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明蚌
為了強調某種意思,突出某種情感,特意重復使用某些詞語、句子或者段落等,在修辭學上叫“反復”。文藝創作中,反復也是一種表現手法。滿震先生的微型小說集《夜色多么好》有多篇運用這種手法,試舉例賞析。
《我是一只兔子》的主人公小胡,進機關已經五六年了,一直是個普通的科員,他想弄個副科長、副主任當當,每到年關總想著給局長送禮。作品是這樣描述的:
……(小胡)立馬打電話讓家人從鄉下送來兩只兔子。局長見了兔子說:“野兔,是好東西。謝謝了。”見局長蠻高興的,小胡也蠻高興的。小胡一高興,心里就活動起來:……這回要是給局長留下個好印象,沒準就能提個科室副科長、副主任什么的。一年過去了,科員小胡還是普通科員……
這樣的描述,在短短的全篇中竟出現了三次,每次情節相似,語言相近,可謂之“反復”。只是開始的“兩只兔子”后面分別改為“四只”,“外加兩只野雞”。作品就在看似雷同的重復中,一步步向高潮逼近。小胡的禮逐年加重,升遷的欲望亦逐年增強;而局長只管收禮,一次次點頭贊許,其貪婪冷漠一貫如是。兩個人的形象通過“反復”得到強化,蘊藏在背后的主題也漸漸明朗起來。后來,小胡經朋友提醒,明白了自己在局長心目中的地位:無足輕重,可有可無。一如年三十的兔子,連續三年送的野兔、野雞都打了水漂,作品達到了高潮;由于有前面的“反復”做鋪墊,小胡和局長的性格至此完整而生動地展現出來。這就是反復的藝術。
再看《蕭科長的成功策略》。“局長,我想跟你匯報思想……”,在全篇中出現三次,是作者刻意為之的句式句型甚至詞匯的重復。這似乎有些單調,但就是這看似單調的重復把死皮賴臉、天天陪著局長要求提拔的蕭科長的形象寫透了。作品內涵也在蕭科長“匯報”的重復中不斷加深,讀者不禁要問:既然蕭科長和局務會都認為其“工作能力,工作業績皆很出色”,那么為什么“十幾年一直沒有上個臺階”?作品的題旨和意境就在這反復中步步展開,層層深化,引起讀者的思考。而《自來水嘩嘩地流》通過機關大院內三個局給周縣長匯報材料的重復,其大同小異的語言的嫻熟運用,把機關單位互相扯皮推諉、公文旅行、文牘誤事的作風徹底揭露出來了。《朋友說得在理》一篇題目上的六個字在全文中就重復出現了五次,分清了“我”拜訪局長的層次,寫出了“我”每次的不同心態。

作者運用反復,還注意突顯其“差別”。《趙一的秘密》重復部分顯示泄密的過程,而差別,“錢二、孫三、李四、周五……”則顯示泄密的范圍,二者相輔相成。《托人辦事》全文八節。前四節寫“托人”,后四節寫“搞定”。前后兩部分都運用了反復,但每次都有細微的差別。前四次的差別在于:寫朋友職業,開始是“做小生意的”,以后逐漸變為“做生意的老板”,“開公司的老板”,最后竟然成為“大公司的老總”;寫朋友的經濟條件,開始“不是很好”,以后逐漸變為“經濟條件不錯”,“有經濟實力”,最后竟然是“經濟實力很強”;寫朋友出手花錢,開始是十分勉強的“該花的錢總得花”,以后逐漸變為“該花的錢盡管花”,“出手也大方”,最后竟然是“花多少錢都不在乎”。后四次的差別在于:打點費從“兩萬”攀升到“三萬”、“四萬”,最后一直到“五萬”,總數當然也水漲船高,從“七萬”攀升到“八萬”、“九萬”,最后一直到“十萬”。縱觀全文,前面的“托人”后面的“搞定”,重復部分寫出了在所難免的事,是人間的“常態”;而“差別”,則突顯了“病態”。為朋友辦事,如此層層加碼,還有什么“誠信”可言?
組稿人:滿震
責任編輯:陸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