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向英

[摘要]玉米無公害栽培管理技術是農業現代化發展的主要方向,也是實現高產優質生產目標的關鍵措施。文章基于玉米作物的生物特性,從品種選擇、種子處理、密度控制、選地與整地、田間管理措施、生物防治技術等方面出發,總結無公害栽培和管理的優勢及應用策略,以便為玉米種植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玉米;無公害栽培;技術措施
中圖分類號:S513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DOI:10.16465/j.gste.cn431252ts.20190726
玉米是我國傳統的糧食作物之一,年均產量占據作物生產總量的前列,對解決糧食安全問題和發展地方經濟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通過系列栽培技術、完善栽培程序,大力壯大無公害玉米產業,是提升玉米產物競爭力、確保農業增值、農民增收、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經之路[1]。
1? 發展無公害玉米產業的必要性及現狀
我國的大部分玉米種植區都屬于半濕潤、半干旱的大陸性氣候,年均降雨量可達550 mm,降雨一般集中在6-9月份,雨熱同季,同玉米的拔節、抽雄、灌漿期等需水高峰期基本吻合,能夠達到量足、穩定的生產目標,相對于其他國家而言具有顯著優勢。隨著世貿體制的不斷影響,對農業產業帶來了巨大的入市機遇,供給高質量產品是提升產品競爭力的關鍵。而受日益變化的惡劣氣候環境、自然環境等影響,部分玉米種植區出現減收,甚至絕收的現象,所生產的玉米穗小、顆粒輕,并且含油量、有機物、蛋白質等含量低,品質較差。還有一些地區的玉米庫存積壓過多,無公害等特色玉米所占比例小,加工轉化能力弱,技術應用不到位,管理措施不細致,造成低質玉米產量過剩,農民無法實現增收,制約了城鎮化建設的腳步[2]。在丘陵山地,地形、水源、光照等因素使得種植區成為旱地,只有通過無公害栽培技術,才能切實解決這些問題。同時,玉米種植結構的不合理、特色產品的產量低、生產成本高、低質玉米過剩等矛盾愈加突出,需要借助無公害災害技術,轉化傳統玉米種植效率,提高優勢玉米的生產總量[3]。
伴隨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合理科學的膳食結構與食物是群眾的時尚追求,營養豐富的粗糧進入農產品市場的呼聲越來越高,但要讓營養含量高、口感佳的大規模玉米產品進入市場,就要全面推進無公害栽培技術的應用范圍,發揮其在品種結構調整、產品精加工的優勢和作用,真正為推動玉米產業的前進做出貢獻[4]。
自無公害栽培技術推廣以來,部分地區紛紛開展引進、學習和針對化應用,基本實現了穩定高產,無公害栽培面積不斷增加,已經占據全部種植面積的60%,加快了現代化農業的發展腳步,形成了以綠色、健康為主的特色玉米產業鏈,帶來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但也要看到,在應用無公害栽培技術上還存在一定的缺陷亟待破除[5-6]。
2? 玉米無公害栽培的主要技術措施
2.1? 自然環境的選擇
首先是大氣環境。無公害栽培的要點便是遠離交通干線和人流密集區,選擇無污染源的位置作為玉米栽培的土地。其次是土壤環境。土壤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玉米種植的產量與質量,栽培的關鍵點是土壤肥力充足、結構松散,易開墾,耕作層厚度均勻、有機質含量高、通氣性和保水性都較強,這樣才便于玉米作物的生長和發育[7-8]。最后是灌溉水質。玉米對水源的需求量較高,但要注意避免污染水源灌溉,防止有害物質通過輸送管進入玉米的植株內。在進行灌溉時,應當選擇符合種植標準的水源,pH值控制在5.6~8.2,重金屬含量不得高于以下數值:汞為0.004 mg/kg,鎘為0.025 mg/kg,鉛為0.4 mg/kg,鉻為1.00 mg/kg。土壤重金屬檢測范圍見表1。
除上述重金屬含量不得超過國家規定檢測范圍之外,灌溉用水中的黃曲素、過氧化物等污染含量也不得超標。
2.2? 選地與整地
玉米植株較高大,凈高一般都為200 cm以上,因此,需要長出發達的根系便于對土壤中的水分、營養物質進行吸收。在選地時應當綜合考慮地區的氣候條件、土壤的營養條件、水源條件等,盡量為玉米創造良好的生長環境。整地時可選擇深耕法,適當加厚耕作層,減少土壤的容重,增加間隙,并且更好地保持適宜土溫,提高透氣性,減少雨水徑流,涵養水源,提高土壤的保肥性。良好的整地措施往往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僅能增強玉米植株的抗旱性和抗倒性,也可以減少雜草和病蟲的侵蝕,降低下一年的病蟲危害程度。需要注意的是,深耕應當根據不同玉米品種的根系分部情況來確定,一般情況下,根系在土壤的深入長度可以為15 cm,但主要分布在30 cm內的土層,深耕深度則要控制在此范圍。深耕的程度還要結合種植區的氣候、土壤、施肥量來確定。土層較薄的耕作深度最好為16 cm,以免生土上翻,改善底土水,促進礦物質的活化[9]。
2.3? 種子的精選與處理
在播種之前,都需要對玉米種子加以無公害處理,作用是清除因吸脹和萌發的阻礙,從而促進胚生長,緩解不良外界條件的影響,提升玉米種子的抗逆性。首先是純度檢驗,玉米的籽粒可以分為馬齒型、半馬齒型和硬粒型三大類,一般優良品種的大小和形狀都比較均勻,如果種子籽粒、色澤、粒型等外形相差較大,則說明這批玉米種的混雜率較高,不能投入生產種植。選種時要注意是否有霉爛種和病蟲種,這些種子都要及早挑選出來,確保栽培玉米的種子飽滿、生長能力強。在玉米播種前,提前選好自然光線充足的天氣曬種,攤鋪在地上連曬3d即可,能有效殺滅表面的病原菌,待種子成熟后,發芽勢能也有所上升,據試驗,播前曬種比不曬種的玉米出苗率提高13%~28%,出苗期提前1~2 d。而后是清水浸種:用冷水浸種12~24 h,或用50 ℃溫水浸種6~12 h,可使種子發芽、出苗快而整齊。當前,為了減少后期農藥的使用量,可以選擇辛硫磷拌種:用50%辛硫磷乳油50 g,兌水20~40 kg,拌玉米種250~500 kg,可防治苗期地下害蟲。
2.4? 病蟲害的生物防治法
病蟲害是影響玉米高質高產的主要因素,也是困擾栽培人員的主要問題。無公害栽培理念的提出,要求在玉米種植中盡量減少農藥、化肥的使用量,除了少量病蟲害需要噴灑化學藥物進行防治外,其他均要參照生物防治法進行處理,生物防治則是無公害栽培技術的一項重要措施。秉承以防止發生早衰為主的思維,主要通過選用抗逆性強的品種,保證單株營養面積,加強田間管理,改善玉米群體的通風透光條件等農業栽培措施來防治。例如玉米螟,初孵幼蟲會通過風的傳播危害臨近植株,會使得植株葉片出現很多分散小孔,抽雄后的莖稈容易折斷,降低玉米品質[10]。生物防治措施:選用抗蟲品種,種植誘殺作物,養殖天敵赤眼蜂,能夠達到以蟲治蟲的目的,防治成本低,省時省力。放蜂時要事先進行田間落卵量調查,間隔時間為一個星期。放蜂總量大約為2萬頭/667m2。放蜂應當做到統一指揮、統一時間、統一安排、地塊連續,按照規定的技術標準,確保蜂量足夠。也可以通過培養真菌的方式達到防治效果,如白僵菌封垛,另外還有物理防治措施,如頻振式殺蟲燈、黑光燈、性誘劑誘殺等。對于玉米病害,一般選擇采用抗病性高、健康栽培、細化管理、藥物防治為輔的原則。這些技術措施能夠有效防治玉米的病蟲害,效率高,簡便易行,并且不會危害人畜的健康,也沒有藥物殘留污染環境,值得廣泛推廣。
3? 結? 論
無公害栽培是實現玉米高質高產的重要環節,要規模化生產優勢玉米品種,就要立足各項關鍵技術措施,加強田間管理,減少化學藥物的使用,創造良好的生長環境。
參考文獻
[1]潘文勇.淺議無公害玉米高產栽培技術措施[J].農村實用科技信息,2018(10):13.
[2]劉杰.優質鮮食黑玉米無公害栽培及綜合利用技術研究[J].滁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4):63-64.
[3]孫華.無公害玉米優質高產栽培技術[J].農技服務,2015(9):59.
[4]師鵬程.無公害栽培管理技術在農作物栽培中的應用[J].種子科技,2017(8):75+78.
[5]張東輝,朱春霞,丁帥.無公害綠色大豆高產栽培技術研究[J].糧食科技與經濟,2019(2):103-104.
[6]葉川,廖綿清,劉小三,等.紅壤農區鮮食玉米無公害高產栽培技術[J].江西農業學報,2007(6):35-37.
[7]徐艷榮,孫發明,焦仁海,等.無公害糯玉米栽培技術[J].黑龍江農業科學,2009(1):131-132.
[8]惠霖,袁春愛,孟樹萍,等.鮮食玉米無公害栽培技術[J].北方農業學報,2007(5):107-108.
[9]王成業,趙素琴.黃淮海夏玉米無公害高產栽培技術[J].農業科技通訊,2009(4):117-119.
[10]陳紅.慶陽地區糯玉米品種篩選及栽培技術研究[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