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繼凱
《刑法》對詐騙行為進行了規制,但是在社會上詐騙行為仍然頻頻發生,仍然存在著不法分子以各種方式進行詐騙的犯罪行為,嚴重損害了公民的財產權益和社會的穩定和發展。我們有必要厘清詐騙罪的概念和構成要件,并對詐騙罪的案件特點和成因加以分析,以期加強詐騙罪刑法規制的完善。
1.1 詐騙罪的概念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條規定,詐騙罪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用虛構事實或者隱瞞真相的方法,騙取數額較大的公私財物的行為。詐騙罪侵犯對象不是騙取其他非法利益,其對象,也應排除金融機構的貸款,因刑法已于第一百九十三條特別規定了貸款詐騙罪。
1.2 詐騙罪的犯罪成立要件
1.2.1 客觀行為
本文主要從詐騙罪的行為結構來理解其犯罪構成。其行為結構為基于欺騙行為使對方產生或者維持錯誤認識,對方基于認識錯誤處分財物,行為人取得財物,對方受到損失。下文將對其進行具體分析。
首先,在行為上是基于欺騙行為。本罪的欺騙對象是財物和財產性利益。如行為人適用偽造的軍車牌照,騙取過路費,就是屬于詐騙的財產性利益。本罪的欺騙方式簡單而也就是虛構事實隱瞞真相。具體而言既可以是言語陳述,也可以是實物展示,還可以是行為舉動本身。通過舉動來欺騙,包括明示也包括默示。如行為人在出賣財物時默示自己擁有財物的處分權。行為人在飯店點飯菜時就默示了自己打算支付餐費。此時需要注意的是欺騙的方式有作為和不作為兩種方式。此時關鍵在于行為人是否有告知真相的義務。告知的義務來源與作為的義務來源相同,包括法律、職務、合同行為、先前行為等產生的告知義務。作為的方式多為虛構事實,不作為的方式多為隱瞞真相。在欺騙的類型方面有兩種,一是使對方從無到有產生認識錯誤;二是維持利用對方已有的錯誤認識。二者的本質上是相同的,只是在程度上不同而已。在欺騙的程度上必須達到使一般人產生錯誤認識的程度。如行為人商店拿著面額70元的人民幣購物,一般人都不會相信,屬于惡搞,不屬于詐騙。
其次,使對方產生或者維持錯誤認識。這是受害人認識的問題。在詐騙罪的構成中,屬于認識錯誤。包括兩個方面,首先認識錯誤必須是具有意思自制能力的人產生的,也就是說受騙的人必須是有意思自治能力的人。欺騙幼兒、精神病患者不能構成詐騙罪,而是屬于盜竊罪。這些人沒有認識能力,也就沒有可能產生認識錯誤。其次,我們認為機器不能被騙。因為詐騙罪要求受害人產生認識錯誤,而機器沒有獨立思維,所以機器不能被騙。這也是行為人在自動取款機上盜取財物只是盜竊罪,而不是詐騙罪。但是此行為在我國根據司法解釋規定定為了詐騙罪,這只是法律擬制,不具有代表性。
再次,對方基于認識錯誤處分財物,處分的財物包括所有權和占有權。此前認為詐騙罪只騙取所有權的觀點是不同的。
最后,行為人取得財物,對方受到損失。取得財物的人既可以是行為人本人也可以是第三人。
1.2.2 主觀意圖
詐騙罪的責任形式為故意,即行為人必須明知自己詐騙的行為會造成詐騙的危害結果,而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的發生。過失不構成此罪。但是要求行為人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2.1 手段先進,受害人不易察覺
現在詐騙活動比較猖獗,方式也是各種各樣,受害人不易察覺。詐騙等犯罪行為隨著社會的發展,其手段也是愈發的先進,比如模擬電話號碼歸屬地、模擬子女電話號等等。而且犯罪分子很會把握不同人群的心理特征,做到有備無患,甚至有些犯罪團伙中還有心理專家參與。
2.2 組織嚴密,受害人數眾多
詐騙犯罪活動組織嚴密,受害人數眾多。以電信詐騙為例犯罪活動的蔓延性比較大,發展很迅速。不法分子往往利用人們趨利避害的心理通過編造虛假電話、短信地毯式地給群眾發布虛假信息,在極短的時間內發布范圍很廣,侵害面很大,所以造成損失的面也很廣。
2.3 共同犯罪和團伙犯罪居多
詐騙犯罪多為團伙作案,反偵查能力非常強。為了把騙局做的更加精細,一般都需要多人配合。犯罪團伙一般采取遠程的、非接觸式的詐騙,犯罪團伙組織嚴密,他們采取企業化的運作,分工很細,有專人負責購買手機,有的專門負責開銀行帳戶,有的負責撥打電話,有的負責轉賬,下一道工序不知道上一道工序的情況。這也給公安機關的打擊帶來很大的困難。
3.1 防范宣傳不到位
詐騙犯罪一直是社會治安治理的一塊頑疾。究其原因,放在首位的就是防范宣傳不到位,民眾防范意識不足。公安機關一直在打擊,采取偵查破案、開展專項斗爭、組織全國性的專項行動,一直不停地在打擊,各種媒體,報紙、電臺、網絡都一直在宣傳,提醒老百姓不要上當受騙。為什么這個案件還越來越多,核心就是公眾的防范意識不強,不關心也不去了解日常生活中的詐騙典例,知道上當受騙后才后悔莫及。“天上不會掉餡餅”這個道理并不是誰都能明白。
3.2 社會轉型期各類犯罪多發的共性
詐騙犯罪的增多是由經濟社會發展和刑事犯罪規律所決定的。任何事物都有一個發展的過程,當前中國正處在經濟社會轉型期,誘發刑事犯罪的各種消極因素大量存在。刑事犯罪是社會各種消極因素的綜合反映,在當前社會的各個管理環節還有不少的漏洞和問題。在這種社會發展的大背景下,刑事案件在今后一段時間內仍然會處于一種高發的狀態,這些年來案件也一直都處于高發的狀態。詐騙作為刑事犯罪中的一種也不例外。
3.3 犯罪本身低成本高回報
詐騙是一種低成本、高回報的犯罪,詐騙的手法很簡單,很容易傳播、仿效。例如電信詐騙案件,一個不法分子花了兩、三萬塊錢買了一個短信群發器,在短短一個多月時間就騙了好幾萬塊錢,十幾個省的老百姓都上當受騙了。可以說這是一種投入很低、回報很高的犯罪形式,在這種情況下當然很多不法分子都去干這個事了。
3.4 構罪標準過低,犯罪的法律成本不高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詐騙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一條規定 詐騙公私財物價值三千元至一萬元以上、三萬元至十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上的,應當分別認定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條規定的“數額較大”、“數額巨大”、“數額特別巨大”。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高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可以結合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在前款規定的數額幅度內,共同研究確定本地區執行的具體數額標準,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備案。詐騙罪各地標準不一,定罪額度相對于盜竊,普遍偏高。這也就使很多不法分子鋌而走險。
4.1 完善詐騙罪的入罪標準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266條:“詐騙公私財物,數額較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處或者單處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并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本法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現行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詐騙案件具體應用法律的若干問題的解釋》對詐騙罪量刑標準進行了補充:個人詐騙公私財物2千元以上的,屬于“數額較大”;個人詐騙公私財物3萬元以上的,屬于“數額巨大”。個人詐騙公私財物20萬元以上的,屬于詐騙“數額特別巨大”。《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詐騙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規定:詐騙公私財物價值三千元至一萬元以上、三萬元至十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上的,應當分別認定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條規定的“數額較大”、“數額巨大”、“數額特別巨大”。現有的關于詐騙罪的法律規定較為詳盡,但筆者認為對于詐騙犯罪應當在入罪應當更加嚴密。同樣作為財產類犯罪的盜竊罪其在性質上和詐騙是相似的,但是其入罪的金額標準卻比較低。筆者認為在詐騙罪中,入罪的金額也應進一步降低。
4.2 加強法治宣傳教育,改變投資者非理性心理
詐騙罪頻發與民眾的防范意識較差有很大關系。司法機關要加大以案釋法的力度,加強警示教育和普法宣傳,切實增強群眾的法律意識,大力宣傳詐騙罪的各種形式,使廣大人民群眾認清是非,自覺抵制誘惑欺詐。
(作者單位:河南倚天劍律師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