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友軍
摘 要: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教育回歸生活”得到更多的認可和重視。生活化教學理念強調教學本質和生活實際的關系,教學內容來源于生活,教學目標也是更好地指導生活。生活實踐是學生一切思維發展的基礎,這對于學生的興趣激發以及能力培養都有重要的意義。本文將圍繞著生活化教學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的應用問題展開簡要的分析論述。
關鍵詞:生活化教學;初中思想品德
思想品德是對學生進行德育培養的重要途徑,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身價值觀,更好地參與社會生活和集體生活,實現良好地人生發展與成長。這就在客觀上強調了學生必須關注生活,獲得良好的生活認知,才能實現更好參與生活的目的。基于此,教師需要深入研究生活化教學,結合教學實際尋求進行靈活運用,切實提高教學質量,高效完成教學目標。
一、進行生活化情境創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生都是充滿情感的,有思維意識的行為個體。興趣是他們自覺、主動投入學習活動的內在驅動力。興趣激發是實現教學效果事半功倍的必然途徑。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學內容理論化和枯燥化的特點明顯,很難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傳統的教學活動中,由于受到嚴重的應試思維影響,生活化教學被棄之不用,教師只會用理論灌輸式的模式讓學生進行死記硬背,嚴重打擊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效果。基于此,教師可以將教學內容具體化和形象化,借助生活化情境的創設,豐富學生的感官感受和直觀情感體驗,從而實現學習興趣的有效激發。
比如在感受共和國巨變的學習活動中,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當地的實際情況,從家居環境、交通工具、生活物件等方面展開引導,豐富學生的感官認知,明確祖國變化和家鄉變化是一體的概念,從而能夠從日常生活表現中對綜合國力等內容產生探究學習的興趣。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課前進行相關資料的搜集工作,聽爺爺奶奶講故事,進行舊事物的搜集整理,實現動手動腦的全面參與,全面感受到生活的變遷和發展,從而產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習能力。
二、運用生活化教學素材,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
由于學生思維能力和學習能力有限,在一些理論知識的學習活動中經常會遇到理解上的困難。如果只是進行死記硬背,學生根本無法進行靈活運用,也無法實現有效指導生活實踐的目的。而且這個階段的學生,自我意識開始覺醒,對簡單的說教行為并不接受,需要有理有據的事實支撐。實踐是一切理論知識的來源。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提供一些生活案例,讓學生進行解讀和分析,從而實現感性認知到理性認知的逐步發展,提升理解能力和學習效果。? ? 比如科教興國知識的學習活動中,學生們對創新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教師可以列舉生活中手機的更新換代,民族品牌和國外品牌的激烈競爭,引導學生意識到沒有創新發展就會受制于人,最后被淘汰。從企業到國家,這都是一樣的道理,社會發展需要科技進步,科技進步的本質就是創新。通過這樣形象、具體的案例解析,學生對這部分內容的理解能力得到提升,同時在潛移默化中也實現了良好的情感目標培養,強化國家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更加努力地投入到學習活動當中。
三、進行生活化活動評價,深化學生的學習效果
課堂評價也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環節,它可以對學生的思維意識和行為實踐產生指導作用。在傳統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有的直接忽視課堂評價,有的也只是從教學內容等單一角度進行評價,沒有發揮全面的指導作用。所以,教師可以從生活化的角度進行評價,全面深化學生的學習效果。
比如在教學內容結束之后,教師可以對其中學生的所展現出來的生活態度進行評價,引導他們樹立熱愛生活的積極態度。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將課堂中的合作精神拓展到生活的其他方面,更好地指導生活實踐。總之,教師要做到教學評價的多元化和生活化,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都能夠以積極的態度參與到生活學習當中。
四、設計生活化作業活動,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作業是學生進行知識鞏固,深化學習效果的重要途徑。在傳統的教學活動中,教師習慣讓學生通過重復的做題來到深化記憶的目的,給學生造成嚴重的作業負擔,而且無法達到高效率的作業效果。德育落實到生活實踐,才能充分發揮其教學價值。因此,教師要設計生活化的作業活動,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進步。
比如在可持續發展的學習活動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社區調查,統計人們的用水用電情況,從而對龐大的資源消耗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同時,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資源節約的宣講活動,為我國的可持續發展切實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增強社會責任感,認真履行公民職責。學生通過這樣的活動參與,可以實現理論與實踐的進一步結合,實現全面的發展和進步。
總之,德育的教學內容都是來源于生活,教學目的也是指導學生更好地成長發展。生活化教學是有效教學和素質培養的必然選擇。教師需要認識到傳統理論灌輸模式的弊端和問題,本著對學生負責和對教育負責的原則,積極采用生活化的教學模式,科學組織教學活動,實現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初中思想品德新課程的特點及實施現狀與對策研究[D]. 羅晗.云南師范大學 2009.
[2]新課程理念下初中思想品德課的思想道德教育[D].杜麗嬌.湖南師范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