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玳 李淑芳 潘文麗
志愿服務是志愿者在沒有任何報酬的基礎上,愿意拿出自己的時間與精力為社會服務,通過這種方式為社會的發展提供一份力量,在新常態背景下,高職院校的志愿服務體系構建需要進一步完善。本文對高職院校志愿服務的實際價值進行闡述,分析當前高職院校志愿服務的發展現狀,針對新常態下高職院校志愿服務體系優化的實施策略給出合理化建議。
所謂的“新常態”主要是針對過去狀態的一種新的轉變,是優化、調整、轉型的重要過程。習總書記反復強調要弘揚奉獻、友愛、互助的志愿精神,以實際行動來書寫雷鋒故事,為實現中國夢貢獻力量。目前,志愿服務工作已經成為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途徑,學生們要不斷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促進志愿者體系的穩定發展,進入到以開創志愿服務為核心的新時代,將志愿服務提升到國家理想與社會進步的層面,實現建設祖國、服務社會、個人成長三者的有機統一。
1 新常態下高職院校志愿服務的價值所在
1.1 提高學生專業知識與技能水平
新常態下的志愿服務工作已經逐漸項目化管理,會結合學生所學專業進行開展,在學生參加志愿服務活動的過程中,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學生社會實踐能力,強化專業知識,在活動中激發學習興趣,拓寬視野。志愿服務活動為學生提供了知識實踐場所,幫助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實踐來對書本知識進行驗證,提高學生專業技術水平。
1.2 體現學生自我價值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高職院校參與志愿活動的意識在不斷增強,學生已經開始渴望參與到社會實踐中去,志愿服務活動能夠使學生的自我價值得到充分體現,學生通過參與活動可以貼近生活、貼近實際,提高學生的社會認識,轉變大學生的一些公立意識以及行為誘惑。
1.3 拓寬學生就業途徑
目前,許多在進行人才招聘時往往不再將文憑放在第一位,而是更加注重學生的個人能力,所以參與志愿服務活動,能夠為學生的就業帶來一定幫助,通過志愿服務活動,學生的心理素質以及擇業觀念可以得到長期訓練。學校對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要始終貫穿與整個大學生活中,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就業觀念。
2 高職院校志愿服務現狀分析
近些年來,高職院校始終在積極的探索志愿服務工作的開展,對學生的志愿服務構建機制采取相應措施。高職院校向學生頒發《高職院校學生志愿服務儲愛卡》來對學生的志愿服務信息進行登記,以此來對學生參加志愿服務活動給予鼓勵。盡管我國高職院校在針對志愿服務構建長效機制方面采取了各種措施,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對志愿服務的培訓不夠到位,許多學生參與志愿服務并沒有得到系統的培訓,學生往往會忽視服務理念與文明禮儀。其次,志愿服務活動的內容過于單一,包含的科技含量低,很少能夠運用到學生所學的專業知識,不能夠發揮學生的自身特點。最后志愿服務活動的管理機制有待于進一步完善,雖然大學生無償的為社會進行服務,但是也希望能夠得到社會的認可。在新常態背景下,為了實現高職院校志愿服務的真正意義,必須對志愿服務體系的構建進行全面優化。
3 新常態下高職院校志愿服務體系優化策略
為了全面提高學生參與志愿活動的積極性,需要對高職院校志愿服務體系進行全面優化,具體實施策略如下:
3.1 完善管理制度,保障運作規范
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在高職院校志愿服務工作的管理方面,需要不斷追求規范化、信息化、制度化建設,完善高職院校大學生志愿服務章程,健全招募準入制度、培訓管理制度、考核評價制度、獎懲制度等規章制度。學校要定期的對招募的志愿者進行系統培訓,包括現場觀摩、知識講座等方式,對于已經注冊在籍的志愿成員每學期要組織參加一定的志愿活動,根據志愿考核制度對志愿者進行考核,對不合格的志愿成員進行淘汰。在規章制度的約束下,有利于學生更加明確目標,確保志愿活動能夠常態化進行。另外可以實施院、系、版志愿服務組織建設,全面提升大學生參加志愿服務的積極性與主動性,確保志愿服務的規范化。
3.2 項目化管理,提升管理效率
新常態下高職院校志愿活動的項目化運作,主要目的在于以較高的效率在規定的時間、技術、經費下來完成志愿服務目標。志愿服務的項目化管理要求在每個環節都進行量化考核評估,提高志愿服務的完成質量,首先高職院校要成立一些大型的志愿服務項目,例如:“小綠芽”志愿服務項目,該項目成立于2009年,先后獲得多個榮譽稱號、“小綠芽”志愿服務項目使志愿者了解服務項目的具體流程,經過學校的頂層設計,學生可以根據不同的專業以不同的形式通過不同的主題來申報不同的志愿項目,比如社會調查類的“開發區空巢老人現狀分析與幫扶”項目;社會文明類的“文明交通”志愿服務項目等。為了加深廣大市民對城市管理工作的了解,加強城管與市民之間的溝通,常州紡院的小綠芽志愿者們開展了“我為城管代言”暨大學生體驗城管工作活動,城管隊員帶領學生們規范店外占道經營、清理亂貼亂涂等現象,通過這類志愿服務項目的開展,學生們能夠愛護環境,提高個人素質。志愿服務活動的項目化運作,從開始到結束都要實施量化考核,確保對志愿服務工作的有效管理。
3.3 構建志愿服務信息化平臺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信息化平臺的構建已經成為高職院校志愿服務體系構建的主要途徑,不斷深化志愿服務基地是高職院校開展志愿服務的保障,為學生服務工作的穩定性提供依托,通過志愿服務信息平臺的構建,能夠實現志愿者與服務對象以及志愿項目之間的無縫對接。首先可以通過信息化平臺對志愿服務項目進行申報,與當地政府部門之間建立聯系。其次可以與企業之間共同建立志愿服務基地,為開展志愿服務工作打下基礎。最后,可以以項目的形式來尋求志愿服務基地,以信息化的平臺使志愿活動基地化建設,確保學生的志愿服務工作能夠長期有效的開展。
3.4 加強團隊訓練,提升服務精神
新常態下的志愿服務在向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根據多元素的發展要求,高職院校需要對服務團隊進行分門別類,全面提升服務團隊的凝聚力,激發學生團隊合作精神,促進志愿活動的合理化運轉。在團隊訓練的過程中,要以團隊需求為導向,最大化的發揮志愿服務功能,凝聚人人參與的志愿服務精神。對團隊人員進行明細分工,將志愿服務行為進行落實,重點強調奉獻自己服務他人的志愿原則,不斷追求集體利益的實現,最終貢獻社會、充實自我、實現價值。
結束語:在新常態背景下,高職院校要以全新的視角來分析志愿服務工作,全面優化志愿服務體系構建,不斷創新服務內容,完善服務組織,提升志愿服務水平與效率,全面推動大學生精神文明建設,繼續壯大高職院校志愿服務隊伍,為和諧社會的發展貢獻力量。
(作者單位: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