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宏儒
20世紀80年代以后,我國學界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方面積累了豐富的成果,并在實踐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由于缺乏系統的學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致使我國的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出現了理論呼聲非常高漲,但現實行動卻不足的現狀。理論與實踐的脫節造成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低、學生思想政治意識薄弱的局面,構建有中國特色的學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不僅是推進民主政治建設、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需要,也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教育現代化的迫切需要。
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首先應堅持社會主義方向。我國的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切忌照搬西方的做法,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必然要受制于我國當前社會的意識形態和社會主義的政治制度、經濟制度和文化建設等,這要求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必須傳播社會主義國家的政治思想、國家制度、意識形態和行為方式,培養學生對我國社會主義國家制度、法律制度和社會制度的合理性認同,因而社會主義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同樣具有階級性,不存在超越階級和意識形態的思想政治教育。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防止“去意識形態性傾向”和“拿來主義”態度,對西方的思想政治教育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和批判力,切忌盲目照搬的教條主義,警惕“食洋不化”、“水土不服”的危險發生。我國的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堅持社會主義方向,立足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建設和民主政治建設的要求來實施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學者顧成敏看來,“社會主義的思想政治教育所培養的是社會主義社會的思想政治和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這就決定了我國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方向而不同于資本主義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時,立足于當前的國內國際形勢,尊重人的主體地位,把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并內化為社會主義國家思想政治自覺的價值追求和行為方式。
有中國特色的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強化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開放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教育。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立足于中國優秀的歷史文化傳統,從綿延數千年的歷史文化傳統中汲取營養,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中國幾千年政治生活實踐、社會生活實踐和文化生活實踐的歷史積淀,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理應成為我們今天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寶貴財富。從傳統文化中找出當前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點,把傳統文化中豐厚的倫理資源轉化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倫理觀。如集體主義原則是我國傳統倫理文化中的價值取向,應是我們弘揚國家意識和民族精神的價值基礎,也是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基礎;再如儒家文化中的國家觀念、責任意識塑造了中華民族的道德政治人格和理性精神,是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道德源泉;傳統文化中的仁愛、與人為善等處世原則也是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價值追求。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和民族傳統、民族精神教育是密切聯系在一起的。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地域性的概念,又是一個歷史的范疇,隨著國內外形勢的不斷發展變化,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深刻體認時代發展的特點和根本要求,不斷加強研究新情況,解決時代發展中的一些新問題,形成新的思想認識,及時調整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內容及方式,以便對出現的新問題做出科學而合理的回應。只有這樣,學校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始終站在時代的前列,充分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規律,體現其時代特色,不斷實現其理論的創新。
思想政治教育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不同的國家應有不同的選擇,我國學校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必然遵循與時俱進的教育原則,根據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發展的要求和學生個體在不同學齡階段的發展需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本身的發展規律,更新其教育內容,創新其教育模式,開辟新的教育方法,提高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吸引力。
思想政治教育又是實踐性很強的教育。學生思想政治意識的形成源自于學生內在的生命體驗和生活實踐。只有積極參與生活,通過生活實踐加強對自身作為社會主義思想政治的角色體驗與自我感受,才能深刻領悟思想政治的基本權利意識、責任意識、道德意識、參與意識、民主法律意識等思想政治意識的豐富,內涵與重要意義。學校培養學生思想政治意識的過程也是一個知、情、意、行相互作用的統一過程,只有讓學生深入生活實踐,才能掌握關于思想政治的基本知識,培養做社會主義合格接班人的情感,形成社會主義思想政治的堅定信念并化為自覺的行動意識。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內容和實踐形式都非常豐富,除了進行國家所要求的正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外,還可通過校園文化活動等各類活動進行思想政治的教育,讓學生深入社區、生產生活的一線等場所在真實的生活環境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目前我國多數學校教育仍然以系統的理論知識的傳授為主,對學生實踐技能和參與技能的培養不夠,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學生思想政治意識的提高。
當前我國學校思想政治意識教育體系的構建,要從學校思想政治意識教育建構的原則為出發點,進而開展學校思政政治教育工作。
(作者單位:牡丹江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