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若新

摘 要:博物館是文物保藏、研究、展陳的重要載體,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需求的重要陣地,博物館的消防安全管理成敗關乎文物的安危。將基層社會治理過程中卓有成效的“全科網格化管理”模式應用于博物館的消防安全管理中,將會極大程度地消除物和人的不安全因素,對做好博物館的消防安全工作具有積極意義。
關鍵詞:博物館;全科網格化;消防安全;管理
博物館的靈魂是文物,文物是民族智慧的結晶,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復制性,博物館的消防安全管理成敗關乎文物的安危。借鑒“全科網格化管理”能夠使博物館方便、高效地消除人為不安全因素,這種消防安全管理手段還是十分必要的。
1 全科網格化管理釋義
全科網格化管理是基層社會治理的創新性舉措,它整合原有各職能部門的APP,借助移動終端形成信息共享共見平臺,通過專、兼職網格隊員在各自負責管理的“網格化”區域內進行基礎信息的采集、社情民意的收集、安全隱患巡查、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和法律政策宣傳等,將所得信息、圖片實時上傳到平臺,實現信息掌握到位、矛盾化解到位、治安防控到位、便民服務到位。全科網格化管理最大的優勢是加強了信息的互通互聯,將劃分成網格區域內的人、地、物、事、組織有機統一,改變以往“基層看得見管不了”“職能部門管得了看不見”的問題,同時平臺會督促相關部門限時解決上傳問題,把工作重心從治標轉向治本,從事后救急轉向源頭治理,從被動應對問題轉向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升了管理效果。
2 博物館全科網格化消防安全管理的可行性
2.1 技術層面
全科網格建設以視頻監控、定位位置信息、手機APP、大數據平臺等數字化、信息化的管理系統作為技術支持,移動終端主要是智能手機,在現有的技術條件下完全可以實現,特別是伴隨著5G網絡的普及應用,信息的傳遞和處理將更加便捷、高效。
2.2 網格劃分
博物館的網格可以按照空間位置和重要程度兩個標準劃分,在空間上可以將每一層展廳劃分成若干個網格,同時也可以將一個大網格內的重要展覽或展柜區域再細化成多個網格,總之劃分的網格越小,消防管理的區域就越小,管理就越細致,相較于一個社區或街道的面積,在博物館的區域內劃分網格還是比較方便的。
2.3 運營成本
目前絕大多數博物館都已實現無線網絡覆蓋,移動終端是幾乎人手一部的智能手機,專職網格員職責可以由博物館的專職消防管理人員和專職消防人員承擔,兼職網格員可以由博物館其他工作人員擔任,唯一需要投入的是開發網格化消防安全管理APP。
3 博物館火災的特點和我國博物館消防安全工作面臨的主要問題
在近五年國內外博物館火災情況統計中(表1),已知火災原因的6起,電氣線路原因和人為操作不當5起,占比83.33%,自然災害1起,占比16.67%;已知火災發生時開閉館狀態的10起,開館2起,占比20%,閉館8起,占比80%;已知火災發生時間的8起,夜間(晚6時以后)5起,占比62.5%,白天3起,占比37.5%;已知由電氣線路引起的4起火災中發生在夜間(晚6時以后)的3起,占比75%,發生在白天的1起,占比25%。由此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博物館一旦發生火災,損失將是不可估量的!博物館火災的發生原因主要是由于電氣線路老化、用電負荷過載和人為不當行為。閉館期間比開館期間發生火災的概率大,夜間比白天發生火災的概率大,電氣線路引起的火災在夜晚發生的概率遠高于在白天發生的概率。這與我們固有的思維模式似乎有些偏差,通常我們認為白天場館運行時用電設備相對夜晚要多,用電負荷也相對大,夜晚大多數用電設備已關閉,用電負荷降低。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夜間只要沒有徹底切斷電源就有發生電氣線路火災的可能性,并且夜間值班人員很少,一旦疏于值守、巡查,發生火災的概率反而會增大。
2018年9月以來,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消防、文化和文物部門對7.13萬所博物館、文物建筑單位進行了消防安全檢查,共發現火災隱患10.1萬余處,目前已整改9.3萬余處。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①未按規定規范、足額配備消防設備設施、疏散指示標識。
②已有消防設備設施、器材因維護保養不當而造成遺失、老化、損壞、故障、失效。
③違規占用消防通道,存放易燃物品或影響人員疏散逃生、滅火救援的雜物,違規使用明火、大功率電器,私拉亂接電線。
④沒有配備專、兼職消防隊員或數量不足。
⑤場館施工改造未按規定使用防火材料,電氣線路鋪設不規范。
⑥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應急預案缺失或不健全,消防安全責任制落實不到位,日常巡查、專項檢查不到位。
⑦未按規定對員工按時、足額開展崗前消防安全培訓,以及組織撲救初起火災、疏散逃生演練。
這些問題的產生有博物館經費緊張、館舍陳舊的客觀原因,即物的不安全因素,但主要還是管理不到位,缺乏消防安全意識、麻痹大意,消防安全責任落實不明確,歸根結底是人的不安全因素。
4 博物館全科網格化消防安全管理的實施
①充分體現“全科”。全科可以理解成綜合的、多能的、多方協調合作的,全科網格化消防安全管理的本質是全員參與、消防安全隱患實時上傳、隱患問題限時整改。博物館的工作人員雖然各有分工、各司其職,但對于消防安全工作絕對不能采取“事不關己”的態度。通過全科網格化消防管理APP,可以使員工發現消防安全隱患時能及時拍照上傳,這樣既方便又節省了時間,可以提高員工參與消防工作的熱情,同時所有上傳的問題都擺在明面上,讓管理者心中有數,讓所有參與者共同監督,在最短的時間內消除隱患。
②以網格為抓手,細化消防安全責任制。將博物館劃分成“網格”,目的就是要突出網格中人的責任。對于各自負責的網格是否按時進行了巡查、是否進行了專項檢查、是否建立了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和培訓制度……以往檢查這些工作是否落實只能查看紙質記錄,如今通過全科網格化消防安全管理APP就可以實現隨時查詢、觀看網格員責任的落實情況,做到常態化的監督。
5 博物館全科網格化消防安全管理的預期效果
①實現從“被動”向“主動”的轉變。借助博物館全科網格化消防安全管理手段從原來“檢查我的工作區域有什么消防安全隱患”到“我先自己檢查有沒有消防安全隱患”,增強每一個博物館人對消防工作的認同感、歸屬感、參與感,對消防安全工作形成“人人身上有擔子,人人身上有責任”的局面。
②實現從“單一”向“協同”的轉變。借助博物館全科網格化消防安全管理手段,實現從消防安全責任人專人專管到消防安全責任人與所有網格員協同共管,增加探查火患的“眼睛”,對火災隱患做到第一時間發現、第一時間上報、第一時間處置。
③實現從“分散”向“集中”的轉變。借助博物館全科網格化消防安全管理手段,將消防安全工作中發現的問題集中在一個平臺上,使一類有共性的問題能夠一次性地同時解決,再歸納出哪些是偶發性問題,哪些是經常發生的問題,以做好相應的應對措施。
6 結語
“隱患險于明火,防范勝于救災”,消防工作貫徹“預防為主,防消結合”的方針,博物館的消防安全工作更要以防為主,在消除博物館中物的不安全因素的同時,采用全科網格化消防安全管理手段,最大限度地提高博物館人對消防安全工作的重視程度和熱情程度,對于消除博物館消防安全工作中人的不安全因素具有積極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杜梅.淺析博物館火災危害性及其對策[J].安防科技,2007(2):75.
[2]王曉明.現代化博物館消防安全管理體系探討[J].山西建筑,201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