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淼
工業文明時代引發的戰爭思維的哲學危機是建設生態文明面臨的最大危機之一。要化解新時代生態文明的危機,還需進行一次哲學和思維方式的革命。換句話說,生態文明作為一類新時代文明,其實就是在天人和諧自然觀、利他共生價值觀下,包含了經濟模式、科技范式以及生活、社會發展、國家治理、哲學與思維等方式變革的新文明路徑。
現如今,我國轉型社會的內容、結構特征都制約著實際的生態文明建設成果。基于社會轉型內容對生態文明建設的作用出發,一方面,傳統工業化對生態環境造成了破壞,另一方面,對生態文明來說,新型工業化有著積極的作用。由此,我國社會轉型的結構特征表現為時空壓縮性、整體性、社會分化和整合、結構失衡等,對生態文明建設均引發了深遠的影響。
1 堅持新型工業化道路,發揮生態文明與經濟發展的協同放大作用
新時代作為十九大的核心詞,但是判定新時代的邏輯基礎就是社會的主要矛盾的改變。新形勢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目標就是提高人民的健康與幸福、生命與生活質量。但是我國工業化道路和其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道出由于傳統工業化轉型的生態維度不足,而引發我國環境污染、資源瓶頸、生態破壞,可見,要實現這一目標,就需要我們全面的考慮怎么樣的生命觀、哲學觀和怎么樣的科技范式。
首先,對高新技術產業大力發展,信息化改造傳統產業,涉及了新材料、信息、航天航空、生物、新能源等產業。高新技術產業是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的關鍵驅動力,是強化綜合國力以及市場競爭力的制高點。在推動高新技術產業化的同時,還需要對傳統產業加速實施信息化的改造。有機融合信息產業、傳統產業,能夠讓傳統產業這一次得到生機。最大程度上達到資源(物質、能源)投入的降低,達到減輕環境污染的目的,有效的強化社會勞動生產率。
其次,發展循環經濟,在新型工業化中融入循環經濟理念。推動新型工業化是借助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完善對高新、傳統產業的改造。循環經濟作為一類達到生產消費領域的物質閉環流動,通過資源至產品接著由再生資源至再生產品的新經濟路徑,有效的改革了傳統經濟發展模式“高投入、高消耗、高成本、低產出”的生產模式,轉變為“資源-產品-再生資源-再生產品”的步驟,實現物質、資源的最低消耗,統一經濟發展和環境的保護。
2 綠色技術開發與應用,強化生態文明與其的協同放大力
綠色技術創新是助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支撐力。綠色技術創新將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有機的統一起來,將生態文明建設的價值取向展現淋漓。由此,在實現生態文明的道路上,大力創新綠色技術體系,最大程度上強化資源、能源的利益效率,消除污染負荷,優化生態環境,深入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
傳統技術創新強調的是片面的經濟發展,綠色技術重視的是人、自然、社會、經濟和技術的協調,展現技術觀的生態導向、生態意識。其中我國發展綠色技術的內容涉及了:末端治理技術、資源化技術、減量技術、綠色食品技術、替代技術生態農業技術、清潔消費技術等。雖然我國的綠色技術創新起步不早,但是也逐漸有了自己的特色,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其一就是發展了多門類的綠色技術項目。我國已經開發的綠色技術創新項目涉及超過300個,就生態農業這一領域而言,有著豐富的技術門類,涉及了良性循環多級利用、農業標準化生產、生態因子調節控制、生物相克避害、綜合應用等技術,奠定了我國農業的生態化發展;其二構建了多層次綠色技術創新體系。構建了包括政府-高校-企業參與、高校-企業合作等技術創新體系;其三就是誕生綠色技術開發以及產業化生產基地。再者,我國的綠色技術創新的發展興起了多層次的綠色營銷網絡體系、提高全方位的綠色技術創新國際合作等。
3 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斂合”,助于生態文明持續健康發展
生態文明建設和政治轉型協同發展是研究生態文明建設與政治建設的重合帶,實現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這一重合帶被作為由政治轉型的角度治療生態文明建設中問題的和突破口、切入。第一步:強化法治建設,優化環境立法體系,完善出和生態文明理念相適應的生態環境基本法,確保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綜合性的基本法律,給生態環境專門法律奠定立法基礎,努力貫徹落實生態文明建設。第二步:強化立法的質量,完善行之有效的立法規劃,確保立法的統一性、協調性、全面性。生態文明建設存在一定的特色,包括了生態環境破壞的不可逆性等。這就需要立法的前瞻性,全面的考慮人口、生態規律、資源、經濟、社會狀況,科學預測人與自然的關系和對其社會影響,實現立法內容的合理性。第三步:將生態文明理念體現于立法的原則中,展現“生態與經濟社會一協調發展”原則。在生態文明的建設中,統一至人口生產和物質生上,被作為人類社會全面生態化的基礎。
再者,還需要強化民主參與,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斂合”。公眾、團體和組織的參與程度,和可持續發展目標實現的進程息息相關。受到傳統計劃經濟體制的制約,我國公眾的民主參與意識不足,大部分不太主動參與公共事務的管理過程中。這就需要進一步培育公眾的參與意識,借助生態文明教育,確保人們明確生態文明、可持續發展的信念,最大程度上獲得有效參與環境事務的知識、技能等。同時,參與方式的靈活多樣、參與渠道的暢通被視為公眾參與公共事務以及社會發展決策的關鍵條件。
4 結語
綜上所述,生態文明建設問題引發了全世界的重視,當代人類面臨的生命危機,證實,引發生命危機的深層根源是戰爭思維的科技范式。要想進一步消除現代工業文明的危機,需要科技進步,需在新哲學與思維方式來指導的新科技革命。
(作者單位:哈爾濱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