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登欣 任小行
摘 要:徐之才,北齊名醫,《北齊書》《北史》有傳,其他文獻亦多著錄。然而,由于相關記述多有相左之處,故其籍貫問題至今仍有爭議。作者以《徐之才墓志》為基本材料,綜合其他有關文獻,對其祖籍、寓居地及最終編籍地試作考釋。
關鍵詞:徐之才;祖籍;寓居地;最終編籍地;考釋
徐之才墓志并蓋,北齊武平三年(572)十一月刻。1912年于河北磁縣出土,現藏于沈陽博物館。正書,46行,每行46字,書法鑲麗。蓋陽文篆書“齊故司徒公西陽王徐君志銘”12字,趙超輯入《漢魏南北朝墓志匯編》[1]一書。
徐之才,北齊名醫,《北齊書》《北史》有傳,其他文獻亦多著錄。然而,由于相關記述多有相左之處,故其籍貫問題至今仍有爭議。令人驚喜的是《徐之才墓志》對此問題的敘述相對詳實,對于弄清他的祖籍、寓居地、最終編籍及徐之才家族的遷徙史都有著極大的幫助。自該墓志出土以來,學界對此雖有關注,但因對《徐之才傳》之外的有關文獻、特別是近些年出土的其家人的墓志重視不夠,以致有關徐之才籍貫的問題至今沒能得到很好的解決。筆者查閱有關資料,試作考釋。
1 文獻對徐之才籍貫的記載
《北齊書·徐之才傳》:“徐之才,丹陽人也。父雄,事南齊,位蘭陵太守,以醫術為江左所稱……和士開欲依次轉進,以之才附籍兗州,即是本屬,遂奏附除刺史,以胡長仁為右仆射……弟之范,亦醫術見知,位太常卿,特聽襲之才爵西陽王。入周,授儀同大將軍。開皇中卒。”[2]
《北史·徐之才傳》有關記載與《北齊書》同,不錄[3]。《北史·徐謇傳》云:“徐謇,字成伯,丹陽人也,家本東莞。與兄文伯等皆善醫藥。謇因至青州,慕容白曜平東陽,獲之,送京師……成伯孫之才,孝昌初,為蕭衍豫章王蕭綜北府主簿……乃下詔褒美,以謇為大鴻臚卿,金鄉縣伯。”[4]
《南史·張邵傳》:“融與東海徐文伯兄弟厚。文伯字德秀,濮陽太守熙曾孫也。”[5]
《元和姓纂·東陽徐氏》:“偃王之后。漢徐衡徙高平,孫饒又徙東陽,七代至融。融五代孫之才、之范,并北齊有傳,繼封西陽王。之才,官至尚書令。孫師順,唐勝州總管高平公。”[6]
張太素《齊書》:“徐之才,金紫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尚書令、西陽郡王,字士茂,高平金鄉人。幼而俊發,酬應如響,善醫,有機辯。武明皇太后不豫,之才奉藥立愈。肅宗召與同坐,令皇太子拜之,贈帛千段、錦四百疋、車馬衣服、上利田園千畝。”[7]
康熙七年《江寧府志·人物傳·方技》:“南北朝徐文伯,字德秀。丹陽人。太守熙曾孫。”[8]
《沂水縣志·徐謇傳》:“徐謇,東莞人,字成伯,與兄文伯皆善醫藥。慕容白曜平東陽獲之,表送京師。”[9]
《重修莒志·徐謇·徐之才傳》:“徐謇,字成伯,東莞人,徙丹陽,與兄文伯等皆善醫藥。謇因至青州,慕容白曜平東陽,獲之,送京師。”[10]
《隋儀同三司徐公(之范)墓志》:“公諱之范,字孝規,東莞姑幕人。漢太尉防之后,十二世祖饒,漢郁林太守。屬漢魏糾紛,避地江表,居東陽之太末……祖徐文伯,宋給事黃門侍郎、散騎常侍、東莞蘭陵太山三郡太守,陳登湖海,氣重金陵之地,許詢風月,聲高紫蓋之鄉……公以長兄齊尚書令西陽王之才先在北朝,爰軫同巢,乃歸樂國……粵以開皇四年歲在甲辰十二月己丑朔二日庚寅還葬金鄉縣都鄉節義里英山之西。”[11]
《大唐魯王故友漢王府故司馬徐君(謩)墓志銘并序》:“君諱謩,字師謩,兗州高平人,帝顓頊之裔也。燮理陰陽,司空績宣于漢室;輯寧華岳,使君功著于晉朝。豈止晦跡山泉,屢被弓旌之禮;藏真巖藪,頻加束帛之賁。祖之才,尚書令、西陽郡王……葬于袞州任城縣黃山鄉定丘里范山之右。”[12]
2 徐之才墓志摘錄
徐之才的墓志摘錄如下:
王諱之才,字士茂,東莞姑幕人。夫媯姜肇族,子姒命宗,近取諸身,遙取諸物。曰若君王之得姓也。高陽斯降,奄宅徐方,□土開家,秉珪承國……十二世祖饒,漢郁林太守。屬陳圣陵遲,當涂駁雜,黃車受命,紫蓋程符,自他有耀,故世居江表。大父文伯,梁散騎常侍。映三春之華,挺九秋之實。多能多藝,舉世知名。考雄,不幸早卒,終于員外散騎侍郎。龍駒千里,鳳子一毛,遺言余跡,不沒天地。
……魏安豊王擁旄彭泗,恤刑新國,利獲顧榮,深期關羽。既而鋒穎斯脫,皋澤有聞,爰發紫泥,言登絳闕。衣裾滿席,車騎填門,傾洛相招,喧動時俗。乃除散騎常侍在員外,尋□尚藥典御。曹嘉此選,本藉先代之資;任愷茲班,實愧他山之舉。但以分環有日,尋箭無期,痛結當歸,悲纏銜□,頻表還南,辭自懇到。朝廷求忠于孝,弗遂斯請。明年轉通直散騎常侍,加安東將軍銀青光祿大夫……先是編籍高平,故加兗州大中正。江彪斷議,豈曰能賢;荀勖品題,曾何足算。四年,遷左仆射,尋加特進,仍除使持節都督兗州諸軍事袞州刺史。給鐃吹一部。表率濟河,導德鄉邑,袞露華蟲,笳吟芳樹,衣錦之游,于是乎在。五年征詣晉陽,徙食兗州高平郡干,又為兗州大中正。武平元年,除尚書左仆射。二年,遷尚書令,封西陽郡王,食邑二千戶[13]。
3 考釋
3.1 源出顓頊,為徐偃王之后
墓志云:“夫媯姜肇族,子姒命宗,近取諸身,遙取諸物。曰若君王之得姓也。高陽斯降,奄宅徐方,□土開家,秉珪承國。”“高陽”即顓頊。大意是說,徐之才的徐氏源出顓頊,為徐偃王之后。《元和姓纂》:“顓頊之后,嬴姓。伯益之子,夏時受封于徐,至偃王為楚所滅,以國為氏。”[14]《廣韻》:“徐,顓頊之后。春秋時徐偃王假行仁義,為楚文王所滅。其后世焉,出東海、高平、東莞、瑯琊、濮陽五望。”[15]《大唐魯王故友漢王府故司馬徐君(謩)墓志銘并序》亦云:“帝顓頊之裔也”。《元和姓纂·東陽徐氏》云:“偃王之后。”
3.2 祖籍“東莞姑幕”
墓志云:“王諱之才,字士茂,東莞姑幕人。”關于“東莞姑幕”,周一良先生《魏晉南北朝札記》“徐之才傳”條曰:“當是舉其南渡前之舊貫。東莞姑幕之徐氏,晉宋間有徐邈、徐廣。”[16]徐之范是徐之才胞弟,其墓志(即《隋儀同三司徐公(之范)墓志》,下簡稱《徐之范墓志》)亦云:“公諱之范,字孝規,東莞姑幕人。”另外,《北史》《沂水縣志》《重修莒志》均云徐之才祖父徐謇為東莞人或家本東莞。故徐之才的祖籍為東莞姑幕,應無爭議。
姑幕,漢置姑幕縣,屬瑯琊國。姑幕縣城遺址在今諸城縣西北境內,或云,在今安丘縣城南35千米石埠子鄉境內。前燕時期,姑幕縣屬城陽郡,晉屬城陽國,劉宋時期無姑幕縣,后魏復置姑幕縣。高齊時期省姑幕入東莞縣[17]。
3.3 先輩“遷居江表”
墓志云:“十二世祖饒,漢郁林太守……故世居江表。”可知,徐之才先輩自十二世祖饒便遷居江表,并長期定居下來。《徐之范墓志》對其遷徙之事記載略同:“漢太尉防之后,十二世祖饒,漢郁林太守。屬漢魏糾紛,避地江表。”但指明了當時遷居的具體地點為“東陽之太末”。太末,春秋時期,越姑蔑地;漢置太末縣,屬會稽郡;東漢屬揚州會稽郡;晉屬揚州東陽郡;齊因之;隋省入金華;唐改置龍丘[18]。《元和姓纂·東陽徐氏》亦云“饒徙東陽”。《南齊書·褚淵傳》則記“時東陽徐嗣,醫術妙”[19]。故《元和姓纂》稱徐之才家族為“東陽徐氏”。
不過,《元和姓纂·東陽徐氏》還指出,在徐饒之前,徐氏還遷居過高平,“偃王之后。漢徐衡徙高平”。高平,《魏書·地形志》記載:“高平,二漢屬山陽,晉屬。前漢橐也,后漢章帝更名。”[20]乾隆《金鄉縣志》:“橐城,在縣東北境。漢縣,屬山陽郡。高帝封陳錯為橐侯。王莽改曰高平,以邑高平山得名。后漢因之。”[21]今甘肅固原在漢代亦有高平,寧夏百科全書編纂委員會編《寧夏百科全書》有:高平,“西漢元鼎三年(前114年)置,為安定郡治,治高平城,即今固原縣城關。新莽曾一度更名為鋪睦縣。東漢復舊。三國魏縣廢。”[22]此次遷徙,其他古籍及徐氏墓志鮮有記載,尚待考證。
《徐之才傳》云:“徐之才,丹陽人也。”《北史·徐謇傳》:“徐謇,字成伯,丹陽人也,家本東莞。與兄文伯等皆善醫藥。”可知,徐之才家族后來由“東陽太末”又遷居到“丹陽”。《三國會要》:“丹陽郡,領縣十六:建業、丹陽、蕪湖、永平、句容、宛陵、宣城、陵陽、安吳、臨城、石城、涇、春谷、廣德、寧國、懷安。”[23]《南齊書》卷十:“揚州,領郡有:丹陽、會稽、吳興、東陽、新安等。”[24]
因此,后世又有“丹陽徐氏”之說。令人不解的是,對于此次遷徙,徐之才及其親人墓志中,只字未提。
3.4 最終“編籍高平”
墓志云:“魏安豊王擁旄彭泗,恤刑新國,利獲顧榮,深期關羽……魏聽綜收斂僚屬,乃訪之才在彭泗,啟魏帝云:‘之才大善醫術,兼有機辯。詔征之才。”此段文字說的是徐之才被俘之事,與《徐之才傳》記載相同。
墓志又載,徐之才入北后,“編籍高平”,并被授予向朝廷舉薦本地人才的“兗州大中正”職位。這與《徐之才傳》“以之才附籍兗州,即是本屬,遂奏附除刺史”及《大唐魯王故友漢王府故司馬徐君墓志銘并序》“君諱謩,字師謩,兗州高平人……祖之才,尚書令西陽郡王”的記載相應。此“高平”指兗州所轄高平郡。唐敏等編《山東省古地名辭典》:“劉宋永初元年(420)廢晉高平國,改置高平郡,屬兗州。治高平,領高平、方與、金鄉、巨野、平陽、亢父六縣。后魏將巨野、亢父兩縣劃入任城郡。高齊天寶七年(556)移高平郡治任城(任城郡移治魯縣)。”[25]
徐謩葬于兗州任城縣黃山鄉定丘里范山之右,但在隋代之前,徐氏所居之地卻屬金鄉縣。清杜文瀾《古謠諺·卷二十九·大鼎山前十八冢,末末東頭范巨卿》:“范山,在嘉祥縣南,相傳范巨卿家其下,巨卿墓在大鼎山前,距此山十里,今湮沒,墓碑移至州學內。”[26]《魏書·地形志》:“金鄉后漢屬山陽,晉屬(高平國)。有金鄉山、范巨卿冢碑。”[27]《徐之范墓志》:“開皇四年歲在甲辰十二月乙丑朔二日庚寅,還葬金鄉縣都鄉節義里英山之西。”故張太素《齊書》語:“徐之才,字士茂,高平金鄉人也。”
3.5 “編籍高平”緣由之推測
徐之才、徐之范兄弟定居金鄉,可能與其叔祖徐謇有關。據《北史·徐謇傳》記載,徐謇亦是被北人捕獲的,“因至青州,慕容白曜平東陽獲之,表送京師”;后因“救攝危篤之功”,被封為“金鄉縣伯”。徐謇很可能在致仕后,即以封地金鄉為歸宿地。北朝時期的申道生,就是因晉封“金鄉縣侯”,而“子孫家焉”的[28]。
3.6 關于“東海”
對于《南史·張邵傳》提到的“東海徐文伯”,其他相關文獻并未論及。周一良先生認為,“疑《南史》‘東海徐文伯之‘海字乃‘莞字之誤。東莞、東海非一事,東海僑于京口,屬南徐州晉陵郡;東莞徐氏亦有家于京口者,文伯一支則居丹陽,屬揚州,不可牽合為一”[29]。筆者亦認為,《南史》記載應屬于訛誤,“海”除了可能為“莞”字之誤外,還可能為“陽”字之訛,《南齊書》:“時東陽徐嗣,醫術妙。”■
參考文獻
[1][13]趙超.漢魏南北朝墓志匯編[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
[2](唐)李百藥.北齊書·徐之才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2.
[3](唐)李延壽.北史·徐之才傳[M].北京:中華書局,2008.
[4](唐)李延壽.北史·徐謇傳[M].北京:中華書局,2008.
[5](唐)李延壽.南史·張邵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5.
[6][14](唐)林寶撰.元和姓纂[M].岑仲勉,校記.北京:中華書局,1994.
[7](宋)張杲.醫說[M].王旭光,張宏,校注.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9.
[8](清)陳開虞.江寧府志·人物傳·方技[M].清康熙七年(1668)刻本.
[9][10]臨沂地區衛生局,中華全國中醫學會山東臨沂分會.臨沂地區中醫藥志[M].1982.
[11][12]李恒法,解華英.濟寧歷代墓志銘[M].濟南:齊魯書社,2011.
[15]陳彭年,丘雍.大宋重修廣韻[M].1008.
[16][29]周一良.魏晉南北朝史札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5.
[17]唐敏等.山東省古地名辭典[M].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1993.
[18]段木干.中外地名大辭典[M].北京:人文出版社,1981.
[19](南朝梁)蕭子顯.南齊書·褚淵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2.
[20][27](北齊)魏收.魏書·地形志[M].北京:中華書局,1997.
[21](清)王天秀.金鄉縣志[M].(清)孫巽,纂.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刻本.
[22]寧夏百科全書編纂委員會編.寧夏百科全書[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8.
[23](清)錢儀吉.三國會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24](南朝梁)蕭子顯.南齊書·卷十[M].北京:中華書局,1972.
[25]葉圭綬.續山東考古錄[M].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1997.
[26]王樹山.古今俗語集成(第一卷)[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
[28]侯旭東.北魏申洪之墓志考釋[M]//吉林大學感知研究所.“1-6世紀中國北方邊疆·民族·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