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娜靜
從本班實際出發,結合以“幼兒為本”、多元化發展為前提,追隨幼兒的興趣生成不一樣的游戲和活動,與大自然恩賜“絲絲相扣”,為幼兒的游戲注入了新鮮血液,在認知、觀察、回應、質疑、表達、能力等各方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順應幼兒的發展,更好地為幼兒服務、同時與家庭、社區密切合作,與小學相銜接,綜合利用好各種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條件,逐步生成“做中學”、“生成課程”、“游戲化”的活動研究。利用可開發的、幼兒感興趣的活動記錄下自己的感受、認知及問題,并進行交流、討論自己的新發現,在游戲中引發新話題,碰撞新思維,開展豐富而有意義的實踐活動,提升師幼的品質。
平日里大班大班幼兒喜歡接觸大自然,對周圍的事物都有很強的好奇心,幼兒園的種植植物、植物實驗、飼養動物、自制標本、觀察記錄等,拉近大班幼兒與自然、了解自然的距離,它們有著特殊的吸引力。是幼兒探索事物、尋找自然規律的地方,是幼兒成長、生活經驗積累的歷練場;是幼兒探尋奧秘、體驗樂趣、生成游戲課程的新天地。
看著自己親手種植的植物,陪伴它們的成長,了解生長過程、收獲著屬于自己的勞動果實,更激發大班幼兒對生活的熱愛、對勞動的熱愛,讓幼兒走進自然、走進科學、走進探索的多彩空間,體驗不一樣的自然成長魅力。
2.1《蝸牛&鼻涕蟲?》
近來連著下了好幾天雨,地上都是濕濕的,孩子們在操場上晨間活動,一會,大耀過來喊住我:“錢老師,我發現了一個大蝸牛。”他把握拉過去看蝸牛所在的一片草地,大耀說:“錢老師,我可以帶回教室觀察嗎?”我笑著說:“當然可以啊!”“可是怎么拿呢?”一旁的心悅說:“我們拿片葉子吧,這樣蝸牛就可以在葉子里,很安全了。”大耀和心悅一起摘下了一片大葉子,把蝸牛放了進去,這個大大的蝸牛在葉子中間,心悅說:“哈哈,這是一個大寶貝呀!”就在這時,一旁的大耀又喊了,“老師老師,快來看,這有好多蝸牛。”我尋聲望去,看到了地上還有一些東西在爬,而且還有不是一條、兩條,而是很多很多條。“心悅,你看這也是蝸牛。”心悅說:“不是的,這不是蝸牛,蝸牛背上有殼,這個蝸牛背上沒有殼的。”大耀說:“你看,它頭上也有觸角啊,這不是蝸牛嗎?”我說:“那我們怎么知道是不是蝸牛?”大耀說:“我們可以去電腦上查查資料。”我說:“這是個好主意。”經過大家的努力和同伴們的幫助下,小伙伴們一直認為蝸牛是有殼的,那個和蝸牛長的很像的也是蝸牛的一種只是它的殼退化了,它叫蜒蚰。
2.2趣探
可愛的蝸牛:引發一個觀察、記錄、表現、交流的情境,對比觀察、辨別、比較、測量、探索……材料的提供:科探區提供了《昆蟲觀察》的一套工具、昆蟲腹部觀察鏡一個、昆蟲觀察鏡2個、鑷子一個、蝸牛大小各一個,塑料盒子一個,記錄紙4張。
孩子們把蝸牛帶回了教室,并在科探區進行探索游戲。其中凡凡、心悅、禹哲一起圍坐在一起,并且把《昆蟲觀察》盒放在桌上,開始了觀察的游戲。凡凡:哇,蝸牛好大啊。禹哲:我還有蝸牛呢。(昨天禹哲從家里帶來的兩只小蝸牛。)其他小朋友都在爭先恐后的說著,心悅:看看呢,哪里有蝸牛啊?我們一起來觀察蝸牛。
2.3學習
大家圍坐在一起開始研究起來。凡凡拿去鑷子夾住小蝸牛,從盒子里夾到了昆蟲觀察鏡,又把最大的蝸牛夾到了腹部觀察鏡中,心悅拿起了腹部觀察鏡觀察蝸牛,拿出一張記錄紙;凡凡在一旁拿著昆蟲觀察鏡觀察小蝸牛,心悅、凡凡和其他小伙伴輪流觀察,心悅在拿鑷子的時候不小心把鑷子碰壞了(第一次使用之前已經有裂痕了。)這時,心悅把工具放入了盒子,繼續觀察昆蟲腹部鏡里的蝸牛。凡凡一邊觀察一邊記錄,記錄內容:2里,3里,凡凡能用數字、圖畫、圖表等進行符號、記錄等表征活動,不論是畫畫、做標記、記錄等,“在玩中學、學中玩”。大螺旋線,橢圓形的黑色一團,還畫下了一連串的問題:蝸牛會動嗎?蝸牛喜歡吃什么?蝸牛有牙齒嗎?蝸牛是不是睡著了?摸摸蝸牛的里面是什么感覺。禹哲把大小蝸牛同時放在了桌子上,進行了對比觀察,并記錄下蝸牛的外部形態、大小、顏色,最后心悅把自己的記錄的觀察表請丁阿姨用文字記錄下來,并說:“一會我還要和小朋友一起分享蝸牛。”能用一定的方法驗證自己的猜測,“就像科學家一樣”,使之幼兒之間的交往更加密切。
3.1善用大班幼兒的敏感性
在探索的游戲中,大班幼兒對自然物的敏感性遠遠超與成人,他們更愿意去接觸新的事物,并探索其中的秘密,所以教師要善于發現大班幼兒的這種敏感,讓大班幼兒在自身驅動下進行的游戲,將遠遠超與成人的想象。
如:愛牙日、重陽節、獻愛心等,擴大幼兒交往的范圍、促進幼兒生活經驗的發展出發,引發幼兒的思考、學習、進步,引發幼兒在愛的范圍中快樂學習。在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又叫“老人節”,是一個屬于敬老愛老的日子。“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和諧社會的基本的道德取向。成人很容易做到“愛幼”,但幼兒卻往往不懂得應該尊重老人、如何尊重老人。對“尊老”的概念僅停留到這類膚淺的口號和理解上,很多時候并不能真正做到關心和愛護老人,并不能真正的理解應該怎樣尊重老人。所以,對幼兒實施“尊老”教育有著重要意義。而平時孩子們享受著老人們無限的關愛與呵護,覺得是理所應當,稍有不滿還大發脾氣。因此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里,讓孩子們體驗與老人間濃濃的親情,并用自己的行動來表達對爺爺奶奶的情感。意在讓幼兒感受中華傳統美德,能把享受“長輩的愛”的感情進行遷移,讓孩子們去愛自己身邊的每一位老人,幫助弱者,在生活中自然地走進感情的世界,體驗幸福生活的喜悅。
如:大班幼兒喜歡探尋自然界,對動物、植物等十分好奇,對于觀察蝸牛有自己的方法,能熟練運用科探區的《昆蟲觀察》材料,動手能力達到了一定的水平,并在整個過程中運用了觀察、比較、交流、表征、分享等方式,指導的策略從簡單的發問、回應等轉變為同伴間的發現問題、對話、質疑等,結合數學與科學,調動大班幼兒學科學、學數學的興趣;在交流中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在觀察中四位大班幼兒細心、耐心,他們看到了觀察鏡底部的測量刻度,于是開始了一系列的觀察和記錄。觀察中大班幼兒的觀察重點是蝸牛的外形、大小、顏色等,其中孩子們提出了一個問題,蝸牛摸上去是什么感覺?我表示可以嘗試下,開始對蝸牛的殼、還有它的身體的觸感發生興趣……
3.2師幼互動、后續跟進
(1)深入后續觀察:直接經驗、感性經驗的結合,引發問題:蝸牛的生長發育、繁殖、死亡等過程,蝸牛與我們的生活有何聯系,蝸牛的作用等,發現自然界的規律,尊重生命,愛惜生命。
(2)教師的積極參與:通過引導、支持、參與、幫助等方式不斷地調整與改進,用觀察、記錄、反思、研究等對大班幼兒觀察前、觀察中、觀察后進行一定的參與、引導、支持……以“觀察探索”為抓手,不斷提高大班幼兒的發展能力,快樂體驗、自主發展。
(3)教師一定要站在大班幼兒的角度思考問題,價值判斷看細節,給予孩子們嘗試、探索、表達的機會……同時教師順應有的發展,努力發現大班幼兒的潛能和閃光點,充分了解大班幼兒、滿足大班幼兒的內在需求,顧及個別差異,因人而異,分享活動中大班幼兒的觀察記錄,并在觀察記錄中提取大班幼兒的亮點,簡單的表征、繪畫及一連串的“故事”等,可以幫助大班幼兒在活動中有新的發現與新的想法;對于能力不同的大班幼兒給予不同的評價和回應,遵循大班幼兒能力發展的同時還需要做到“差別對待”及個別指導;注重分享與交流,并學會等待大班幼兒,“靜等花開”,重細節的變化,在發現、反思中提升大班幼兒的智慧,鼓勵大班幼兒自主發展。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新橋中心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