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
經濟新常態下,經濟發展和市場人才需求有著新的內涵和要求,民辦高職教育發展也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本文運用SWOT分析方法對民辦高職教育的優勢與劣勢、機遇與挑戰進行了梳理,以求民辦高職教育能夠結合自身優勢,克服劣勢,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實現經濟新常態下的可持續發展。
1 引言
我國經濟進入經濟新常態后,經濟發展進入的新的發展階段,有著新的發展內涵和發展要求,作為我國經濟長期高速發展的重要推手之一,高等職業教育為適應經濟社會新常態,也必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和挑戰,而天然具有市場屬性的民辦高職教育,在國家引導、市場先行的經濟轉型改革中,面對新的時代問題和發展要求,必將會呈現出新的競爭格局,如何新常態下的困境與挑戰中謀求可持續發展,并抓住機遇,脫穎而出,是當下民辦高職教育的投資者需要思考的問題。基于此,本文運用SWOT分析法,從經濟新常態的角度對優勢與劣勢、機遇與挑戰進行了梳理。
2 優勢分析(strengths)
2.1 人才培養以市場需求為導向
新經濟常態下,面臨新的經濟改革,市場人才需求結構將發生著很大變動,特別是技術性應用人才將會面臨更大的需求調整,這必將就對高等職業教育提出新的培養要求。而長期以來,民辦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都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憑借辦學機制相對靈活,獨立經營、自主辦學的有利條件,民辦高職教育可根據新常態下的市場變化和需求,進行相適應的教學改革,及時的調整人才培養目標、專業設置、教學內容,培養社會、企業所急切需求的人才。可以與一些企業簽訂校企合作協議,直接對口企業人才資源需求,有針對性地為企業培養特色人才。因此,在新常態下的市場變革中,民辦高職教育必將憑借其敏銳的市場嗅覺,在市場需求變化中搶占先機,獲得長足的發展。
2.2 靈活的管理機制
得益于民辦高職院校較強的辦學自主權,相比于傳統的公辦院校,民辦高職院校運行機制更具有靈活性,效益性。在新的經濟形勢下,民辦高職教育可以最大限度地優化配置學校資源,提高辦學效率。通過引入市場機制,激發競爭意識,最大限度地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以最低的成本換取最大的價值,在辦好學校的同時,力求使每個員工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和發展。集中體現其用人制度、分配制度、考核制度、獎懲制度等教學管理制度上,借助有效的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創造良好的辦學環境,產生最大的辦學效益。特別是院校的高層領導,可以高薪聘請優秀的高校管理者,面對復雜多變的經濟形勢,能夠高瞻遠矚,周密規劃,實現院校健康、有序的可持續發展。
3 民辦高職教育的劣勢分析(Weaknesses)
3.1 師資隊伍不穩定,素質不高
民辦高職教育雖然得到了蓬勃發展,但其發展還不夠穩定,特別表現在教師隊伍的不穩定。長期以來的民辦高職院校的待遇較差,社會保險、醫療保險等方面的合法權益不能得到切實保障,教師職稱評比、課題申請時又受歧視性差別對待,造成高素質的骨干教師紛紛出走。現有的教師隊伍中又以年輕的高校畢業生和返聘的退休教師居多,教師年齡結構分布呈“啞鈴型”,極其不合理。教師職業素養不高,具體表現為兼職教師較多、“雙師型”骨干教師缺乏。在新常態下的經濟形勢下,這種劣勢將會的到更大的凸顯,在院校競爭中處理不利地位。
3.2 資金實力較弱,辦學條件落后
目前,我國民辦高職教育的辦學經費主要靠收取學費來維支持,少部分靠企業和個人的捐贈,政府雖有相關的資金補助和扶持,但基本屬于杯水車薪。經濟新常態背景下,民辦高職教育想要抓住市場人才培養需求變動,在高職教育的激烈競爭中尋得先機,必將大量添置和更新教學資源,以匹配新的辦學要求,這些都需要大量資金來支持。民辦高職教育的投資者面對這一系列的資金需求,往往難以為繼。這種情況下,民辦高職教育的投資者只有兩種選擇,一是繼續以舊、落后的軟硬件設施來維持辦學,最大限度地利用軟硬件設施,但這必將影響學校的人才培養效果,與社會市場實際需求脫節,降低學校畢業生的就業率,影響學校聲譽;二是尋求第三方資金支持,在政府的相關政策許可下,民辦高職教育院校通過借貸資金來彌補辦學資金缺口,但在新經濟形勢下,貸款政策緊縮,融資渠道將會受到嚴格監管,對民營機構的貸款審批將會更加嚴厲,民辦高職教育融資將會更加困難。
3.3 生源質量降低
自2008年以來,全國參加高考人數逐年下降,高考考生升學渠道逐漸多樣化,如出國留學、自主招生等,民辦高職教育生源整體呈下降趨勢。隨著高等教育規模的擴大,公立高校招生人數大幅度上升,處于招生鏈最后一環的民辦高職教育生源招生空間進一步被壓縮。部分民辦高職院校為完成正常招生計劃,只能降低入學門檻,生源質量必然下降。同公立院校相比,民辦高職院校的學費較高,部分已被錄取的家境貧寒的學生由于無法承擔高額的學費,只好被迫放棄入學,導致報到率偏低,生源質量進一步下降,這種形勢之下民辦高職教育的發展更是奢談。
4 民辦高職教育的機遇分析(Opportunities)
4.1 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國家政策的鼓勵為民辦高職教育的發展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民辦教育促進法》的出臺,從法律上肯定民辦教育的地位,為民辦教育的存在和發展提供了法律上的基本依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2010—2020年)》綱要中明確提出國家會大力支持民辦教育。2016年推出和印發的“1+4” (1部《修正案》和4個配套文件) 構成了新時期我國民辦高等教育的基本政策體系,確立了營利性民辦高等教育的合法性。2016年推出的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支持和規范社會力量辦學,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指出要多渠道增加學前教育資源供給,支持社會力量舉辦職業教育。一系列的政策文件,確立了民辦高職教育的重要性和發展前景,為加快發展民辦高職教育作出了具體指導,指明了方向、明確了任務、提供了行動指南。
4.2 高素質技能型人才需求增加
經濟新常態下,國家欲通過調整結構助推結構升級,深化職業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來提供大量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為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產業結構調整提供優質服務,從根本上加快經濟轉型步伐。但目前社會上技能型人才缺口,特別是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嚴重短缺,新聞報紙常常看到大中型企業用工不足的新聞。這是因為長期以來,傳統的高等院校主要培養學術型、研究型、設計型人才,而公辦高職教育雖有這方面的職能定位,但大多數公辦高職教育為升入本科教育,逐漸放棄了職業教育體系,使得人才市場上技能型人才緊缺。這種背景下,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民辦高職院校受到了社會的青睞,民辦高職教育迎來了發展良機。
5 民辦高職教育的威脅分析(Threats)
5.1 院校競爭激烈
近年來,隨著國家大力推動高等教育普遍化,鼓勵民辦教育,民辦高等院校在全國各地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來了,民辦教育獲得了飛發展。民辦高等教育蓬勃發展的同時,也引來成了激烈的競爭。特別是更受中小企業歡迎的高職教育領域,競爭更加復雜激烈。隨著中國經濟進入經濟新常態,經濟發展放緩,進入結構轉型期,各行業將迎來一次大洗牌,優勝劣汰,而處于弱勢的中小企業,生存和發展將會更加困難,人才需求也必將減少,這樣的局面下,民辦高職教育的生存和發展空間也將被壓縮,競爭也會變得更為激烈。
5.2 教育同質化嚴重
當前民辦高職教育千篇一律,專業建設雷同,招生手段浮夸,互相模仿,盲目擴張,過分追求“規模化”,強調招生率、就業率,同質化嚴重,沒有形成自己的辦學亮點和特色。經濟新常態下,更為強調“質”的發展,凸顯特色差異化,過去投入大量資金,盲目擴張的民辦高職教育將會受到重創,無法突出同質困境,引發一系列惡果。
5.3 社會認同感偏低
長期以來公眾對民辦高職教育認知片面,單一的認為民辦高職院校追求營利,對民辦高職教育的社會公益性卻很少關注,公眾信任感不強。而且,民辦高職教育處于生源鏈末端,入學門檻低,學費又高,給公眾的印象就是一種低層次、低水平的不正規教育,在這種不良印象的影響下,公眾對民辦高職教育的社會認同感普遍偏低,生存和發展都受到了很大的威脅。民辦院校畢業生求職時也會受到用人單位的歧視,無法與公辦院校的教育生得到同等對待,進入經濟新常態后,經濟發展放緩,就業需求降低,這種歧視將會進一步放大。
(作者單位:廣州華商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