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技術的進步,為美好生活創造了巨大空間。然而,AI換臉風波、人臉數據公開售賣、大數據公司濫用用戶隱私等個人信息保護難題,也成為互聯網時代民事權利保護的一大痛點。為了更好趨利避害,就要更好保護個人信息安全。
應當明確,技術創新和法律供給對于個人信息保護而言,猶如鳥之雙翼、車之雙輪,缺一不可。
一方面,欠缺法律保障的技術創新是盲目的。但算法決策中相關指標的選擇和賦值,都是人為設定的,算法的設計者不可避免地將基于自己立場的主觀價值注入算法中,從而使“敏感個人信息”的范圍發生偏離,進而影響“禁止收集敏感個人信息”指令的實際執行,直接危及個人信息的保護。
另一方面,欠缺技術支撐的法律供給是空洞的。我國涉及個人信息保護的立法和司法解釋已經初具規模,比如網絡安全法、關于審理利用信息網絡侵害人身權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等。而民法典人格權編草案中,也有一章的內容專門規定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可以說,在個人信息保護方面,我們的法律供給并非不足。
總之,我們既要善于利用技術創新的紅利,讓技術成為法律調控范圍內的利器;也要充分發揮法律制度的價值,讓法律成為技術可行基礎上的善法。唯有如此,個人信息的保護水平才能更上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