531.
[2]關衛(wèi)星. 淺談西藏高寒農區(qū)發(fā)展旱作農業(yè)生產存在的問題及建議[J]. 西藏農業(yè)科技,2017,39(2):1-2,23.
[3]王建林. 西藏高原作物栽培學[M]. 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12:133-145.
[4]盧良恕. 中國大麥學[M]. 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1996:1-2.
[5]劉 佳,徐昌旭,曹衛(wèi)東,等. PEG脅迫下15份紫云英種質材料萌發(fā)期的抗旱性鑒定[J]. 中國草地學報,2012,34(6):18-25.
[6]李 晶,馬書榮,閻秀峰,等. 干旱脅迫對紅松幼苗針葉超微結構的影響[J]. 植物研究,2000(3):324-327,365.
[7]王 瑾,劉桂茹,楊學舉. PEG脅迫下小麥再生植株根系特性與抗旱性的關系[J]. 麥類作物學報,2006,26(3):117-119.
[8]趙玉坤,高根來,王向東,等. PEG模擬干旱脅迫條件下玉米種子的萌發(fā)特性研究[J]. 農學學報,2014,4(7):1-4,12.
[9]李淑梅,董麗平,王付娟. PEG模擬干旱脅迫對大麥種子萌發(fā)及生理特性的響應[J]. 種子,2016,35(10):99-101.
[10]姚曉華,吳昆侖. PEG預處理對青稞種子萌發(fā)和幼苗生理特性的影響[J]. 西北植物學報,2012,32(7):1403-1411.
[11]Bouslama M,Schapaugh W T. Stress tolerance in soybeans. I:Evaluation of three screening techniques for heat and drought tolerance 1[J]. Crop Science,1984,24(5):933-937.
[12]李培英,孫宗玖,阿不來提. PEG模擬干旱脅迫下29份偃麥草種質種子萌發(fā)期抗旱性評價[J]. 中國草地學報,2010,32(1):32-39.
[13]孫景寬,張文輝,張潔明,等. 種子萌發(fā)期4種植物對干旱脅迫的響應及其抗旱性評價研究[J]. 西北植物學報,2006,26(9):1811-1818.
[14]國家技術監(jiān)督局. 農作物種子檢驗章程:GB/T 3543.4—1995[S]. 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1995.
[15]Sharma A D,Rathore S,Srinivasan K,et al. Comparison of various seed priming methods for seed germination,seedling vigour and fruit yield in okra (Abelmoschus esculentus L. Moench)[J]. Scientia Horticulturae,2014,165:75-81.
[16]胡 晉. 種子生物學[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16-349.
[17]Khan A A,Tao K L,Knypl J S,et al . Osmotic conditioning of seeds: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changes[J]. Acta Horticulture,1978,83:267-278.
[18]郁飛燕,李保峰,李 巍,等. PEG-6000脅迫對不同品系小麥種子萌發(fā)的影響[J]. 山東農業(yè)科學,2012,44(10):51-53.
[19]江緒文,李賀勤,王曉琨,等. PEG-6000模擬干旱脅迫對5個玉米品種種子萌發(fā)及活力的影響[J]. 種子,2015,34(5):5-8.
[20]孫艷茹,石 屹,陳國軍,等. PEG模擬干旱脅迫下8種綠肥作物萌發(fā)特性與抗旱性評價[J]. 草業(yè)學報,2015,24(3):89-98.周 博,嵇 云,蔡國華,等. 電子鼻檢測農作物病蟲害的研究進展[J]. 江蘇農業(yè)科學,2019,47(15):143-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