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丹
10月15日,“股王”貴州茅臺發布三季報引發市場極大關注,公司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凈利潤分別同比增長16.64%、23.13%,由于不及市場預期,16日茅臺股價在前一日創出歷史新高后大跌3.39%。但與市場的反應不同,券商普遍繼續看好茅臺,中信證券發布研報稱,茅臺全年業績確定性強,展望未來兩年,公司具備穩健量增基礎和提價潛力,可看長做長,維持“買入”評級,上調未來6-12個月目標價至1400元。廣發證券更是將茅臺目標價上調至1414元。此外,申萬宏源、東北證券等也紛紛給予茅臺“買入”評級。
其實作為上證50成份股的貴州茅臺,并非一個人在戰斗。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藍籌股云集的上證50指數點位在今年8月中旬首度反超上證指數之后,近期再次實現反超。本周上證50指數向上跳空,日線級別走勢上攻2018年初以來形成的三角形上邊線,月線級別走勢突破了2007年以來的下降趨勢線。上證50點位反超上證指數,正是以藍籌股為代表的核心資產逐漸占據A股主流地位進程的縮影。在這一進程中,低估值藍籌股必將獲得中外長線資金的青睞。近期,銀行、地產等板塊的良好走勢,除了“日歷效應”外,低估值無疑是吸引資金的重要因素。那么,上證50點位超越上證指數是否會成為A股新常態?投資者如何根據新變化做出長線布局?本期欄目將就相關話題展開探討。
上證指數是A股許多投資者眼中“大盤指數”的代名詞,因其在主要指數中歷史最悠久,且覆蓋了滬市所有上市公司;如今,這一A股最具代表性的“大盤指數”的地位,正受到越來越多的挑戰。今年以來,藍籌股云集的上證50指數點位不斷逼近上證指數,在8月中旬首度反超上證指數之后,近期再次實現反超。上證50連續反超上證指數,不僅是數字意義上的變動而已,更反映出A股生態不可逆轉的深刻變化。筆者認為,這一反超將成為A股的新常態,投資者應當積極適應,在股市資產配置方面根據這一信號彈做出長線布局。
上證50指數誕生于2004年初,以起始點位1000點和上證指數PK,當時上證指數位于1500點附近,足足高出了50%。此后的12年里,上證50指數從2004年的1000點起始位,上漲到2015年末的2420點,累計上漲1.42倍;而同期上證指數從1500點附近上漲到3539點,累計上漲近1.36倍。這段期間上證50指數雖然漲幅略微領先上證指數,但并未體現出太多的優勢;而從年度漲跌幅來看,上證50和上證指數各有6年領先對方,正好也打成平手。可以說,這12年上證50指數基本和上證指數同步,甚至在相當長一段時間成為上證指數的“影子”。
真正的改變從2016年開始,從這一年至今,上證50指數連續4年的年度漲幅超越上證指數,雖然今年尚有兩個多月的時間,但以目前領先10個百分點以上的情況來看,大概率會將這一領跑態勢維持下去(見附表)。而正是這4年的持續領跑,上證50指數的點位從誕生之初差距50%一路縮小,并兩度超越上證指數。
和上證指數涵蓋滬市全部股票的“全市場”指數編制方式不同,上證50指數只選取50只股票作為指數的成份股,并且通過定期更換成份股的方式確保滬市最具代表性的公司納入。上證50點位反超上證指數,某種程度上正是以藍籌股為代表的核心資產,逐漸占據A股主流地位進程的縮影。
這一進程,和2004-2015年間上證50數次領漲大盤的性質不同。在2007年下半年、2012年和2014年四季度,上證50指數也曾出現過短暫的領漲態勢,但更多的是階段性的大小盤風格輪動,甚至因為帶來“賺了指數不賺錢”的現象而讓部分投資者頗有微詞。
而2016年以來的持續領先,則是A股國際化進程不斷深化的必然結果。從2014年滬港通、2016年深港通陸續啟動之后,2018年開始MSCI等國際指數編制公司陸續將A股納入并不斷擴大納入因子,外資持股不斷增加,A股藍籌股的價值不斷獲得挖掘。同時,在近年來中國內地經濟的轉型過程中,市場份額和利潤不斷向行業龍頭公司集中,也推動上證50指數不斷走強。這一走強過程,具有資金面和基本面的雙重支持,還有很長的進程等待完成。從外資占比的情況來看,A股還處于全面開放的初期,和其他開放程度較深的股市相比,外資仍有巨大的流入空間。

而上證50的估值也顯著低于滬市平均水平,根據國金證券最新研報顯示,上證50的平均市盈率僅有10倍左右,而滬市的平均市盈率超過14倍,深市則超過24倍。和自身歷史上的估值相比,上證50指數也處于低位區,顯示近年來的上漲更多是基于基本面的提升而帶來的內生性增長,而不是炒作所帶來的估值提升。這樣的良性循環無疑更健康,也讓上證50未來持續進行估值修復、向上提升留下了空間。
自誕生以來,上證50指數也經過了多次的吐故納新,銀行、保險、證券為代表的金融股成為上證50的中流砥柱。2018年納入的四只成份股中,中信建投、中國人保也是金融行業,這也反映出目前金融行業在全社會行業中的盈利能力。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上證50指數有望出現更多元的構成,去年上市的藥明康德、工業富聯某種程度上已經展現了先進制造業地位的提升。在以往成份股更迭的過程中,也有部分公司在大浪淘沙中被淘汰,典型如*ST信威,股價從高位大跌九成以上,說明上證50成份股并非“保險箱”,但不斷更換成份股的機制,確保了大部分成份股的質量,也在一定程度上確保了上證50指數的質量。買個股不如買指數,對普通投資者來說更是如此,通過基金參與上證50等藍籌股為核心的指數,是普通投資者未來“既賺指數又賺錢”的關鍵所在。
從日線級別走勢來看,上證50指數本周向上跳空,攻擊2018年初以來形成的三角形上邊線(見圖1)。而從月線級別的角度來看,經過今年以來反復攻擊、打磨,上證50已經突破了2007年以來的下降趨勢線。伴隨著今年點位超越上證指數,未來上證50有望提前超越2015年甚至2007年的高點(見圖2)。如果成份股保持目前的靜態盈利水平不變,上證50指數突破2007年4772.93點的歷史高位時,市盈率也僅僅是16倍左右,在目前國際主要指數中估值并不算高,遠未到泡沫化的程度。如果成份股的盈利水平進一步提高,估值還將進一步下降,這在經濟持續發展的中國,也是可以實現的大概率事件。
在全球利率走低的大背景下,未來上證50為代表的藍籌股在中外長線資金的支持下,進一步向上拓展空間,實現資金面和基本面的“雙擊”概率較大,今年上證50點位超越上證指數只是開局,而不是結尾。通過藍籌股基金參與A股,實現資產穩健增值,也是普通投資者最低成本實現目標的最佳方式。除了上證50之外,一些藍籌股占比較高的指數型基金也值得重點關注,如基本面50、MSCI易基、100ETF、紅利ETF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