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婉君



摘 要:春秋戰國時期,高淳先后為吳、楚、越諸侯國屬地。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高淳境內陸續出土了許多先秦時期的青銅禮器、兵器和生產工具,為青銅器的科學研究提供了極其珍貴的實物資料。文章對高淳博物館館藏的部分珍貴青銅文物進行了介紹,以期為研究我國南方青銅文化與傳統禮制、生產狀況和社會風俗等方面提供借鑒。
關鍵詞:兩周;青銅器;地方特色
高淳位于歷史文化名城南京的南郊,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境內東部的低山丘陵地區發現了許多吳文化土墩墓和春秋戰國的古城址等遺存。東周時期,居于長江中下游地區的吳國和楚國同屬周王分封的諸侯國,高淳恰好地處吳頭楚尾的交界位置。周景王四年(前541),為抵御楚國的進攻,增強吳國的軍事勢力,吳王余祭在古胥河北岸(今高淳區固城鎮)修筑了一座進可攻、退可守的土城,設置為“瀨渚邑”。在相當于中原的東周時期,高淳地區先后隸屬于吳、楚、越三國。高淳境內廣泛分布的土墩墓就屬于這一時期的重要遺存,出土的各類青銅器不僅數量多,而且鑄造精美,是研究這一時期高淳歷史的重要實物見證。發源于中原地區黃河流域的楚文化越過長江,和發源于蘇南地區的吳文化在這里首尾相接,孕育出獨具特色的吳楚文化。
1 館藏青銅器簡況
20世紀50年代以來,高淳博物館先后收藏了近300件珍貴的青銅器,包括一級3件,二級7件,三級145件。其中既有出土品,也有征集品,既有服務于戰爭的兵器,也有服務于農耕的工具,還有日常使用的容器和銅鏡等,生動還原了歷代高淳先民的生活場景。先秦時期,西周鳥紋提梁卣和春秋魚鱗紋提梁卣深受中原風格影響,是中原文化和吳文化交融碰撞的實物反映;漢代,銅燈和銅鏡品種豐富,做工精巧,說明當時高淳地區物質生活豐裕,手工業發達;明景泰款獅鈕龍紋獸足銅香爐是明代景泰藍中不可多得的佳品,說明高淳在宋、明、清時期也是富庶地區。這些青銅器見證了高淳歷史的滄海桑田,展示了高淳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文化面貌,是高淳歷史文化和人文生態的精華濃縮。
2 館藏青銅器選介
高淳博物館館藏的兩周時期青銅器包括貴族祭祀慶典的常器、士兵征戰沙場的武器和農人田間勞作的工具等。現將有代表性的器物選介如下,以窺高淳地區青銅文化發展之特點。
1.1 青銅禮器
青銅禮器是奴隸制社會象征王權的國家重器,也是衡量統治階級等級高低的標尺,被用于祭祀、宴飲、朝聘、喪葬等各種政治和宗教活動中,構成了周人青銅禮制文化的核心。禮器主要包括炊器、食器、酒器和樂器等。成語“鐘鳴鼎食”描述的就是古代貴族吃飯時擊鐘奏樂,用鼎吃飯的場景。這些鐘鼎彝器是貴族奢靡生活的重要載體。周代禮樂制度嚴格,規定了不同階層享有禮器的數量和規模及每個人的社會身份和權利義務,構建了一個貴賤有別的社會。
春秋獸面紋銅甬鐘(圖1),銅質。鐘體呈合瓦狀結構,上窄下寬,內腔中空。甬部細長,下端旋上有一周乳釘紋和一半圓形旋蟲。舞部為云雷紋。鉦部兩面有36個平頭錐形柱狀枚,呈九宮格式對稱排列。枚的分布略大于腔高的1/2。正面篆部飾三角夔紋,外圍排列有一周連珠狀的細乳釘紋,鉦部飾變形蟬紋,鼓部為獸面紋,背面無紋飾。銑間距29.3厘米,于間距21.3厘米,甬長22.2厘米,舞圍67.0厘米,枚高4.4厘米,通高64.2厘米,重19.59千克。一級文物。1985年出土于漆橋保城圩。
這件甬鐘形制完整,器大體重,體形修長,線條流暢,敲擊鼓的中心和側面能發出雙音。甬鐘,大型編懸打擊類樂器,因舞部之上立有柄形甬柱而得名。周人尚樂,《周禮》中的“樂懸制”規定,慶典活動中,不同的樂器要懸掛于不同位置,其中鐘、磬置于左右兩列,鼓置于殿堂外向兩角。可見甬鐘是古代宮廟進行大型祭祀或宴享奏樂時必備的主流樂器。
春秋銅鉤鑃(圖2),銅質。合瓦形澆鑄,形制相同,一套三件,大小相次。器壁厚重,器身扁長。口部呈淺凹弧形,腔體橫截面呈橢圓形,下部有一長扁柄,中有一豎條狀穿。通體無紋飾。銑間距分別為20.1厘米、13.6厘米和11.2厘米,于間距分別為13.8厘米、8.9厘米和6.9厘米,通高分別為42.1厘米、27.3厘米和19.3厘米,合計重6.7千克。三級文物。1980年7月淳溪廢品站收購。
鉤鑃,又名句鑃,手持式打擊類樂器,盛行于春秋晚期至戰國時期,用于祭祀或宴樂,多為成組使用。使用時手持長柄,器口朝上,以木槌敲擊。考古發現表明,鉤鑃多出土于蘇南的寧鎮地區、浙江的寧紹平原和杭嘉湖平原等地區,具有很強的地域性,是吳越地區的典型器物。
春秋牛首紋雙耳圜底銅簋形器(圖3),銅質。橢圓口形,深腹圜底,底部有淺圈足。一圈凸弦紋將腹部一分為二:上腹部正中飾牛首紋,左右為對稱的變體云雷紋;下腹部為素面。兩側附弧形雙耳,耳上飾螳螂頭紋。橢圓形口徑最長17.8厘米、最寬14.2厘米,橢圓形底徑最長11.6厘米、最寬8.9厘米,通高15.8厘米,重20.85千克。一級文物。1984年8月顧隴鄉蘭溪大隊下劉家村吳文化土墩墓出土。
西周方格勾連紋雙耳銅簋(圖4),銅質。口沿微侈,束頸,淺鼓腹,平底,圈足。腹部飾方格狀勾連紋,兩側鑄對稱鏤空雙耳。口徑23.5厘米,底徑17.2厘米,通高6.9厘米,重870克。三級文物。1982年3月西舍廢品倉庫收購。
簋,盛食物的容器,用于祭祀和宴饗等重大場合,以偶數組合與奇數的列鼎配合使用。《周禮》規定,天子使用九鼎八簋,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元士三鼎二簋。簋以及和簋成組使用的鼎等都是禮器,在“禮不下庶人”的周代禮制中,是貴族的專屬品。
西周夔紋雙耳三足銅鼎(圖5),銅質。侈口,深腹,圜底,立耳微侈,矮獸蹄足。腹部飾六組夔紋。口徑20.5厘米,通高17.1厘米,重1.44千克。三級文物。1980年淳溪廢品站收購。
戰國雙耳弦紋三足銅鼎(圖6),銅質。斂口,鼓腹,圜底。口沿鑄兩方直耳,腹部飾一圈陽線弦紋,細高足外撇。口徑21.2厘米,通高23.3厘米,重1.9千克。三級文物。1980年淳溪廢品站收購。
銅鼎為青銅禮器中的主要食器,在新石器時代陶鼎的基礎上發展而成,是青銅器中使用時間最長的器物,專門用于盛肉,有烹煮肉食、實牲祭祀和日常燕享等各種用途。同簋的使用一樣,周代有嚴格的用鼎制度,鼎數量的多少是區分奴隸主貴族地位高低的標志。通常等級越高,使用的鼎數就越多,可以享用的肉食品也就越豐富。
春秋魚鱗紋銅提梁卣(圖7),銅質。直口,球形腹,圜底,高圈足外撇,有折邊。一周弦紋將腹部分為上、下兩等分,其間為上、下對稱的魚鱗紋。肩上有對稱的3枚乳釘,肩兩側為對稱的環形耳,以穿弧形繩紋提梁。耳下附對稱扉棱,狀若魚翅。蓋缺失。口徑14.4厘米,底徑22.5厘米,通高25.6厘米,重4.355千克。二級文物。漆橋公社一處土墩墓中出土。
周夔紋銅提梁卣(圖8),銅質。器體橢圓,直口,束頸,深垂腹,圜底,高圈足外撇,有折邊。上腹部飾一周夔紋,中間為微凸的獸面紋。腹部兩側鑄有兩條扉棱,狀若夔龍。肩部兩側附雙耳,套接直角羊首形提梁。提梁部分截斷,蓋缺失。最大口徑14.0厘米,最大足徑17.5厘米,通寬25.5厘米,通高19.0厘米。2015年高淳椏溪派出所移交。
夔紋是商周青銅器中的傳統裝飾紋樣。夔,神話中形似龍的獸名,形態近似蛇,多為一角、一足、口張開、尾上卷。銅提梁卣,即帶提梁及蓋的銅卣,最早出現在商早期,后一直沿用至西周,是古代重要的盛酒器,專用以盛放祭祀和占卜時使用的一種叫“秬鬯”的香酒,考古發現的數量很多,多在吳越地區的土墩墓中出土。
1.2 青銅兵器
《左傳》有云:“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商周時期,祭祀和戰爭是貴族階級政治和生活中的兩件大事。隨著周王室的衰落,諸侯割據,群雄逐鹿。青銅兵器是奴隸主貴族的必要軍隊裝備,生產數量龐大。作為吳楚爭霸的前沿陣地,高淳固城遺址及周邊先后出土了戈、矛、劍、刀、矢鏃等各式青銅兵器。這些青銅兵器由遠古時期的狩獵工具發展而來,有些樸素無華,有使用痕跡,屬于實戰用器;有些紋飾精美,鋒利異常,是力量和權力的象征。
春秋圭援銅戈(圖9),銅質。援前鋒尖削呈圭頭形,援體狹長,上部有一方孔。援與內的上緣呈一條直線,援上脊棱呈條狀凸起。闌側有兩縱向長方形穿,用以貫索加強戈頭與柲的連接,使之不易松落。長直內,中間有一梯形穿。通長20.4厘米,闌長12.2厘米,脊厚0.8厘米,重230克。三級文物。1989年淳溪鎮西北固村三圩地發現。
戈,商周時期常見的一種攻擊型長兵器,由戈頭、柲、柲冒和柲末的鐏構成,是我國古代特有的一種長柄冷兵器,主要用于鉤殺和啄擊敵人。因其能夠大范圍內揮擊,故具有極強的殺傷性,適用于車戰。
春秋闊葉扁菱凹骹銅矛(圖10),銅質。側刃內弧,葉基外侈,葉底圓收形成闊葉片,葉末兩側各有一穿。近骹處有傾斜的血槽。骹為凹口,分叉若燕尾。銎口為菱形。通長15.7厘米,通寬3.8厘米,通高1.3厘米,重105克。三級文物。1989年淳溪鎮西北固村三圩地發現。
中國古代兵器研究奠基人的周緯在其所著的《中國兵器史稿》中描述到:“矛為純粹刺兵,制作極為簡單,殺敵之效力頗大,故自漢以降,戈廢戟衰,而矛制獨存,今人猶復用之,其形制使然也。”矛是我國最古老的刺擊兵器之一,同戈一樣是常用的進攻型長兵器。在先秦車戰盛行之時,銅矛作為五兵之一,與弓箭、戈、戟和盾等配合使用,在作戰中發揮重要作用。
春秋斜從薄格扁莖無箍銅劍(圖11),銅質。鋒尖,劍身中部起脊,菱形劍格,扁柄莖,莖上飾兩道凸棱,圓形柄首內凹。通長38.2厘米,首徑3.9厘米,身寬3.6厘米,脊厚0.9厘米,重360克。三級文物。1979年磚墻鄉征集,石臼湖邊發現。
戰國夔紋斜從厚格圓莖有箍銅劍(圖12),銅質。柳葉形劍身,雙面刃,刃部鋒利。兩道凸棱將劍身、格及莖分隔。從前鋒至劍身前端起一道脊棱,兩側飾對稱的夔紋,從部內凹,飾目雷紋,劍身背面紋飾亦相同。橢圓形扁格,兩側厚中間薄,圓莖,莖部首尾有兩道箍,莖上飾云雷紋和獸面紋。圓形柄首內凹。通長30.7厘米,首徑2.8厘米,身寬3.4厘米,脊厚0.8厘米,重225克。二級文物。1987年鳳山鄉石臼湖邊出土。
吳、越是我國最早鑄青銅劍的地區之一。劍屬短兵,為古代貴族和戰士隨身佩帶用以自衛防身進行格斗的兵器,由劍身和劍把兩部分組成,可斬可刺,同時也是身份等級的象征。
戰國三角形刃銅矢鏃(圖13),銅質。錐形頭,三棱形鏃身,刃橫截面呈三角形,脊較短,鋌細長。通長9.3厘米,通寬0.7厘米,通高0.6厘米,重80克。三級文物。1974年固城廢品站收購。
矢鏃為一種射遠器,又稱“箭”“矢”“摘”等,通過強弓勁弩發射。最初為無鋌的形制,后為使箭在飛行中保持平衡,提高穿透力和殺傷力,發展為有鋌,并流行了較長時期。
1.3 青銅農具
高淳土壤肥沃,物阜民豐,素有“魚米之鄉”的美譽,是適宜人類居住和農業生產的寶地。高淳地區稻作農業源遠流長。考古發現表明,早在6000多年前,薛城地區就已經有人工種植水稻的先例。東周時期,吳越地區開始廣泛使用銅制農具。高淳出土的古代農具有用于掘地刨土的?、鍤和鏟,用于耕作鋤草的鋤和耨,還有用于收割糧食使用的铚和鐮等,種類各異,凝結著古人的勤勞與智慧,表明春秋戰國時期高淳的農業生產已經由刀耕火種向精耕細作發展。
春秋銅?(圖14),銅質。長條形,刃部窄而銎口寬,體大而厚重。弧形雙面刃,側角外侈。長方銎,口沿有兩道凸起的圈箍,便于安裝曲折形木柄,使銎口不易開裂。通長4.6厘米,通寬3.5厘米,通高11.1厘米,重245克。三級文物。1984年8月顧隴鄉出土。
銅?,又稱銅斧或銅斤,橫柄式農具。《說文》:“?,田器也。”?的造型或淵源于新石器時代狹窄厚鈍的石斧或石錛,是用于刨地破土、墾荒造田的工具。
春秋銅鍤(圖15),銅質。方折形凹口,寬體式銎,平直雙面刃。器身短而寬,側面呈等腰三角形。使用時將刃口套在木板前端,用一條直柄與木板后部相連。雙手握柄,腳蹬鍤的肩部使其插入土中,再通過扳動手柄將土層剝離。通長10.1厘米,通寬2.0厘米,通高10.9厘米,重385克。三級文物。1982年西舍廢品倉庫收購。
《釋名·釋器用》:“鍤,插也。插地起土也。”鍤,又作“臿”,是古代插地起土、開溝做垅的挖土工具。銅鍤是由新石器時代的發土工具木耜演變而來的。《韓非子·五蠹》:“禹之王天下也,身執耒臿,以為民先。”故鍤的出現可能在夏代或更早的時候。
戰國銅鏟(圖16),銅質。“凸”字形,雙面刃,兩端微翹。內空,側面呈楔形,銎管末端一面鑄有兩道凸起的棱紋,銎口為長方形,內可裝直木柄。通長7.9厘米,通寬2.4厘米,通高8.4厘米,重110克。三級文物。1982年西舍廢品倉庫收購。
銅鏟,古代松土、除草和播種的農具。從器型來看,銅鏟應由石器時代的有肩石鏟演變而來,從商代一直沿用到戰國。
戰國銅鋤(圖15),銅質。四角束腰形,三面內凹,弧形單面刃,背面微鼓,底面平整,半月形銎口以納柄。該銅鋤形制似鉞,在高淳地區極為少見。通長10.5厘米,通寬2.1厘米,通高11.0厘米,重215克。三級文物。1982年3月西舍廢品倉庫收購。
《釋名》:“鋤,助也,去穢助苗長也。”銅鋤是古代除草、間鑿及松碎表土的農器。鋤出現于西周,到戰國時仍在沿用。
戰國銅犁鏵(圖18),銅質。頭部呈V字形,兩翼開單面刃,背面向上拱起,束腰,中空,平底,正反面有圓形對穿孔,用于固柄。尾部銎口為半圓形。通長9.2厘米,通寬2.7厘米,通高10.5厘米,重260克。三級文物。1985年保勝鄉固城湖畔出土。
銅犁鏵,用于翻土的農具。長江下游地區是我國犁耕的起源地之一。銅犁由新石器時代的石犁發展而來,戰國秦漢時被鐵犁取代。犁的出現為牛耕提供了條件,使農業生產效率大大提高。
3 結語
文物是歷史的見證者,是前人留給我們的珍貴資料。作為國之重器的周代青銅器,是研究周人政治制度、經濟制度和生活方式的重要實物。甬鐘和鉤鑃造型優美、工藝精湛,為春秋樂器中的佳品,對研究吳越樂器禮制體系和音樂考古具有重要意義。斜從薄格扁莖無箍銅劍、三角形刃銅矢鏃、闊葉扁菱凹骹銅矛等是長江中下游地區東周兵器的典型代表,反映了當時高淳地區的戰爭狀態和兵器情況,極具地域特色。農具數量之多、品種之全,說明東周時期高淳青銅資源豐富,農業生產水平較高。這些青銅器是高淳兩周時期禮樂昌盛、戰火紛飛、農業發達的有力佐證,具有鮮明的地方色彩。隨著歷史潮流的更替,到了戰國晚期,冶鐵技術不斷提高,青銅器逐步走下神壇,被鐵器取代,但仍在百姓的日用器皿上展現著美麗的余暉。■
參考文獻
[1]馬承源.中國青銅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2]謝娟.大楚雄風——館藏楚系青銅器賞鑒[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