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承旸
我國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民族的歷史文化的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很多的節日都是從遠古發展過來,經過不斷的整合發展才形成了今天的習俗風貌,在這些傳統節日風俗中,依然可以想象到古代人民生活的場景。傳統節日作為傳統文化的載體,有著巨大的作用,而傳統文化又是民族文化的核心。民族內涵的集中體現在傳統文化中,民族的特色也在傳統節日習俗中得到明確的體現。而當下這一切都在發生著巨大的改變,社會在快速向前推進的過程中我們是否正在遺失一些東西,而且這些傳統節日習俗一旦失去可能就是一個民族永遠的痛。只有深入農村深入了解那些最普通的村莊,對其傳統節日現狀進行了解分析,才能找到一劑良方,為傳統節日綻放新的活力而展開調研。
筆者通過實地走訪、問卷調查和查閱文獻資料等方法,對河南省西華縣當地農村還保留的還有哪些傳統節日、傳統的節日和習俗有什么改變、以及如何讓傳統文化的節日習俗發揮現代作用等做了調查研究,進行信息整合、達到“窺一斑而知全豹”。
1 調研結果與分析
1)大部分村民對傳統節日的了解都是通過口頭相傳,書面傳授很少,導致村民對傳統節日了解很少,至于來源及意義了解幾乎為零,能說出來5個的都不多。
2)村民對部分節日感興趣如春節,元宵節等,導致只有少數傳統節日還算熱鬧。
3)西方文化的輸入 、對傳統節日的宣傳不夠、生活節奏快,沒時間過節、年輕人對傳統節日缺乏了解等原因導致節日淡化,進而氛圍不足使大家對傳統節日喪失興趣不愿意過。
4)村民過節形式過于單一,只能通過家人團聚及一些活動來慶祝。
5)與西方節日相比,大家更喜歡傳統節日,對于現在的節日現狀,很多人感到擔憂。
由以上信息可知,僅有部分傳統節日在林樓村有所體現,關于這些節日的寓意,我們無從知曉,關于一些習俗,村民們也只是了解部分內容。整體分析,傳統節日農村的體現呈現出這樣的特點:
●較重視的傳統節日:祭灶、除夕、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祭祖節。
●傳統節日習俗,有部分習俗正在逐步的退出歷史舞臺,但有部分習俗是從其他地方引進過來,并且在逐漸的得到重視。
●當地對農業較為重視,平常的生活都和土地有關,種植作物較統一。
●家族觀念較強,整個村都是一個姓,對老人都比較尊重。
●外出打工的人員較多。
●人們對現有的節日持有的態度是得過且過,對于節日背后的意義及原因不做深究。
●對于一些節日忌俗,隨著科技水平的提高,雖然明白其不具有一定的科學道理,但仍然會去遵守。
●人們過節意識逐漸淡薄,人們對節日的認識依然停留在過去溫飽階段,沒有更高的精神訴求。過節氛圍逐漸趨于日?;?。
2 節日習俗變遷原因分析
1)信息大爆炸的影響。隨著人們對世界的了解,各種以前不能解釋問題,現在都能得到很科學的解釋.很多人沒有了以前對大自然敬畏的心態。傳統節日的習俗很多都和大自然有關,人們對世界的認識,導致了很多傳統習俗的淡化消逝,傳統節日僅僅存在一個軀殼。
2)物質條件的改善改變了人們的觀念。以前過年過節是一件非常熱鬧的事情,在臨近節日的時候會提前準備過節的各種物品,會忙碌很長的時間貯備。在逢年過節的時候很多平常的達不到的心愿,在這一天都能得到實現。隨著物質條件的改變,節日能得到的東西在平常就可以實現很多繁雜的工作都會有專門的人來完成。人們不再像以前一樣重視傳統節日一樣重視我們的傳統文化,功利主義,個人主義,享樂主義開始在社會上占據上風。
3)政府的不重視。新中國成立以來,這些閃爍著民族文化特色的傳統節日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政府強調的是是經濟的發展,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于是各種以經濟發展為目的活動持續展開,從而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保護和發揚我們的傳統文化。
4)外來文化的沖擊。隨著經濟全球化以來很多西方的節日都傳到了中國,中國的傳統節日受到了相當大的沖擊。在先進與落后中比較,人們普遍認可西方文化的先進性,而對中國傳統文化持否定態度。因此,越來越多的傳統節日習俗被淡化。
5)對傳統節日的習俗不夠了解。在農村很多節日習俗都是在口口相傳,沒有任何紙質材料查閱參考。歷史推進中很多東西在逐漸的消逝。青年人對一些傳統節日沒有任何了解,而且一些傳統節日正在從我們的視野中消失總有那么一天我們要在歷史書上看這些東西。
6)傳統節日和農耕文明有關。現在我國向工業文明和城市文明的轉型期,在農耕經濟的影響之下,中國古代的節慶和節日都由此產生,并處處打上了與農耕有關的印記。經過幾千年的發展演變,一些原本反映農耕的節日已經失去了她原來的意義。成為了釋放平時聚集的精神疲勞,焦慮和種種心理壓力,以獲得短暫的釋放和愉悅。這成為了人們喜歡過年過節的原因。
7)生活節奏的加快。傳統的春節從臘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才算結束,人們春節的假期卻僅僅有一小段時間,生活節奏的加快導致很多人沒有太多的時間來享受生活,去參加了解傳統節日習俗活動。
3 結論與對策
1)要加強對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與關注,包括對傳統節日,傳統習俗等的認識及理解,同時要增強保護傳統節日習俗的意識。增加國民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這樣有利于傳統文化的保存與發延續。
2)積極開發探索傳統節日習俗中的精華,并大力發展,弘揚優良的民族傳統。民俗文化要保護其形態,充分利用其價值。對于傳統文化中的落后的內容,要對其加以改造,讓其適應時代的發展。
3)營造傳統節日氛圍,重建節日文化,政府、學術界、文化界和商家必須齊心努力,聯合打造,變成一個全民的自發性的文化節日。讓節日的氣氛回歸以前的濃厚。要在社會形成一種保護傳統文化、傳統習俗的風氣。
4)一些傳統節日習俗可以申請去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在保護民族文化遺產的工作當中,要很好地保護我們的傳統節日,發揮傳統節日在傳承民族文化當中的作用。加大對傳統節日習俗的保護和傳承。
5)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節日習俗是文化產業的重要資源,可以作為旅游參觀的項目。經濟與文化是相互交融的,發展文化產業同時也能帶動經濟的發展。
6)國家加強對傳統節日習俗保護法規的建設,在全社會形成保護傳統節日習俗的風氣。這樣有利于增加人們對傳統文化的重視。
7)媒體要大力營造節日氛圍。近年來,在恢復和弘揚節日文化方面,媒體以強烈的文化責任感做了大量輿論引導工作,應繼續堅持和加大力度。
(作者單位:河南省周口市第二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