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釗立


亞洲美食,歷來是亞洲文明的一張閃亮名片。正在舉行的亞洲美食節中,深受人們喜愛的壽司依然是餐桌上的重要角色。日本美食“壽司”,其名由日語“sushi”直接音譯而來,在日文中寫作“鮨”或“鲊”。有趣的是,如今日文中用來指代壽司的“鮨”字,在古代中國竟有“咸魚”之意。那么,中國古人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做咸魚的?壽司的主要成分是醋飯,也就是用鹽和白醋浸泡后的米飯,這種鹽醋并用的烹飪方式又是從何而來?追溯文明的歷史進程,我們會發現鹽和醋的使用最初不是為了調味,而是為了貯存食物,壽司也正是起源于此。
古代中國的咸魚
在中國,鹽的普及略早于醋。古人會用海鹽涂遍魚身,令其自然發酵后即得咸魚,這基本就是“鮨”(yì)最原始的模樣了。“鮨”字最早作為鯢魚出現在古籍《山海經》中:“水中多鮨魚,魚身而犬首,其音如嬰兒,食之已狂。”這種鯢魚因叫聲如小孩啼哭遂得名娃娃魚,據說食用之后可治愈狂躁。再將“鮨”拆開來看,右部“旨”字在古代有美味的意思,所以“鮨”就可理解為好吃的娃娃魚。此后有“辭書之祖”美譽的《爾雅》則給出了更專業的解釋,其中記載:“肉謂之羹,魚謂之鮨。”此處的“羹”為肉醬之意,而攪碎的魚醬是為“鮨”。所謂的醬,其中應有咸味,故魚醬的味道自然也和咸魚類似。戰國時雖也有釀醋作坊,但百姓更愛用鹽。鹽的存在,既刺激了食客的味蕾,又延長了食材的壽命,因此“鮨”這道美味開始在中國變得流行。
除“鮨”字之外,壽司在日文中也可用“鲊”(zhǎ)字指代。這個字早在《說文解字》就有“鲊,藏魚也”的表述,“藏”為收藏、貯存之意,故“藏魚”理應為腌制的咸魚。還有為解密萬物而著的《釋名》中也有相關記載:“鲊,滓也,以鹽米釀之加葅,熟而食之也。”即有一種菜品名為“鲊滓”,先用鹽、米將魚腌制發酵后剁碎,再煮熟便可食用。綜上所述,可見“鲊”與“鮨”大體相同,皆有咸魚之意,兩者的區別就是“鲊”字在中國流傳時間長,至宋元時期依然流行,而“鮨”字則隨著漢字的傳播在日本落地,成為沿用至今的常見字。
醋飯的誕生
西漢桓寬《鹽鐵論》言:“籠天下鹽鐵諸利,以排富商大賈。”自漢武帝起,國家開始施行鹽鐵專賣政策,禁止私人經營。舉措一出,政府的收入瞬間增加,但百姓卻不知去何處買鹽,且鹽價也略有提升。之后的政策雖有改動,但很多食客已逐漸擺脫了對鹽的依賴,并開始用醋來替代。
古人以菜為副食,為了蓄菜過冬,百姓就開始加工泡菜,民間稱之為“菹”(zū),這是“酸味”在中國興起的原因之一。《釋名》記載:“菹,阻也。生釀之,遂使阻于寒溫之間,不得爛也。”《說文解字》言:“菹,酢菜也。”講的就是酸菜。
據說醋起源于酒,《列子·天瑞》曰:“醯(xī)幾生乎酒。”《說文解字》中,“醯”就是“酸”的意思。醋的記載在漢朝開始涌現,例如《周禮》載:“醯人掌五齊、七菹,凡醯物。”鄭玄注曰:“凡醯醬所和,細切為齏,全物若為菹。”這里所說的“醯醬”,是釀造的酸味醬汁。
自古江南高溫多雨,土質肥沃深厚,本身就有利于水稻的生長,后來又有會稽太守馬臻筑鏡湖塘,溉田九千余頃,使當地成為遠近聞名的魚米之鄉。此后周邊各地均效仿其法,稻作物發展一時興盛。因稻米產量喜人,民間興起了一番釀醋熱潮。東漢農學著作《四民月令》中就有對釀醋時間的記錄,四月立夏后、五月芒種后均可做“酢”,“酢”就是“醋”的本字,可見醋在漢朝已開始大量生產。當醋成為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調味料時,醋飯的誕生也就不遠了。
所謂的魚米之鄉,自古就是氣候濕潤、物產豐富之地,但醋飯的誕生或是無心插柳。據南方某地民間傳說,當地多魚多米,百姓做飯就略顯隨意,有人將魚、肉和米放在一起貯存,半年過后竟有醋香溢出,且魚、肉皆未變質、尚可食用,眾人因此受到啟發,醋后來就廣泛用在了食品防腐上。
隨著江南的稻谷飄香,“醋飯”也借勢在日本興起。在中國秦漢時期,隔海相望的日本正處于彌生時代(公元前300年—公元250年),有關這個階段日本社會的大飛躍,兩國專家都認為很可能與早期移民密切相關。在此之前的繩文時代,農耕在日本尚未普及,人們通過狩獵采集來獲取食物,其過程驚險無比,又要面臨防腐難題。到了彌生時代,日本已廣泛開始種植稻作物,人們不必再為填飽肚子而與野獸搏斗。掌握了農耕技術后,日本人就用稻米腌制活魚或鮮肉,待有醋味溢出,即宣告成功。
就在魚肉送進嘴里的一瞬間,人們不可避免地會順帶吃一口米,咀嚼過后口感反而更加細膩,從此魚和醋飯這對組合大受好評,漸漸就演變成為今天壽司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