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運茹
高校是人才培養的搖籃和創新精神的源泉,為社會培養優秀的人才。人才培養不單單是技術的掌握,高校人才培養應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工匠精神。文化自信是文化強國戰略的核心,通過傳承華夏文化、培育匠人精神,使高校學生具有文化自信,在各行各業上兢兢業業,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做貢獻。高校可以從在校園環境中點滴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及工匠精神、高校教師言傳身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加強對學生的教育及引導、向社會各界學習傳承漢文化與工匠精神培育經驗四個方面入手,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工匠精神的培育。
近年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工匠精神成為高頻詞。為什么社會各界會頻頻談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工匠精神?為什么各行各業越來越重視傳承華夏文化、注重培育匠人精神?為什么國家領導人呼吁廣大群眾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工匠精神?這是因為幾千年來,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薪火相傳、生生不息,從根本上說,就是因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持久涵養。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須充分汲取華夏文化的正能量,用其豐富智慧提振炎黃子孫的精神力量。傳承華夏民族傳統文化能增強文化自信,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養一批滿懷匠人精神的職業能人,是中國制造走向國際市場的必經之路,是中華兒女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經之路。
談起工匠精神,人們總會想到:德國汽車、法國香水、日本壽司。很多時候,對于工匠精神的理解已經模式化了,只要一提到工匠精神,人們的思維就定格到制造。其實,匠人精神無處不在,就拿日本壽司來說,當日本美食家在制作壽司時把匠人精神融入壽司之中,追求精益求精的態度就是工匠精神。為什么一提到工匠精神,炎黃子孫會想到國外的品牌。那么何為中華名族的工匠精神?“他們耐心專注,咫尺匠心詮釋極致追求;他們鍥而不舍,身體力行,傳承匠人精神,他們千錘百煉,精益求精,打磨中國制造,他們是勞動者,一念執著,一生堅守。”,這就是世世代代中華兒女窮盡一生傳承的工匠精神。
中華上下五千年,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化與歷史積淀的民族。華夏文化與工匠精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匠人精神培育已引起廣大學者的重視。培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工匠精神刻不容緩。
梁啟超先生在《少年中國說》中寫到“少年強則國強,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落到莘莘學子肩上。青年是掌握智慧的時期。因此,應幫助廣大學子傳承漢文化,汲取優秀部分,培育匠人精神。華夏文化與工匠精神不是分立的,而是水乳交融的,工匠精神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中。漢文化不乏敬業樂業的記載,諸葛亮的《后出師表》中寫到“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諸葛亮的一生奉獻給蜀國,為國家大事勞心勞力,后來才有三國鼎立的局面。晚唐詩人李商隱的《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中寫到“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正是有許許多多不計個人得失、無私奉獻辛勤勞動的工作者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才使我國在社會主義建設中不斷進步。唐代文學大家韓愈在《進學解》中寫到“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
華夏文化也不乏創新者,宋代文學家范仲淹的《登岳陽樓記》就是其中的代表。從文章的題目來看,這應該是一篇寫景、抒發情感的文章。與前人一樣,范仲淹描寫了怡人的景色“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緊接著,范仲淹以不同的角度描寫景色,就在大家以為這是一篇抒情文時,范仲淹抒發了自己的情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進而抒發了自己憂國憂民的情感“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千古名句躍然紙上。在范仲淹之前已經有許許多多的古人寫過關于岳陽樓的文章,為什么獨獨范仲淹的《登岳陽樓記》傳誦至今?這是因為,范仲淹另辟蹊徑,他由景及己,表達出正確的人生態度,抒發憂國憂民的情感。如果當時范仲淹與前人完全一樣,沒有走出常規,沒有創新,華夏文化又會少了一個瑰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告誡我們要不因外物的好壞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如果我們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掌控自己的情緒,世界將會更加美好。
很多時候,人們感嘆:“社會主義接班人缺乏工匠精神。”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出現這種現象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2.1 家庭因素,父母沒有傳承華夏文化及培育匠人精神的意識。
2.2 學校因素,由于我國的教育為應試教育,社會主義接班人在學校接受的是應試教育、老師們不注重文化傳出與匠人精神的培養。
2.3 個人因素,每個人都有其局限性,在上學期間接受應試教育,在這期間關注的是分數及如何提高分數,許多人錯過了積累中華夏民族文化與形成匠人精神的最佳時期。
高校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改進:
3.1 校園環境點滴滲透華夏文化及工匠精神
在教室、宿舍懸掛及粘貼名言警句,用以鞭策學生學習,潤物細無聲。使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接觸到中華優秀文化,久而久之,學生的文化素養便提高了。
3.2 高校教師言傳身教示范匠人精神
在大學,學生向老師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如果老師言傳身教,工匠精神便直觀可見,學生會對匠人精神的認識將更深刻。
3.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加強對學生的引導
在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立足于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培養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主要陣地。這是一只專業的隊伍,老師們擁有豐富的經驗,如老師們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及教育,定能取得可觀的成績。
3.4 向社會各界學習漢文化及匠人精神培育經驗
在我國的企業當中,不乏傳承工匠精神的企業。海爾就是其中的一個。
提起海爾電器,大家一定不陌生。海爾集團1984年在青島創立。創立以來,海爾堅持以用戶需求為中心的創新體系驅動企業持續健康發展,從一家資不抵債、瀕臨倒閉的集體小廠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家用電器制造商之一。從資不抵債、到全國第一家電品牌、再到走出國門、成為世界領先的家電品牌,體現出企業文化的重要性,海爾集團以“敬業報國,卓越創新”作為其企業文化。從員工進入海爾大門的那一刻,海爾集團的老前輩們就不斷向新人們灌輸“敬業報國,追求卓越”這優秀的企業文化。在《電器》雜志社主辦的“工匠之光·加西貝拉杯尋找中國家電業的工匠精神大型主題活動頒獎典禮暨高峰論壇”中,海爾集團榮獲團體獎項“創”字獎,海爾王陽陽獲個人獎“匠星”獎。本次活動歷時半年時間,走訪“四國三十城”,不僅深入廣東、江浙、上海、福建、安徽和山東等中國家電產區,還遠赴德國、西班牙、日本等國的優秀工匠企業取經,期間共采訪40余家企業的80名成績卓著的匠人。從這次活動中,更加體現出海爾的競爭力以及優秀企業文化對于企業發展的重要性。海爾員工中不乏敬業樂業、追求卓越之士,王陽陽只是千千萬萬海爾員工的代表,體現出海爾“敬業報國,追求卓越”的企業文化。海爾員工在其企業文化的熏陶下,認真工作,敬業樂業,追求卓越、精益求精,才使得海爾從資不抵債到全國第一、再到走出國門,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
高校應向社會各界學習漢文化及匠人精神培育經驗,結合高校學生的特點,制定特定的培育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